《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2020-12-12 王庶文講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今天又到了我們每周一篇《道德經》時間,「王庶文講壇」用兩篇文章講完了《道德經》第一章,現在我們進入第二章,這一章的內容大概會有3篇內容,歡迎關注。

真善美在哪?

《道德經》在第一篇就提出「道」與「名」兩個終極大詞及其含義,所謂的「道」,只是一個虛幻的名詞,沒有恆常的「道」,也沒有恆常的「名」,都是為了表達方便,暫定為「道」而已。「道」的本質是「變動不居,周流六虛」的,「名」只是人為的「名相」表達,將「道」稱呼為「道」其實本身就早已著相。

要明白這個「道」,只能自己去體會,才能了解「無有同出而異名」的奧妙。也正因為如此,《道德經》第二章便以「真善美」的道理,加以闡述。

「真善美」是中外合流的共同信仰,只是西方更注重其表相,而東方則託老子與佛陀的福,更追求其實相,東方苦苦追尋了數千年的「真善美」實相,我們非常不幸,雖然有佛陀和老子的循循善誘,卻一直也在追求「真善美」的表相。

現在的教育哲學,都會為孩子樹立一個「真善美」的架構,殊不知「變生於定,二由一起」,凡是表相皆有人為痕跡,早就成為刻意的「真善美」了,這到也正印證荀子所說的「偽」是「真善美」的持續一般。

其實存此念,在紅塵中摸爬滾打,混個名堂兒到也無傷大雅,只是早已遠離大道,回首不及,所以《道德經》才說:「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這個觀點並不止《道德經》一家之言,印度的佛陀也有著相同理論,所謂的「道體真如」,便是說「真如」只是「道」的名稱代詞,千萬不能認定有一個恆常不變的「真如」存在。這也是佛說的「諸法無常」。

善反而不美

凡夫俗子,特別是後世的儒家弟子,都在推崇一種恆常的道,他們將「禮制」認為是至真、至善、至美,後來更有「存天理,滅人慾」一說,凡事二元對立,這種對立非常便於我們對俗世生活的理解。

但是我們將這種理論進行更進一步的推演,是否會發現,其實善沒有終點?真也沒有終點?美也沒有終點?我們覺得此時的「真善美」,只是由此時的參照物而定。如果再建立一個典型,這個典型是否會被人利用?成為作惡多端的擋箭牌?比如:「楚王好細腰,宮人多餓死」是否就是最好的例證?各位讀者老爺自行判斷。

大道無名,不如兩兩相忘,不執著於真假、善惡、美醜,達到妙而逍遙的自在。

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有了以上的觀點,我們可以推斷出老子是反對形象主義的,任何事物只要有一個標榜在那裡,那麼就是錯的,就不美了,就不善了。

比如,我們今天標榜的帥哥美女,這就是在樹立「美」的典型。但是這樣的造型,每一個人都能夠去效仿嗎?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去效仿了?那麼自我何在呢?我都沒有了,何來的「至道」。

當一個三歲的小女生,整天糾結自己頭髮什麼時候變長、整天捯飭各種化妝品、整天跟著所謂的美女帥哥扭來扭去的時候,這就是在追求表相「美」,而忽略了自己的「至道」與「童真」。

如果我們進行觀察身邊的事物,如今的「真善美」都是被「名相」了,並不是真的「真善美」,莊子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的道理,其實也就是「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的引申。

世俗的追求

從人類的認知上來說,表相的「美與善」是逃脫不了的存在,我們也不能苛責所有人都能夠理解老子的精髓,如果有這樣的念頭,其實我們也就犯了追逐「名相」的錯誤。我們只是單純的從《道德經》出發,去理解中國千年智慧,這份智慧我們能夠吸收多少,能夠推廣多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否從其中獲得啟發,能否讓我們的生活平靜一些,格局更高一些。

我們翻開歷史,去看一看那些人類追求的那些「名相」,秦始皇的千軍萬馬,隋煬帝的迷樓、李後主的鳳閣龍樓、宋徽宗的書法、慈禧的圓明園和她的花鳥,無不在「名相」上美到了極致,善到了極致,真到了極致。

可是有什麼用呢?風雲變化後,一切都是過眼雲煙,生命如白駒過隙,你標榜了「真善美」,那麼也就是在造惡,他們帶來的無不是風起雲湧,餓殍千裡。

唐朝時候韓琮有一首柳枝詞說:梁苑隋堤事已空,萬條猶舞舊春風。何須思想千年事,誰見楊花入漢宮。而千年前的老子則早已用更加尖銳和深刻的語言表達:「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好了,「《道德經》第三講」的內容就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三點:第一、「真善美」一旦被具象化,那麼「真善美」其實就已經不存在了,這是「無有同出」的道理;第二、「道」的本質是「變動不居,周流六虛」的,「名」只是人為的「名相」表達,將「道」稱呼為「道」其實本身早已著相;第三、莊子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其實是「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的引申。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道德經》又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這是因為當天下的人都認為某一樣事物是美的,都挖空心思地去追求的時候,醜惡就產生了。歷史上著名的「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典故不就證明了這一點嗎?女性的苗條本來是美的,但因為楚王喜歡,宮女們害怕體胖失寵,於是紛紛惡性節食,因此香消玉殞,本來美好的事情變成了醜惡的事情。天下大美不是人人都去追求一種美,而是各種各樣的美都有人欣賞,這樣世界才能實現動態平衡。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文/炳睿《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老子《道德經》這段話的意思是:大家都認為一件事物美,這裡面就有醜的一面了。
  • 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答:我們來解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為什麼會這樣呢?所以,老子就跟我們講:如果我們起了那些虛妄的分別心,在那裡立什麼標準,然後:這個叫做美,那個是醜;這個是好、那是壞;這是對、那是錯;這是善、那是惡。你用自我去界定的話,這個和諧的世界、完整的世界就被你切割得四分五裂。你就會活在很狹窄的世界,衝突、對立不斷的世界,這樣就形成苦,而且這個社會、家庭裡面也會衝突。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道德經的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道德經》又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這是因為當天下的人都認為某一樣事物是美的,都挖空心思地去追求的時候,醜惡就產生了。歷史上著名的「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典故不就證明了這一點嗎?女性的苗條本來是美的,但因為楚王喜歡,宮女們害怕體胖失寵,於是紛紛惡性節食,因此香消玉殞,本來美好的事情變成了醜惡的事情。天下大美不是人人都去追求一種美,而是各種各樣的美都有人欣賞,這樣世界才能實現動態平衡。
  •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道德經》又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把善良標準化、模式化的結果不但無助於道德教化,反而容易滋長打著善良旗號沽名釣譽的現象。真正的善良是發自內心不求回報的,是自然而然的發生的,一旦人人都知道助人為樂是善、施捨財物是善,善往往就會變成了有目的的衡量、計劃和行動,那麼善也就失去了善的意義,反而助長了邪念的滋生。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文/炳睿《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老子《道德經》這段話的意思是:大家都認為一件事物美,這裡面就有醜的一面了。
  •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上一章我們講了道生化萬物,萬物莫不出於道。那麼,道生育出萬物後,又是如何管理萬物的呢?本章講的是聖人應該效法道一樣,以天道治理天下。惡,過也。人有過曰惡。物無美惡,過則成災。後世之人,以人為制定的禮法為美,其實在老子眼中,這些都是惡。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人依循這些人為制定的禮法而行於天下,以人之道治國,並以此為善,實則是以人害天,因為禮非天道,循禮非循天,這怎麼可以叫作善呢?所以說,斯不善矣。《道德經》第一次出現了「善」字。
  • 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答:我們來解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為什麼會這樣呢?所以,老子就跟我們講:如果我們起了那些虛妄的分別心,在那裡立什麼標準,然後:這個叫做美,那個是醜;這個是好、那是壞;這是對、那是錯;這是善、那是惡。你用自我去界定的話,這個和諧的世界、完整的世界就被你切割得四分五裂。你就會活在很狹窄的世界,衝突、對立不斷的世界,這樣就形成苦,而且這個社會、家庭裡面也會衝突。
  • 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章。或許,在世人的眼裡,很多人認為是美的,那它就是美的;很多人認為是好的,那它就是好的。因為,人大多有從眾心理和盲從心理。
  • 老子曾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到底是什麼意思?
    今天和各位看官一起來分享出自《道德經》第二章中老子提到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單從這句話看,可能只有放在語境中,才能正確了解。接下來我們看看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句話對應的應該還有一句「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是道德經第二章之前兩句。老子在上一章講,道可道,非常道。我的道,深刻,微妙,可不是一般的道。緊接著就用下面的話來闡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世人對此兩句的理解誤解久矣。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道德經的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道德經》第二章 一、【原文句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上一章我們講了道生化萬物,萬物莫不出於道。那麼,道生育出萬物後,又是如何管理萬物的呢?本章講的是聖人應該效法道一樣,以天道治理天下。惡,過也。人有過曰惡。物無美惡,過則成災。後世之人,以人為制定的禮法為美,其實在老子眼中,這些都是惡。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人依循這些人為制定的禮法而行於天下,以人之道治國,並以此為善,實則是以人害天,因為禮非天道,循禮非循天,這怎麼可以叫作善呢?所以說,斯不善矣。《道德經》第一次出現了「善」字。
  • 貧瘠說《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大道光臨解讀《道德經》: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一句和前一句是一樣的,只是老子喜歡用舉例說明的方法來論證事實,老子又列舉了一個大家常見的例子,用善和不善來說明。這裡引出了一個概念,「善」是什麼意思?這裡的『善』大家通常都是理解為善良的意思,因為中國有一個傳統美德叫做積善行德,這個美德是沒錯的,關鍵就是大家誤解了老子的善之意義。
  • 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章。或許,在世人的眼裡,很多人認為是美的,那它就是美的;很多人認為是好的,那它就是好的。因為,人大多有從眾心理和盲從心理。
  • 老子曾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到底是什麼意思?
    今天和各位看官一起來分享出自《道德經》第二章中老子提到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單從這句話看,可能只有放在語境中,才能正確了解。接下來我們看看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句話對應的應該還有一句「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是道德經第二章之前兩句。老子在上一章講,道可道,非常道。我的道,深刻,微妙,可不是一般的道。緊接著就用下面的話來闡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世人對此兩句的理解誤解久矣。
  •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216號 慢板Wolfgang Amadeus Mozart原文: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清水,霧,遠山2.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你是如何看待善與不善的?你所認為的善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