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早晨7點,當中國大多數地方已經甦醒時,漠河仍被漆黑的夜幕籠罩。25歲的女快遞員呂慧換上防滑釘鞋,披著皮襖子,走出溫暖的房間,在刺骨的寒冷中摸索著上路了。
呂慧是菜鳥裹裹漠河站的快遞員,她的日常工作是上門收快遞和打包寄件。由於緯度高,漠河的白天只有五六個小時,為了工作,呂慧「黑天出門黑天回家」,每天行走4萬步,日日如此。
在漠河,南方人驚嘆的「潑水成冰」,每刻都能發生;微博熱搜裡睫毛結冰、口罩結冰的情形,在漠河更是是家常便飯。呂慧說,自己經常是出去取一個快件,回來頭就白了。提起在漠河當快遞員的感受,她笑著說:與寒冷做鬥爭。
站裡有3名裹裹快遞員,呂慧是年紀最小的。身為快遞員行業裡面稀有的女性,她幹的活兒卻一點不比男同事少:日均上門收30多單快遞,每日回站點打包寄出六七十件,雙11高峰期時每天的上門取快遞更在100單以上,眼下的雙12,她又將忙碌起來。
在漠河,比快遞員更怕冷的還有電瓶車和手機。呂慧說充電10多個小時的電瓶三輪,因為天冷工作不到3小時就罷工了,她隨身揣著的幾個暖寶寶,不是給自己用,而是防止手機被凍休眠。由於路面凍滑,即便穿上了防滑釘鞋、電瓶車也換上了雪地輪胎,她還是不能避免在取件路上摔跤和翻車。
在漠河做快遞員,雖然是辛苦的差事,但是呂慧知道,人們越來越習慣網購,和外界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快遞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數字經濟的興起,悄然改變著這個邊境小城的商業生態,不僅讓當地特產走向全國,也讓更多年輕人加速融入數字經濟浪潮。
寄快遞的便利也影響了當地人的購物習慣,比起天寒地凍出門逛街,更多人傾向於宅家網購,經濟的快遞價格、2小時內上門取貨的便捷體驗,也解決了他們對網購的後顧之憂。因為菜鳥裹裹快遞員常年身著藍色工裝走街串巷,無論颳風下雪都能準時到達,貼心便利的寄快遞服務下,被大家稱呼為「菜鳥藍朋友」。
冬天的漠河迎來了旅遊旺季,也帶動了旅遊寄快遞,呂慧和快遞站的同事們也變得更忙了。呂慧觀察,寄件單60-70%都是南方旅遊客戶下的,廣東、浙江的地址特別多,藍莓、靈芝、蘑菇、木耳等當地山珍都是「大熱單品」。據統計,在漠河旅遊寄快遞的人數在三年內增長了4倍。
每天披星戴月奔波在路上,疲憊和勞累讓呂慧失去了好多自我生活。但多付出也有好回報,漠河的菜鳥裹裹快遞員,月收入普遍比當地居民平均收入多1000元。靠著韌勁,她和同樣做快遞的丈夫在漠河買了新房。
對於未來,呂慧充滿希望。來旅遊的人多了,大興安嶺的山貨走出去的越來越多,快遞業務也越來越多,好日子還在前頭呢。
黑龍江漠河,氣溫已經零下25度。95年的呂慧是菜鳥裹裹漠河站點年紀最小的女快遞員,每天黑天出門黑天回家。他們是全國最抗凍的快遞員,暖寶寶不是給自己用,而是防止手機被凍休眠。電瓶車充10小時,2個小時電就掉光,每天要走4萬步,在風雪中服務漠河百姓寄快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