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知乎時看到這樣一個問題:
為什麼啤酒那麼苦還那麼多人喜歡喝?
一名匿名用戶回答道:「小時候覺得酒苦苦的好難喝,長大之後發現,酒苦麼?不苦。」
一句話不知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聲,但實際上這個問題很值得吐槽:我們平時喝到的普通工業拉格啤酒,它其實根本就沒多少苦味兒!!
工業拉格的苦味淡爽,屬於「是個人都能接受」的範疇。只有在嘗過IPA(印度淡色艾爾)之後,你才會知道啤酒到底能苦到什麼程度,以及在苦的同時,它所散發的香味和餘韻中的回甘有多麼令人著迷!
「極香」和「極苦」
拋開別的不談,先來說說我第一次喝IPA的感受。當時和一個許久未見的老友吃火鍋,他帶來一瓶啤酒說要給我嘗嘗,酒是來自美國酒廠迷失海岸的迷霧切割器雙倍IPA,我拿到後,立即被瓶身上騎摩託車的骷髏吸引了。
我當時還沒有接觸過精釀啤酒,聞味道是非常令人陶醉的熱帶水果香味,但這不是水果汁的香——而是另一種更加濃鬱、更加奇異的香氣。當我喝下第一口時,那猛烈的苦味讓我就像挨了一記猛拳,當即虎軀一震!!
當時我腦中只有一個想法:這是人喝的嗎,也太苦了吧!這人是不是故意整我!
但咽下第一口後,嘴裡的苦味很快消失,隨即出現的是帶著果香和花香的回甘,以及喉嚨裡的一陣暖意——苦盡甘來的感覺簡直不要太爽!
一瓶酒喝完,我打的酒嗝都開始自帶果香。我當時迷迷糊糊地想:如果出門約會前喝幾口IPA,那是不是一天都不用噴香水了?
IPA是從哪兒來的?
IPA的中文名是印度淡色艾爾,雖然名字裡有「印度」二字,但IPA卻起源於英國。19世紀,大量英國殖民者來到印度後,意識到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這兒太熱了,簡直沒法釀酒啊!
視酒精為生命的英國人們一開始試圖把英國產的傳統淡色艾爾(Pale Ale)啤酒和波特啤酒運到印度,然而,這又帶來了一個問題:英國離印度太遠了!
當時可沒有空運這種選項,英國人只能走海路將啤酒運到印度,然而,在長達數月的航行中,這些啤酒還沒到目的地就發臭變質了。
為了解決殖民者們的喝酒問題(為了賺殖民者的錢),英國釀酒廠在不斷的嘗試中,發現若在啤酒釀造過程中加入啤酒花(學名:蛇麻草),釀出來的啤酒的保質期會大大延長,並且啤酒花還能賦予啤酒獨特的香味和苦味。
釀酒師會在煮沸麥汁時按比例投入啤酒花,簡單粗暴地說,啤酒花加得越多、煮的時間越長,啤酒也就越苦。而為了控制苦味和香味的平衡,釀酒師還會挑選不同品種的啤酒花在煮麥汁的不同階段投入。
可以說,啤酒花簡直就是為了啤酒而生的!
雖然釀這種酒的初衷是為了防腐,但無心插柳柳成蔭,這種又苦又香的啤酒很快就贏得了英國殖民者的心。在二戰後,熱情奔放的美國人也愛上了IPA這種有著猛烈脾氣的啤酒,並且在原來的基礎上繼續往裡加料,把IPA做得越來越苦、越來越有性格。
喝IPA是一種「自虐傾向」?
回到那個問題:為什麼IPA那麼苦,卻有那麼多人喜歡喝?
對苦味的抗拒是被寫進人類基因裡的,苦的東西往往有毒,就像美豔的外殼下往往都帶著刀。然而,現在許多人都開始嗜苦。
心理學上,這被稱為「良性自虐」。就像看悲劇電影讓自己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吃火鍋讓舌頭如被烈火燒灼。讓自己感到難受卻又欲罷不能,最後,在戰勝這份痛苦時獲得極致的快樂。
承受過了苦味的猛擊,再細品舌尖的那一點甜和喉管中酒精的灼熱。正如快樂的情緒中總是會隱含著痛苦的種子,而痛苦和孤獨的盡頭總是會凝聚著寧靜的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