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證,代表兩個相愛的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承諾。
昨日,記者在市檔案館看到了各個年代的結婚登記證。一張張登記證,不同的樣式,講述著不同時代的故事,但都見證著那個年代愛情的美好。
上世紀60年代的結婚證。
上世紀80年代的結婚證。
上世紀50年代結婚照就是第一次合影
上世紀50年代的結婚證書為長方形、豎排、繁體字。證書正上方印有五角星,五角星兩邊有國旗圍繞,一對新人的合照位於五角星下方。照片的右側用毛筆寫著新人的姓名、年齡等信息,證書四周還有小麥等農作物,寓意豐收。
「那時候領取結婚證書是一件嚴肅、慎重的事,夫妻雙方各一張,各自保存。」今年80歲的周世定老人說,拍結婚照時,不僅是他和老伴的第一次合照,也是兩人第一次見面。
1953年4月,柳城街道露江村的周世定和帽山蓮田的許掘經媒人介紹走到了一起,在家人和媒人的陪伴下,兩個人辦理了結婚登記。
工作人員詢問了基本情況,一個刻有「南安縣人民委員會」的四角印章蓋戳下去後,兩張結婚證便交到兩人手上。周世定一到家,就立刻將結婚證仔細地粘貼在臥室的牆壁上。
上世紀50年代初,新中國剛解放,經濟落後,物資匱乏。在當時,結婚非常簡單,一條大手絹包裹著新娘的衣服、一個新箱子,周世定帶著一個家人,步行到許家,新娘許掘在媒人的陪同下,跟著新郎走到了夫家。到中午時候,女方的親屬來到男方家,一起吃飯。「一共擺了三桌,在當時已經很熱鬧了。」周世定說,有的人家才擺一兩桌。
攜手走過風雨60多年,如今的周世定和老伴誰也離不開誰,天氣晴好會在飯後一起到市體育館散步,下雨天就在家看電視,盡享黃昏好時光。
上世紀60年代領結婚證感覺像領獎狀
上世紀60年代初的結婚證很像一張獎狀,為長方形、橫排。證書正上方印有五角星,五角星旁兩隻白鴿銜著稻穗,往下則是六面國旗,四周有小麥、鮮花等。
「我們是1963年3月31日領的證,結婚證還保存完好。」溪美街道蓮塘村的陳澤佳老人向記者展示珍藏了52年的結婚證。
「當時領結婚證,感覺像領獎狀。」老人笑著說。
「剛開始媒人要給我介紹時,我沒答應。」陳澤佳老人回憶說,當時他已有心儀的女生,但母親並不同意,「老母親更中意沒有讀過書但賢惠的妻子,並放話『非她不可』」。
和妻子見過一次面後,隔了一年時間,在家人的安排下兩人結婚了。「以前,一人一年只有3尺的布票,只有結婚時例外,可以拿到15尺。」陳澤佳說,當時妻子就拿了15尺的紅布做了一套嫁衣,他自己則花錢買了一件新外套。
「領完證,結完婚,就要擔負起家庭的責任。」就這樣,中專畢業的陳澤佳在校教書,妻子在家養兒育女。即使是在陳澤佳受難的時候,妻子仍不離不棄。
手牽著手,這麼一過,就是52年,兩位老人步入了金婚。「夫妻就是要取長補短,互相學習,不計較,要懂得包容。」陳澤佳說。
文革時期帶有十足的時代色彩
文革時期的結婚證書很簡單,但卻帶有十足的時代色彩,上面印有毛主席語錄。
今年76歲的鄭金禎,1973年通過熟人介紹認識了現在的老伴,並在同年結婚。回憶當時的結婚證書,他說,中間橫排寫著毛主席語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往下左邊是雙方基本信息,右邊是毛主席的頭像,右下角印著「南安市革命委員會」。
1973年,鄭金禎在部隊,老伴在一家制菌廠工作。戀愛時,除了互通書信外,還會互相寄照片。「崎峰社區當時是鄉下,老伴是南安市區的,開始她家裡人都反對我們在一起。」老人從錢包裡拿出一張照片遞給記者,笑著說:「我年輕時候長得還不錯吧,她父母在看過我的照片後,就同意我們在一起了。」
鄭金禎說,當年用自行車接新娘是一件很風光的事情,結婚時,他就用自行車載著老伴到家,一路上鞭炮響個不停。「彩禮方面,當年我用了400元換來了一個好老婆!」老人說。
對於42年的婚姻生活,老人感慨不已,有一次老伴不小心一氧化碳中毒,怕他擔心和缺工扣工錢,瞞著他不住院,堅持上班,這讓他很感動。「我媽當年腦中風的時候,也全靠她的細心照料。」鄭金禎說。
新世紀閃婚、裸婚、旅行結婚
結婚證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有的延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風格,有的跟現在差不多,只是稍大一些。上世紀90年代前後,開始變得更時髦,有的用金色外殼包住,有的海綿皮外還套個塑料膜。
如今,結婚證是一紅本本,男女各持一本,棗紅色的封面顯得很莊重。與以前不同的是,如今的結婚證上雙方名字、登記日期、結婚證字號全部採用列印。
進入新世紀後,在結婚上,現在的年輕人們有著更多想法。不少年輕人追求結婚時要留下一輩子浪漫的回憶,更有思想前衛的年輕人大膽地選擇閃婚、裸婚、旅行結婚等方式,他們覺得規矩、禮數通通都是「浮雲」。
見證不同時代、不同人愛情的結婚證形式在不斷改變,但唯一不變的是人們心裡最美好的愛情。(記者 莊曉麗 唐莉洪 實習生 陳曉萍 張亦弛 林曉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