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建房子有多難?中國空間站曝光,難度堪稱地獄級

2021-01-10 軍武次位面

【軍武次位面】作者:騎豬騎士

2021年,我國將進行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第三步,建設我們自己的空間站。空間站由"天和一號"核心艙和"問天"號和"夢天"號實驗艙2個實驗艙組成,總重66噸,可以容納3名太空人長期在軌駐留,如果加上"神舟"號載人飛船和"天舟"號貨運飛船,就有5個部分。首個部件"天和一號"核心艙將於年初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由長徵5B運載火箭發射升空。2022年將完成在軌建造計劃並投入運行。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空間站的國家。

▲空間站想像圖

我國首個空間站將採用第三代積木式結構,與蘇聯的"和平"號空間站類似。這需要發射多個艙段在軌道上組合成一個大型的組合體。優點是的建造的成本較低,這也符合我國的經濟情況和目前的需求。缺點是每個艙段都需要攜帶獨立的供電、動力等單元,等於一個小太空飛行器,在組合後會造成浪費,會對太陽能板造成遮擋,影響發電效率。在對接時,發生碰撞的概率更高。1997年,"進步"號貨運飛船在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時發生了碰撞,撞破了和平號的艙壁,索性和平號上的航天員及時堵住了漏洞。國際空間站採用的是桁架-積木混合結構,靈活性和可擴展性高。主要艙段懸掛在長長的桁架上,艙段的作用力由桁架承擔,電纜等管線也都安裝在桁架上。同時在桁架上安裝太陽能板可以避免艙室的遮擋,提高發電效率。但桁架式造假昂貴,需要由太空梭輔助進行搭建,我國建造衍架式空間站還有很大的困難,但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國際空間站結構

建造空間站首先要有強大的運載火箭。蘇聯在發射"禮炮"號和"和平"號空間站時使用近地運載能力20噸的"質子-K"運載火箭。美國打太空梭近地運載能力達到了30噸,並利用其大貨艙的特點為國際空間站的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

"天和一號"核心艙重約20噸,與國際空間站最大的部分相當,由近地運載能力22噸的長徵5B運載火箭送入太空。長徵5B為一級半構型,芯級直徑5米,採用2臺推力為50噸級的YF-77氫氧發動機,捆綁4個直徑3.35米的助推器,每個助推器採用2臺推力120噸的YF-100液氧煤油發動機。一級半是指助推器工作完成分離後,芯級不分離繼續工作。一級半的優點是級數少、無級間分離、系統簡單、可靠性高。

▲珠海航展展出的"天和一號"核心艙模型

搭建完成後,空間站在日常運行中也會遇到很多難題。首先是航天員的生活問題。在國際空間站上,每名太空人每天需要0.84千克氧氣、3.55千克飲用水、6.8千克生活用水、0.64千克食物、1.64千克衣物。三名航天員一年就需要至少16噸補給,完全靠地面補給是不現實的,通過汙水循環、二氧化碳再生,可以將需求降低到每人每年5噸。另外,由於失去了大氣層和部分地球磁場的保護,航天員很容易受到輻射傷害,與以往的載人任務最長也只有一個月的情況不同,航天員需要在空間站停留幾個月。在空間站設計時,必須加強對複試的防護。太陽的活躍周期約為11年,在太陽活動活躍時,輻射會加強數倍,這時候必須停止太空行走和部分航天發射活動。地球內部存在著磁場,磁場中心偏離地球450千米,軸線偏離地球的旋轉軸11.3度,由於磁場的傾斜,空間裡的帶電粒子會在南大西洋地區聚集,空間站經過該地區上空時會受到很強的輻射。

▲負責運輸補給的"天舟"號貨運飛船

空間站在空間飛行會受到各種各樣環境的影響。這些影響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太空飛行器的軌道和位置、所用材料的性能和狀態以及各種實驗及操作。地球大氣高度在1000千米作用,而空間站的軌道只有300-400千米的高度,儘管空氣已經非常稀薄,但空間站的速度為大約每秒8千米,會造成非常可觀的阻力,國際空間站在400千米高的軌道上高度會以每天100米至200米的速度逐漸降低,需要經常抬升軌道,當高度達到100千米是就會再入大氣層。每天地球的質量分布不是均勻的,因此不同地方的引力大小是不同的,當空間站飛過時,引力不同會導致空間站的軌道高度出現千分之一量級的偏差,以400千米的高度計算,大約是400米。雖然這個數字很小,但空間站對軌道精度的很高,不允許出現這麼大的偏差。

▲放大1000倍地球重力梯度模型

總而言之,空間站的建設和後期運行都面臨很大的困難,在中國航天人的努力了,相信中國的空間站項目會取得圓滿成功。

相關焦點

  • 中國天宮空間站即將建成,結束美國太空霸權!
    這次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成為前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獨自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第二步: 飛船與空間站交接神舟六號發射升空,實現了「多人多天"任務。後面的神舟系列的發射,實現航天員出艙在天空行走。此前的長徵七號火箭已經成功把貨運飛船"天舟一號「送入太空,順利與天宮二號對接。也就是說未來空間站的貨運運輸補給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了。
  • 「太空加油」有難度 天舟一號後續試驗仍不少
    這也標誌這天宮一號飛行任務取得了圓滿成功,為我國後續大型空間站建設奠定了強大的基礎。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指揮中心現場,專家正在對推進劑在軌補加進行討論。(劉一荻 攝)   「太空加油」難度大 推進劑在軌補加究竟有多難?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載人太空飛行器總體研究室副主任張健向記者解釋了「太空加油」的難點和重點。張健表示,補加密閉管路的建立是太空加油技術的重要難點之一。天舟一號和天宮二號靠攏之後,兩個「加油管」需要精準對接。
  • 太空迎來「中國常住人口」,空間站時間表公布,核心艙準備好發射
    空間站核心艙和執行發射任務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已經完成首飛前的準備工作,並在今年適當的時候完成核心艙的發射。預計在2022年的時候,我國的空間站全站就可以建成並投入運營,中國開始正式進入到「空間站時代」。
  • 用太空垃圾代替國際空間站,繼續空間站的任務?美國人腦洞真大
    如今在太空中,人類、物品的運輸與微重力下的科學研究變得越來越頻繁。在這個時代下,空間站有了更重要的作用。而國際空間站原計劃工作壽命為15~20年,自2000年至今已達到極限。近年來空間站故障頻發,甚至於前不久的12月19日,據俄羅斯稱空間站再次漏氣。國際空間站已達到退休的邊緣。要不了多久,中國就會成為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
  • 20年前建空間站不帶我們玩,20年後,近地軌道將僅剩中國空間站
    俄羅斯和美國開始牽頭,與其它14國一起,共同建設國際空間站。1998年國際空間站開始建設。2000年11月2日,國際空間站完成首次載人任務,到今天已經運行20年。期間完成了無數實驗,為人類科技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然而中國身為航天大國,卻並沒有參與到國際空間站的建設。並非中國不想參與其中,甚至2003年中國「神州五號」返回後,美國和俄羅斯的航天專家都表示,邀請中國進行國際空間站建設。
  • 中國空間站比照其他空間站,有哪些中國特色?
    中國空間站: 一路穩穩噹噹獨立前行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太空爭霸,一直到國際空間站長成巨無霸,這期間中國在扮演什麼角色?通往空間站的路徑,同樣走的是獨木橋。 為什麼中國要單幹自己的空間站? 從天宮一號、天宮二號,再到未來的中國空間站(天宮號),一直獨立兼程,一路穩妥前行。 從載人航天項目持續投入,就能看得出中國太空雄心。而建設運營空間站又是中國載人航天項目的重中之重。
  • 胖五家族上新,中國的「空間站時代」還會遠嗎
    擁有我國最大的整流罩、大推力直接入軌、零窗口發射……長五B火箭在設計、用途上有獨特亮點,說它代表了目前我國運載火箭技術的最高水平,當之無愧。正如一些專家所說:長五B火箭的首飛成功,標誌著空間站工程建設進入了實質階段。如果說人們此前對我國空間站的認識更多是一種想像,長五B火箭首飛將國人在宇宙建站的夢想勾勒得更加清晰。用什麼建?何時建?怎麼建?
  • 中國挑戰「地獄級」難度,美俄至今不敢嘗試,外媒:僅中國能做到
    很多外國媒體稱2020是中國年,因為中國在這一年當中完成了很多大事,先是穩定住中國的疫情蔓延,成為第一個恢復到正常生活的國家,其次就是中國晶片自研的各項突破,讓中國開啟了自研晶片的道路,還有我們的嫦娥五號發射成功,如今已經採集好月壤準備回家。
  • 周建平:中國空間站將為世界的科學家提供高水平太空實驗室
    第四屆中國人因工程高峰論壇召開周建平:中國空間站將為世界的科學家提供高水平太空實驗室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廣州11月1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堵力)「中國空間站要有中國特色周建平作了題為《中國空間站》的特邀報告。報告圍繞中國空間站建設的主要目標、空間站工程的系統構成、空間站科學研究和應用等方面展開。他指出,中國空間站將在2022年前後建成和運營,屆時中國將成為獨立掌握近地空間長期載人飛行技術,具備長期開展近地空間有人參與科學實驗和綜合開發利用太空資源能力的國家。
  • 坎巴拉太空計劃空間站對接 詳細圖文教程
    坎巴拉太空計劃而其中的難度也是不可小視,空間站對接更是非常具有難度的一項,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看如何完成空間站對接的吧。   第一節:空間站組成   除了普通火箭的組成部分,空間站到底還需要什麼呢?
  • 如何在太空生活:我們從國際空間站學到了什麼?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1日消息,11月2日是第一批太空人登上國際空間站(ISS) 20周年的紀念日。從那時起,這座近地軌道上運行的人造設施就一直有人類居住。在太空環境下連續運行20年,使國際空間站成為了解地球以外人類如何生活的理想「自然實驗室」。
  • 人民時評:中國空間站彰顯創新精神
    邁向空間站時代的大門,記錄著中國航天科技的發展進步,也說明中國走出了一條促進航天科技發展的成功之路 經過7天的海上航行,專為空間站研製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於不久前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按計劃在4月中下旬把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入太空,為後續的載人飛行進行技術試驗。這將是長徵五號B大火箭的首飛,同時也意味著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從此拉開序幕。
  • 中國空間站時代是什麼意思?中國的空間站究竟是什麼樣的?
    資料圖:天舟1號發射瞬間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五一勞動節到了,這兩天,勤勞的快遞小哥天舟一號也在太空中用自己的努力工作致敬了勞動節,除了送貨,他還為天宮二號提供了加油服務,足足加了五天,任務圓滿完成,我國穩步邁入空間站時代
  • 《太空救援》真實太空空間站維修事件改變,肅然起敬!
    太空,空間站這些都是我們經常津津樂道的,因為對未知空間的渴望,所以我們都想要去了解它,有一部太空電影改編真實的歷史事件,就是蘇聯的禮炮七號神秘消失事件,這一直都是我們人類史上的一大壯舉。電影《太空救援》就是根據這件事情改編的,一起去看看劇情吧。
  • 我國下一代空間站核心艙首曝光:命名「天和」號
    天宮一號是中國首個空間目標對接飛行器,主要目的是檢驗軌道交會對接和太空人在太空較長時間駐留的技術驗證 ,為計劃中在2022年前後建成中國的首個正式空間站奠定基礎。天宮一號於2011年9月29日發射升空,先後與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進行6次交會對接,完成各項既定任務,為中國載人航天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 日本太空垃圾威脅國際空間站,俄羅斯飛船緊急救場,避免鑄成大錯
    【環球網軍事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9月23日報導,美國休斯頓飛行控制中心通報稱,國際空間站當日在軌道上空遭遇不明太空垃圾,後憑藉與空間站對接的「進步」號貨運飛船發動機助力成功規避,沒有發生碰撞。在機動規避時,正在空間站值守的兩名俄羅斯太空人和一名美國太空人,進入空間站上搭載的「聯盟」號載人飛船上躲避。
  • 中國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但這只是開始,接下來才是地獄級難度
    不過,此次發射成功,並不意味著中國的「探火計劃」取得了成功,後面還有地獄級難度的挑戰在等著我們。為什麼這樣說,因為中國第一次發射火星探測器,就要一次性完成火星探測「繞、落、回三步走」項目計劃,連美國都不敢這樣嘗試。
  • 「國家太空實驗室」如何建
    在天宮二號圓滿完成兩年在軌設計壽命之際,9月26日載人航天工程應用成果情況介紹會在北京召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多位專家介紹了中國空間站的建設進度,以及空間站作為「國家太空實驗室」的具體作用。根據飛行任務規劃,空間站工程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建造和運營3個階段實施去年4月,以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為標誌,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圓滿收官,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任務——空間站工程全面展開,中國正式邁進了「空間站時代」。
  • 「太空藝術館」線上開幕 用虛擬實境技術還原中國空間站外觀
    郭超凱 攝中新網北京9月29日電 (郭超凱)「太空藝術館」開幕儀式及「雪域·愛·天宮」首場線上科普公益藝術展29日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成功舉辦。此次展覽,通過虛擬實境技術高度還原中國空間站外觀和內部結構,使觀眾零距離接觸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上的工作和生活場景。
  • 有人登陸火星前,最好先建一個500噸級的火星空間站!
    火星登陸和返回的整體難度並不比月球大太多。火星的好處是有大氣,僅僅這一點就可以用降落傘直接一個猛子扎進去。陸續開傘,最後用一個氣墊著陸,這樣就省了很大一塊燃料。而在軟著陸月球方面,最消耗燃料的部分就是登月器的反推過程,幾乎要消耗任何登月器自重起碼一半的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