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錫有一處500多年歷史的私家園林。喜愛園林的朋友一定對這個園林去過,並不知不覺愛上它。它位於無錫惠山腳下,在錫惠公園內部,是一個典型的園中園。
可能你會被這個私家園林的小巧精緻所吸引,也可能會對它絕妙的借景手法所驚嘆,但這個名為寄暢園的私家園林,其實不僅限於園內的景致和園外的巧妙借景,還有它妙趣橫生,飽含寓意,更是流傳著不少故事的題字。
寄暢園園門口的牌匾「寄暢園」就是有寓意有出處的。寄暢園原名為「鳳谷行窩」,後來的主人將這個私家園林改名為「寄暢園」。這來源於王羲之的「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詩句,頗有寓意。而這塊牌匾的題字是由乾隆皇帝親自題的。
「鳳谷行窩」至今依然存在,不過已經變成了園內的一處建築的名字,這是一個敞廳。為什麼叫「鳳谷行窩」?其實鳳谷二字好理解,因為園林主人秦金號鳳山,從他的字號中取字,而這個園林又在惠山山谷,所以叫「鳳谷」。
但是「行窩」是什麼意思呢?據說行窩是為了區別於皇帝的行宮,是為了避諱才用的「行窩」。但也有人說:這是因為園林主人對一個名叫圓顯的僧人特別尊敬,圓顯把自己的居室叫作「行窩」。所以愛屋及烏,園林主人便也把自己這個園林叫作行窩。
「鳳谷行窩」有一幅對聯,聯云:雜樹垂蔭,雲淡煙輕;風澤清暢,氣爽節和。不過估計大多數人沒有看明白這到底是寫的什麼吧?
出行窩,前面是一個小庭院,這裡依然保留著最原始的設計,假山綠樹,還有一汪小小的碧潭,牆上題的字是康熙賜給寄暢園的 「山色溪光」和乾隆賜給寄暢園的「玉戛金樅」,兩帝先後題寫,寄暢園在當時也算是備受榮寵了。行窩裡掛著的「松風水月」牌匾,也是康熙帝的手筆。
再到秉禮堂。這是一個寄暢園內一個很小的庭院,園內有廳堂、碑廊、水池,花木和太湖石,布局緊湊精美。「秉禮」一詞來源於關公,據說園主人最是佩服關公的「秉禮」,故而起名「秉禮」堂。
再看這個地方。這是由古人王能父題書的「侵雲」、「礙月」,東塔侵云云繞塔,西峰礙月月藏峰。這種意境是不是很棒?
在錦匯漪的中心地帶的知魚檻,這裡一個三面環水的方亭,是賞景的絕佳地。亭中有園主人的詩「焉知我非魚」,取義應該是莊子的「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錦匯漪東南角上的六角小亭,懸著一塊「鬱盤」的匾額。王維曾經寫詩有:「巖岫盤鬱,雲水飛動」,詩中有鬱盤一詞。不過鬱盤還有一個故事:相傳乾隆召惠山寺僧人在此下棋,結果乾隆難以招架,僧人讓棋於帝。乾隆換地知道自己並非對手,心中非常抑鬱,於是下旨改亭名為鬱盤。
寄暢園東南角有個小亭,亭中一碑,鐫刻有乾隆御筆題詩和作畫「介如峰圖」。亭前一池,池東立一湖石,倚牆而立,有人說這石頭像一個美人對鏡理妝,所以被叫作「美人石」,而這個池子也因此得名「鏡池」。但是好像乾隆皇帝不喜歡,他硬是將這塊石頭改名為 「介如峰」。
這美人石對面還有一塊黃石,很多遊客說,這是一塊癩蛤蟆石,因為「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另外,為了這塊美人石,還有人專門為她修建了一塊美人石碑。
在寄暢園主建築臥雲堂的堂前,有一塊來自康熙題寫的「山色溪光」的匾額。這裡是康熙、乾隆兩帝巡幸寄暢園的接駕處。
還有一個先月榭,榭中有當代紅學家馮其庸寫的「先月榭」匾。先月,這兩個字感覺挺有意思的,不知道是不是當年寄暢園賞月的最佳地?
最後,寄暢園遊覽小Tips:
遊覽路線:鳳谷行窩——秉禮堂——碑廊——含貞齋——九獅臺——案墩——鶴步灘——八音澗——梅亭——嘉樹堂——大石山房——七星橋——涵碧亭——知魚檻——鬱盤——凌虛閣——介如峰碑(亭)——先月榭——臥雲堂——瓴梵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