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在清朝的皇帝當中,可以說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了。
他勵精圖治,繼承爺爺的功業,開創了康乾盛世。
這也讓乾隆志得意滿,在老年時稱呼自己為十全老人,自己有這十全武功。
但這十全武功裡有一個讓乾隆蠻遺憾的。那就是大小金川戰爭。
大小金川的位置在今天四處的阿壩州,周圍地勢全是丘陵,起伏不定。
因此歷朝歷代對大小金川的統治力其實都不是多麼的強。
在阿壩州這一片地區,大多時候都是以土司自治為主。
在乾隆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747年的時候,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叛亂。
莎羅奔帶領軍隊襲擊了小金川,並把小金川的清軍守軍斬殺過半。
莎羅奔的叛亂讓乾隆感覺到非常的沒有面子,我剛開創了一個盛世,
正是歌舞昇平的時候,你卻來謀反,這不是想要打我乾隆的臉面嗎?
於是乾隆發兵6萬,前往大金川鎮壓叛亂。但是戰事並不順利,可以說是傷亡巨大。
清朝為此花費了1100萬兩軍費,卻就攻大金川不下。
最後不得不勸降大金川叛軍,表面看上去似乎是勝利了,
大金川的叛軍也著實投降了,但實際上算是失敗的一次戰爭。
等到了乾隆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71年的時候,大小金川又開始作妖了。
大金川的土司莎羅奔的第三代接班人索諾木以及小金川土司的接班人僧格桑,
竟是聯合了起來,一起造反,反對清廷的統治。
清廷這次為了平定大小金川的叛亂,足足是花了7000萬軍費,歷時六年。
最終才鎮壓了大小金川。為什麼舉整個清朝之力,攻打小小的大小金川,
還要耗費六年之久?
主要是因為大小金川的地形多是山地,
清軍並不擅長山地作戰,在地利上就吃了一個大虧。
同時金川每家都會有一座碉樓,這些碉樓都是用巨大的石頭壘成。
最高的碉樓可以達到十五米之高,下寬上窄。
每座碉樓還都會分層,並且每層都有射擊孔,可以說是易守難攻。
碉樓之間可以互相掩護,形成一個碉樓群,成掎角之勢。
這些碉樓群給清軍帶來了巨大的阻礙,也給清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同時因為路途遙遠,環境惡劣,清軍的後勤補給也是十分困難。
等後勤補給從後方遇到前線,十能存三四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在敵軍有地理優勢,易守難攻,己方後勤補給又困難的情況下,
清軍足足花了六年才平定大小金川的叛亂,也是情有可原。
但徹底平定大小金川之後,收穫也是巨大的。
拿下大小金川對以後想徹底打穿藏區,控制衛藏,康藏,安多等地區有著巨大意義。
同時攻打大小金川,也向其他的土司展示了清廷改土歸流的決心。
它標誌著川西藏區改土歸流的基本完成。
所以說,雖然平定大小金川花費甚多,但是得到的也是不少。
它使得川西藏區能夠更加穩定,也是一種不可抹滅的貢獻。
參考文獻:
《清史》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