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江西千年鳥道十萬隻候鳥回遷#
衝上熱搜
航拍鏡頭下
十萬餘只鷺鳥陸續從東南亞水域
遷徙至湯湖鎮安村庫區
清澈的湖面
綠色的植被
白色的鷺鳥
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卷
視頻來源梨視頻
每年有數以百億計的鳥兒
在相隔數千乃至數萬千米的兩地往返遷徙
演繹著一場場生命的奇蹟
什麼樣的鳥兒要遷徙?
生物學上的鳥類遷徙(Migration of birds)指的是一年中鳥類隨著季節的變化,定期地沿相對穩定的路線, 在繁殖地和越冬地(或新的覓食地)之間作遠距離移動的過程。研究表明,許多鳥類都會進行季節性遷徙活動。在古北區(以亞歐大陸為主的動物地理分區)陸地繁殖的589種鳥類中有40%的種類,總共大約50億隻鳥,每年要飛到南方去越冬,這還不包括在本區內遷徙的鳥類。在加拿大繁殖的雀形目鳥類有160種,其中120種進行遷徙,佔75%。
圖片來源於pixabay
有遷徙行為的鳥類就被稱為候鳥。候鳥可分為夏候鳥和冬候鳥兩種。夏候鳥指在春夏季飛到某一地區築巢安家、生兒育女,幼鳥長大時,正值深秋,它們又陸續飛往南方較暖地區越冬,至次年春季又飛臨這一地區繁殖的鳥兒。如家燕、杜鵑、黃鸝等。
冬候鳥指冬季在某一地區越冬,次年春季飛往北方繁殖,幼鳥長大後,正值深秋,又飛臨原地區越冬的鳥兒。如鴻雁、天鵝、野鴨等。
圖片來源於pixabay
候鳥為什麼要遷徙?
我們常聽到的解釋是因為氣溫低,鳥兒受不住寒冷才不得不飛往溫暖的赤道地區。但這個解釋其實是經不起推敲的。為了解釋鳥兒的遷徙活動,科學家提出了許多假說,但都存在各自的理論漏洞。例如,有的科學家認為鳥類起源於南方,被分裂的大陸帶去了北方所以要飛回來。有的科學家認為,鳥類起源於高緯度地區,然後被冰川逼到了南方,冰川退去後為了重返北方才養成了遷徙的習性。候鳥遷徙並不是「遊子回鄉」,而是出於自己的本能。
圖片來源於pixabay
季節性的食物缺乏
前幾年,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W. Alice Boyle和Courtney Conway兩位科學家提出了一個非常簡單的解釋,為研究鳥類遷徙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路。他們認為,鳥類遷徙的原因是——餓,說的專業點叫「季節性的食物缺乏」。他們研究發現,鳥類之所以遷徙,並不是因為它們受不了低溫,而是當氣溫降低時,一些地區會出現食物短缺的現象,逼得生活在這裡的鳥向溫度高、食物多的地區遷徙。
圖片來源於pixabay
尋求更多的生存空間
影響生存的不只有食物這一個因素。赤道地區雖然四季都很溫暖,食物不缺,但天敵多,競爭壓力也大。當北方回暖後,北方的食物多起來,而天敵和競爭者少,所以鳥兒又會飛回來了。
圖片來源於pixabay
你不知道的候鳥冷知識
候鳥遷徙會傳播新冠病毒嗎?
劍橋大學病毒學助理研究員韓越認為,相對於哺乳動物,魚類、鳥類和爬行類成為新冠肺炎中間宿主的可能性非常小。新冠病毒主要利用細胞表面受體ACE2感染哺乳動物,鳥類目前沒有被檢測出具備大量ACE2受體,被病毒侵染概率很低。
大雁飛行時為什麼要排成隊?
提起候鳥,人們往往最先想到的是排成「人」或「一」字形飛行的大雁。大雁之所以排隊飛行,是因為可以利用上升的氣流來滑翔,從而節省體力。前面的雁鼓動翅膀,形成微弱的上升氣流,後面的雁就利用上升氣流的託舉力滑翔。一隻跟著一隻,這樣就形成了整齊隊伍。此外,排成「人」字或「一」字形隊伍,也是大雁集群本能的體現,這樣有利於防禦敵害。
圖片來源於pixabay
鳥兒或許比人類更懂空氣動力學!
《自然》雜誌曾發表研究鳥類飛行的文章,認為它們為了最好地利用上升氣流,會十分精確地保持振翅的頻率,甚至連翅膀尖划過的高度都十分一致。一旦發生變化,就會立刻調整。這一飛行過程要求複雜的空氣動力學知識和精確的傳感反饋,人們從沒想到鳥類能完成這一空氣動力學上的壯舉。
有些鳥的飛行高度比珠穆朗瑪峰還高!
候鳥遷徙時的飛行高度一般不超過1000米。但是有些候鳥卻深藏不露!我們熟知的大雁、天鵝、仙鶴、野鴨的飛行高度相當高,遷徙時的高度通常都在6000米以上,仙鶴還可以飛到1萬米以上。
幾乎每一種大型鷹鷲類的鳥都能飛到1萬米以上,記載在案的飛得最高的鳥是一隻黑白禿鷲,客機飛行員發現它的飛行高度達到了37000英尺(11277米),這一高度比珠穆朗瑪峰(8844.43米)還高兩千多米。
圖片來源於pixabay
鳥的遷徙是鳥對自然環境的一種適應,也是大自然的奇觀。在溫暖和寒冷的地區之間,它們已經這麼往返飛行了千百萬年,然而人類活動卻在一點點阻礙著候鳥的遷徙:
明亮的城市燈光使候鳥無法分辨晝夜
疾馳汽車可能會與候鳥相撞
貪婪的捕殺者殘忍地獵殺著候鳥
……
每種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義
善待動物就是在美化世界
保護動物就是在保護自己
根據北京晚報、科普中國、丁香醫生綜合整理
蝌蚪五線譜編創文章
責編:閆夢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