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文學家。因為家門前有五棵柳樹,所以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先生」。間歇地做過幾年小官,後厭倦俗世,辭官隱居。
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詩》(《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序言)等。
《桃花源記》借武陵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繫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黑暗現實生活的不滿。
文章第一部分,通過詩情畫意的景色描寫,塑造了一神秘美好、純美空靈的境界,引起讀者的深深嚮往。
第二部分,從漁人所見的角度描繪了桃花源的美好。物質生活上,衣食富足,住房舒適,交通便利。精神生活上,老有所養,幼有所樂,和平安寧,輕鬆愉快。這一段在全文中並不是著墨最多之處,卻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試想,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一個豐衣足食、和平安寧沒有苛捐雜稅、兵荒馬亂的社會,會使多少人產生渴望和嚮往!
桃花源人先世就為逃避人間戰亂遷入這裡,男耕女織,自給自足,過著與世隔絕卻祥和安寧的生活,當然是不願受外人打擾的,更不願再面對紛亂更替的亂世。他們善良淳樸,警惕心和自我保護意識卻是極強的。
那麼為什麼在漁人「處處志之」的情況下,還是迷路,尋訪未果呢?這樣寫的目的是要給人一個真實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一般。這樣的結果不僅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可能是激動讀者的惋惜之情,從而更加嚮往這個安居樂業的桃花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