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散文:故鄉的東岔溝

2020-12-14 熊哥美文

文/邢佔雙

我的故鄉地處松嫩平原,是松嫩平原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小村莊依水而居,村東有條溝子,叫東岔溝。東岔溝是流淌在我夢中最清澈的河流,東岔溝的水景是我童年記憶中最美麗的風景。

東岔溝位於村東一裡左右的地方,它是一條自然形成的岔溝。上遊有著無數的泉眼,泉眼終年往出冒水,淌出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兩岸的土地形成斜坡,溝底經過雨水的衝擊,越來越寬,越來越深,最深處可達兩三米。

童年的我經常去那裡,曾在那裡放過馬,放過牛,洗過澡,割過草,挖過菜,放過鵝,捉過魚,滑過冰,溝裡溝外的每一寸草地都流過我童年的汗水,留過我童年的足跡。

大白鵝對東溝子的水真是情有獨鍾,每次放鵝,鵝子們臨近東溝子時,都會張開雪白的翅膀,來一次百米賽跑,飛奔著衝向溝底,將主人的我遠遠甩在身後。噼裡啪啦下到河中,激起美麗的水花。清淨的河水洗滌了它們羽毛上的汙漬,白鵝經過河水的洗浴更加純潔,像一個個漂亮的小公主。它們在水中快活地遊來遊去,好像在比誰遊得快,不時還扎個猛子,兩隻紅腳掌露出水面。

鴨子比鵝更喜歡水,常賴在水裡不願走,吃蛤蟆骨朵,吃螞蚱,一些水生物是鴨子最喜愛的食物。喝了東岔溝的水,吃了東岔溝的小魚蝦,鴨子下的蛋更白更綠了,蛋黃都是紅紅的。

當我對父親的牢騷及責罵感到難以忍受時,當我對村中的夥伴也都厭煩時,我便會穿過田間小路,穿過那片樹冠龐大的榆樹林子,向東漫遊,來到東岔溝,到達那片密不透風的柳條通,走向草甸深處,走向人跡罕至的地方。

那裡草木瘋長,牛馬很少光顧,尋找野果吃。野果有那種叫黑悠悠的漿果,也有黃悠悠,黃悠悠顯得更大更甜一些,但比較少見。黑悠悠大約能長的腰部,枝幹分散,像一把撐開的傘,結滿一嘟嚕一嘟嚕紫黑色的小漿果,生時是綠色的,成熟後是紫色或綠中帶紫,這樣的都可以吃。碰到熟得好的悠悠秧,蹲下身,手一擼便是一把,塞進嘴裡,味道真是美極了,酸酸甜甜的,真是美到無法述說。那種漿果是市場上花多少錢都無法買到的。

同在陽光下,同在地球上,城裡的孩子是不會品嘗到它的色香味的。市場上買的任何水果都不是熟到恰到好處,它們都是半生不熟的便摘下來,水果的甘美與精華在裝筐和運輸的過程中,早被折騰壞了。真正純粹的是漿果,黑悠悠,它長在鄉野,等待著欣賞它的人來品嘗。

擼幾把後,手掌手指會被染成紫紅,嘴唇會被染得紫紅,悠悠籽會粘在腮幫上。我常想,如果這東西要是採摘好,拿到城裡,有多少都會被搶購一空。可惜,它的皮太脆弱。真正的美味,在鄉野深處。吃到它,心情怎能不有所改變?

在東岔溝的西北角,柳條通的邊緣地帶,生有一種野果叫紅菇娘兒。也有紫菇娘兒。

紅菇娘兒成熟後通紅通紅,像一個個小紅燈籠,也可能是它學名叫金燈的原因。外皮是紅的,裡面的果體也是紅紅的,紅得純粹,不帶一點斑紋,紅得讓人愛不釋手,想急切地扔進嘴裡一品它的味道。別急,這種紅菇娘兒只有熟透了才能吃,否則會非常苦澀。等到秋後熟透了,淺紅變深紅了,扒開紅皮,捏出紅豆豆放進嘴裡嚼,就苦中有甜了。

紫菇娘兒的體態比紅菇娘兒要大得多,顯得有些臃腫,熟透的紫菇娘兒,果體會裂開,可以看見裡面的籽兒,顏色不如紅菇娘兒可人,它們也能入口,但有點粘乎乎的,味道要差得多。

柳條通位於東岔溝的西岸,看柳條通的是後村的老孔頭。大個,瘦削。他的黃泥小屋位於柳條通的西南角,老孔頭喜愛喝茶,每天都要花大部分時間來煮茶,他的燒水鋁壺黑黢黢的,放在院中的磚頭上,他燒水就用柳條根,一縷縷青煙升起,老孔頭又要喝茶了。

他泡茶用的水是從東岔溝的上遊拎的,是泉水,他說,泉水好喝,沏茶效果最好,他認可跑出兩三裡地,捨棄近處的水泥管井水,也要去拎泉水。讓他不吃飯可以,讓他不喝茶不行,他一天也離不開茶,他總是坐在小院裡,噝溜溜的一缸一缸喝茶。他的茶缸是鐵漆的,漬滿茶漬,黑乎乎的,他喝的噝噝有聲,他說他的茶好,是老家人給他郵來的,他要我嘗他的茶,給我倒上滿滿一碗。還真有點不一般的味道。

有時他也喝一種在東溝子邊上採的土茶根,這種茶叫黃芪茶,湯色是黃色的,略微有一點苦味,苦中有香。現在超市裡賣的北芪神茶,就是產自大興安嶺的黃芪。我的家鄉也有這種野生的寶物。

孔大爺有個捕魚的工具,用柳條編織的。放牛放馬時,我們經常看見他神不知鬼不覺的從某段河岔中走上岸,手裡拎著小鐵皮桶,裡面裝滿了一指長的小魚,鯽魚,山胖子,老頭魚,還有泥鰍。

他拎著鐵皮桶走進黃泥小屋,午飯或晚飯時,小屋裡就會飄出豆醬爆魚的芳香,那香味在草甸上鑽進我們的鼻孔,真是令我們饞涎欲滴,肚子餓得不行。那時真挺羨慕,這老頭神仙般的生活,靠著水住,只要想吃,就有魚吃。東岔溝真是一塊寶地啊!

東岔溝的河岸曲曲折折,拐了無數個彎,串起了無數個河泡子。那些河泡子有的是經年累月的雨水的衝刷形成的,有的是勤勞的農民截流河水築壩形成的。每一處河泡子都是一處景點,每一處河泡子都是孩子們玩樂的天堂。

有幾處泡子水域寬闊,是大人孩子洗澡的好地方,炎熱的夏季午後,總有些泡子傳來洗澡的說笑聲。水草、水蔥、葦草在岸邊悄悄生長,這裡一簇,那裡一塊,有的連成片,長在淤泥上,有一種三稜草連片如韭菜,這種草被稱為烏拉草,東北的三大寶之一;水蔥長得高挺粗壯,像一支支伸出水面的箭頭;莆棒草頂著圓柱形的綠色果體,引來蜻蜓立在它的上面。

參加工作後,我的家搬到了鎮上。每次出門散步,腳步總是不由自主地奔向東岔溝。在一個寧靜的黃昏,我留戀在一片河泡邊,遲遲不肯離開。我才發現,這裡河泡中的水生物比一般的河流要多得多,而且更潔淨、更漂亮、更健壯。因為這裡的河水更清澈,寧靜時可以看到水的深處。

這裡也是一個熱鬧的世界,黑背甲殼蟲在水底遊來遊去,好像在急著尋找什麼;蝸牛在水底慢騰騰地翻跟鬥;青蛙忽然從岸邊騰地跳到水中去了,打破了水中的寧靜,它們的叫聲呱呱悅耳,一點兒也不煩人,但我討厭它黏黏的冰涼皮膚,不敢去摸它;有些長足水生物在水面輕輕滑過,留下輕微的漣漪;大眼賊和黃鼠狼也在這裡神出鬼沒,有它們的洞口和足跡。

春秋兩季,野鴨和大雁也會光顧這裡,喝完水,大雁唱著高亢的歌遠去;白肚皮的雨燕偶爾在水面上掠過;布穀鳥在遠方啼嗚,讓人猜想,遙遠的河流的上遊或是下遊可能更加熱鬧。

在東岔溝,有些河段狹窄而又深邃,樹木可以任性地向水邊伸展,每一棵樹都會向水邊伸出最強有力的枝丫,有些柳樹的根部經過水的洗滌顯得更紅更白了。在我看來,這是大自然賜予的一幅再自然不過的一幅織錦,沒有一點人工改造的痕跡。

啊!這些河泡是自然風景中最美麗、最有表情的存在。每一處河泡都是一個小部落,它們是分散在大地上的眼眸,是黑土地上最亮麗的風景。這真是大自然的造化啊,真是美得讓人難以忘懷!

那年冬天,我踏雪而行,沿著溝底,走向東岔溝的上遊,溝底的積雪厚厚的,達半尺多深,留下各種各樣的小爪印,雪印告訴我,這裡曾有一個生命走過,這裡到處都有生命的蹤跡。踢開雪,可以看見晶瑩的凍冰,那些魚兒和蛤蟆一定隱藏在凍冰下的深水處。

當我走到上遊童年經常光顧的地方時,我簡直驚呆了。那裡的雪下面有暗流湧動,那裡有很大一塊地方竟然沒有封凍,河水冒著熱氣,我走過去,多年不見,這裡又形成了新的泉眼,泉水汩汩地流出來,帶著熱氣,去和冰雪融合。

真沒想到,在這兒冰凍三尺的日子,還有如此具有活力的地方。東岔溝真是一塊寶地啊。

我蹲下來,掬了一口泉水,清冽甘甜,我似乎又品嘗到了童年的味道。我想如果把它裝瓶,這不就是天然的礦泉水嗎?如果在這裡建一個礦泉水廠,這的水一定會遠銷各地。

轉念一想,我的想法太自私了,還是讓這裡保持原生態吧。城裡的挖掘機還沒有開到這裡,城裡機器的轟鳴聲還沒有響到這裡,這裡還是地球上一塊純潔的土地,它的水還保持著純潔,還沒有被玷汙。就讓那些遷徙的鳥兒在這裡喝個夠吧,用尖尖的喙梳理它們美麗的羽毛,唱唱婉轉的歌謠,然後飛去,把這的甘甜告訴給遠方的朋友。

故鄉的東岔溝,我向你致敬!

(文中圖片選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鄉情散文:故鄉情懷永不改
    鄉情散文:故鄉情懷永不改文:楊曉光  知父莫若女。新年來臨之際,女兒「邀請」我,回老家昌黎縣曬甲坨一遊。
  • 正安「山岔溝」一日遊:好山、好水、好風光!
    山岔溝「一日遊」提起「三岔溝」水庫,雖然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朝氣,但對於我們這個片區的人而言,卻有著幾分特殊情感。抗「疫」在家,邀約上幾個小夥伴,沿著「懸崖水渠」一路向北,在青山綠水的陪伴下,時隔近20年再次 「一日遊」,感觸頗多意猶未盡。
  • 張先軍原創 | 西岔遊記(散文)
    岔,字型而義,就是把山分開的意思。而雙河鎮的西岔河,卻把水分成了兩叉,一股發源於東,一股發源於西。我們受書法家李忠林老師的邀請,旬陽縣作家協會主席魯延河的組織,四月二十二號,我們一行二十一人,沿西岔河右岸逆流而上。前往西岔河發源地阮家溝瀑布群採風。
  • 散文:故鄉的黃昏
    故鄉的黃昏文/李芬每一個黃昏,我都禁不住那田野的誘惑,從漸漸暗下來的屋內到明亮耀眼的古原上去。聽,遠處曠野裡的布穀鳥兒此起彼伏的叫聲,好像在呼喚我的名字,央求我趕快到它們身邊去。看,西天上的雲霞曬著鮮豔的衣衫。還有一望無垠的青麥田,神秘幽深茂密的樹林……都在吸引著我到它身邊去,到它的懷抱中去。一條條小路從村莊逶迤地通向無限廣闊的原野。
  • 鄉情散文:回憶探尋故鄉山洞的往事
    今晚閒坐無味,忽然想起了少時探幽故鄉那些山洞的軼事。故鄉是位於湖南西南邊陲的一個小山村,這裡群山連綿起伏。如果你有意攀登上山之巔峰,放眼遠眺,則有「一覽眾山小」的豪放和闊大,心胸怡然無法溢於言表。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愁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
  • 【基層動態】白樺鄉五岔溝村舉辦村第一屆農業科技知識競賽
    【基層動態】白樺鄉五岔溝村舉辦村第一屆農業科技知識競賽 2020-12-21 1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鄉情散文:故鄉的原風景
    麗水有許多迷人的景點,但我最喜歡的是竹海和東碧沁茵。我去過溧陽竹海、宜興竹海、浙江竹海和井岡山竹海,但離麗水竹海很遠。這裡的竹子更大氣,這裡的竹子更挺拔,這裡的竹子更有力,這裡的竹子更綠,這裡的竹子更有生命力和想像力。這裡的竹海是竹海的真諦!你可以開慢點,開車,看活動,然後喝醉。你也可以把車停在路邊,走進竹海中心。
  • 古邑新城魅力上黨之鄉情鄉韻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沉潛心底、無法排遣的精神故鄉,或許是記憶中田野裡的風吹麥浪、瓜果飄香;或許是兒時村小的書聲琅琅、玩樂夥伴;或許是曾經視而不見的嫋嫋炊煙、鬱郁青山。日益加快的城鎮化和愈加沉重的生存壓力,讓曾經的近水遠山漸行漸遠。當遠方成為家鄉,故鄉成為遠方,田野之趣、村巷之味成為日漸強烈的心靈呼喚。
  • 石俊榮鄉土散文集《回不去的故鄉》西安首發
    以「一個兒子」的切膚感受、記者的獨特觀察、作家的細膩筆觸,向大眾描述鄉村圖景、講述「當代鄉愁」,《回不去的故鄉》同樣在樸實誠摯的文字中鋪展溫暖底色,令讀者讀來產生情感共鳴。此次,石俊榮的新作《回不去的故鄉》由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選取了作者2005年以來所寫散文中,以農村為題材的作品50多篇,全書共21萬餘字,配以具有濃鬱的鄉村氣息圖片40餘幅。
  • 樸實誠摯中鋪展溫暖底色石俊榮散文集《回不去的故鄉》西安首發
    12月27日,知名記者、資深媒體人石俊榮的鄉土散文集《回不去的故鄉》首發式在西安舉行。以「一個兒子」的切膚感受、記者的獨特觀察、作家的細膩筆觸,向大眾描述鄉村圖景、講述「當代鄉愁」,《回不去的故鄉》同樣在樸實誠摯的文字中鋪展溫暖底色,令讀者讀來產生情感共鳴。石俊榮是白水縣北塬鎮卻才村人,1972年生,現任西安報業傳媒集團(西安日報社)區域傳播事業部副主任。
  • 石俊榮鄉土散文集《回不去的故鄉》在西安首發
    12月27日下午,知名記者、資深媒體人石俊榮的鄉土散文集《回不去的故鄉》首發式在西安舉行。  12月27日下午,知名記者、資深媒體人石俊榮的鄉土散文集《回不去的故鄉》首發式在西安舉行。  石俊榮是白水縣北塬鎮卻才村人,1972年7月生,現任西安報業傳媒集團(西安日報社)區域傳播事業部副主任。  他1989年起在報刊上發表作品。從事寫作30多年尤其是從事新聞工作20多年來,採寫了大量的新聞作品,一些新聞在國內外引起較大的反響,推動了社會進步。
  • 原創散文:故鄉的小路
    離開故鄉,最令人難忘的是故鄉紅巖山上那條石階鋪成的小路。石階鋪於何時,已無人知曉,但它卻是故鄉的驕傲。他們抬起腳,弓著腰,扛起災難,擔著信念,也肩著希望,經過一代又一代艱辛的攀登,終於走出了貧窮的深谷,走向幸福和文明的時代……故鄉的小路,你是歷史的縮影,你是用意力和信念在紅巖山上刻下的一篇永恆的碑文,你是先輩和後輩開拓的接力點,是昭示後人的燈塔,是堅實而深情的呼喚。故鄉的小路,你是一條奮鬥的路,你的每一級都是苦與樂,力與膽的交織。
  • 李萍散文:煙雨竹子溝
    「且從康樂尋山水——康樂縣2020年文化旅遊節,有緣遇見一些攝影家並在竹子溝行走,是幸事。而形式多樣的歌舞表演,沒有因為雨的蒞臨而有所失色,欽佩舞臺上沒有打傘的表演者,他們的敬業精神與竹子溝的綠一樣流淌著嫩閃閃的光澤。
  • 2020看中國大好河山之河北古村:葦子峪村,西岔溝,茅荊壩
    西岔溝村西岔溝村位於承德市寬城縣化皮溜子鎮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
  • 有一首老歌 丨歌詞是我的故鄉並不美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有這樣一首老歌,名字叫《我熱戀的故鄉》:我的故鄉並不美 低矮的草房苦澀的井水 一條時常乾涸的小河 依戀在小村周圍 一片貧瘠的土地上 收穫著微薄的希望……哦...哦...故鄉,故鄉 親不夠的故鄉土 戀不夠的家鄉水 我要用真情和汗水 把你變成地也肥呀水也美呀 地也肥呀水也美呀
  • 走進新疆奇臺丨半截溝的「車路溝」
    我的故鄉北梁是地處新疆奇臺江布拉克景區最西邊的一個小山村,是這個景區裡前山背後丘陵地帶中間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這個小山村隸屬奇臺縣半截溝鎮老葛根村管轄。小村莊北與營盤灘六村的滿洲頂隔頂相接。在滿洲頂東面溝底下有一條通往小水山和北梁的必經之路,名叫車路溝。
  • 鄉情散文:莫忘故鄉秋光好,金秋故鄉行且歌
    徐家老宅,早已破敗不堪,搖搖欲墜,所幸沒有拆除,這給我回老家提供了準確的參照地標,每次回去都會在徐氏老屋前駐足,這裡儼然成了我故鄉之行必到的打卡地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愁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
  • 夢裡磁洞溝——最美是故鄉
    磁洞溝——最美是故鄉文/ 覃發衛在著名生態旅遊度假區蘇馬蕩的山腳下,有一條悠長的峽谷,她秀麗壯美,是大自然賜予人間的一座山水畫廊,令人久久神往。她叫「磁洞溝」,是我的最美故鄉。從利川沿318國道行至謀道「天下第一杉」不遠處向右拐,便進入磁洞溝至興隆場的水泥村道。首先看見的便是香火遠去的萬裡寺村,亦即磁洞溝的第一個村子。在磁洞溝峽谷的兩邊,一座座青黛色的山脊各自排列著,它們面對面相互延升交錯,從近至遠勾勒出一排雄鷹展翅式的「V」字山型。在「V」型大山之間,一條跨度長達千米的高速公路大橋凌空飛架,橋面上來去奔馳著匆匆忙忙的各式汽車。
  • 於芳朗誦冰心的散文《故鄉的風採》
    故鄉的風採作者:冰心 朗誦:於芳對於我,故鄉的「綠」,最使我傾倒!無論是竹子也好,榕樹也好……其實最偉大的還是榕樹。在以後的幾十年中,我也見到了日本、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的農村婦女,覺得天下沒有一個國家的農村婦女,能和我故鄉的「三條簪」相比,在俊俏上,在勇健上,在打扮上,都差得太遠了!我也不要光談故鄉的婦女,還有幾位長者,是我祖父的朋友,在國內也是名人:第一位是嚴復老先生,就是他把我的十七歲的父親帶到他任教的天津水師學堂去的。
  • 蘇馬蕩磁洞溝大峽谷——最美是故鄉
    磁洞溝——最美是故鄉文/ 覃發衛           在著名生態旅遊度假區蘇馬蕩的山腳下,有一條悠長的峽谷水墨山水萬裡寺。從利川沿318國道行至謀道「天下第一杉」不遠處向右拐,便進入磁洞溝至興隆場的水泥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