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美國 歡迎關注
作家李欣頻在《旅行遊記》裡,跟大家分享了這22年來影響她創意觀點最深遠的11個國家,這11個國家讓叛逆的她找到了與這世界相處的新方式。在她看來,創意不是一種職業,而是能在平凡中看到不凡的獨特之處。旅行也不是遠行,而是即使在家鄉,仍能如第一次到訪的遊客般充滿好奇與新鮮感。創意之旅的重點就在你用怎樣的眼光看到怎樣的新世界,與你去了哪裡、走了多遠、去了多少國家完全無關──希望大家從打開這本書開始,就啟動了非常精彩豐富的心靈想像之旅,讓這些文圖在你的靈魂裡釋放一些不安定的自由。
高迪與陽光,讓西班牙的空間有了阿莫多瓦人格般的狂野!
因為我大學畢業後有一陣子在房地產廣告公司待過,所以有機會參加由建築師工會所組成的西班牙建築藝術之旅,這是我第一次與整團建築師一起旅行,於是以「建築師」眼光看西班牙,就成了這趟旅行非常大的收穫。如果每一次主題深度之旅,都能以某一項專業人士的眼光去旅行,那麼我的成長會是倍數的。
一場夢,已經醒來,曲終人散,趕不上歌舞昇平的那一夜,還好都照夢原境興建了起來。
1904年,被尊稱為「建築詩人」的高迪做了一個夢,醒來之後就依夢的痕跡與聖喬治屠龍的神話故事,建造了Casa Batllo(巴特羅公寓),一棟為巴塞隆納紡織商人Batllo先生所改建的舊宅:恐龍的背脊大角度地盤成屋頂,懸崖上的鳥巢成了期待陽光的露臺;海蛇曲滑的表面,瞬間靜止成整面的波浪牆,彩色的魚鱗和泡沫還黏在上面來不及化去。
高迪的想像力,把夢的骨架從建築裡延伸到建築外,完全無銳角的柔軟設計,讓我們走進他的夢裡不會被刺傷。整棟Casa Batllo像是一個還在分泌黏液的軟組織,因為光線不同而有不同的生命狀態,從此沒有人能精準地複製他當年的夢境。在神話式微的時代,高迪從夢中取材,在空中完成了幻想最美的布局。
達利讚嘆這是一座極軟的小牛皮捏出來的建築,原來想像力可以強大到改變質材本身的刻板印象,如果沒有狂想力,就沒有辦法鬼斧神工。
到了晚上,Casa Batllo就成了西班牙巴塞隆納讓觀光客駐足仰望的華美夜景,每個陽臺像是一張張夜宴中的面具,既詭譎又性感。
一座城市是否有創意,就看是否有至少一兩棟地標性的建築,不必標示國名,一眼就能指認出這建築是在哪個國家,這就是這座城市的「臉」。
石頭在空中飄浮,夢境羅列在天上,天梯可達,但無人能複製。
巴塞隆納的清晨,攝氏23.5度,我們一行17人步行到格拉西亞大道(Passeig de Gràcia)上高迪的波浪屋—米拉之家(Casa Milà),這是高迪為富豪佩雷·米拉先生(Pere Milà)所設計的豪宅,也是他在聖家堂前最後一個俗世作品。
根據維基百科所記載,米拉之家佔地1323平方米,有33個陽臺,150扇窗戶,3個採光中庭,6層住宅(每一戶都能雙面採光),1層頂樓(閣樓),1個地下停車場。
此建築共有三個立面,其中兩個是正門入口,一個在格拉西亞大道(Passeig de Gràcia)上,一個在普羅班薩街(Provença)上。自從高迪將夢築在西班牙,人們才有機會走進神奇的夢幻國度裡。
米拉之家沒有一草一木,屋頂上是極美的荒原之漠,陽光下則任由建築的神秘主義肆意飛行,縱浪天體。
有人喻這裡為史前傳下來的「採石場」(Casa Milà被稱為La Pedrera,加泰隆尼亞語意為「採石場」):虎虎生風的群像,直立在奇巖峭壁上,各個姿態蠢蠢欲動,以空洞的眼向路人驚喜地探望了百年,孤寂了百年。
米拉之家在一片神話現身的意識叢林裡,咒語應驗了永恆,表情在一夕之間集體石化了。
高迪說過:「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
他的建築依夢與想像力來伸張與收縮,米拉之家是後來一些同樣具有生物形態主義風格建築的先行者,像是建築演化鏈中的物種起源。
有如童話故事般的警衛室、蘑菇狀的房子、以奶油色塗成城堡式的屋簷、彩色蜥蜴水池、無牆的百柱廳市集區準確預言了新鮮不會在此駐足到隔夜。
這裡是高迪展現童心的集合住宅案,雖然當時被一些富人反對而只完成了幾棟,但也讓我們可以開心到現在,並且有具體模板可以想像住在一個夢幻小區裡會是怎樣的生活光景!
聖誕樹長在聖家堂的屋頂上,以彩色拼貼成石之永恆紀事,紀念復活在全世界人心目中的高迪─他用想像力建造了一座精神歡愉的天堂聖殿,在石器時代以純淨無色來展現信仰的力道與生命力,每一個有故事的石塊構成巨大的建築史詩,於是他在人間得到某種恩典,聖潔的世紀已經開始。
一座從1882年起建造了百年又百年的聖家堂,因為是一座「贖罪教堂」,不能靠企業贊助,只得靠個人的捐款與贖罪金來建造,所以至今還未完工。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還沒完工就被列為世界遺產的知名建築,在2010年11月7日被前教宗本篤十六世冊封為「宗座聖殿」。
目前這教堂共有東、西、南三個立面─東,誕生立面;西,受難立面;南,榮耀立面。每個立面都有四座鐘塔代表耶穌的十二個門徒。聖家堂中央有六座高塔分別代表聖母瑪利亞、耶穌基督與四位《聖經》四福音書作者—馬太、馬可、路加、約翰,目前整個聖家堂完成約70%(數據截至2015年10月),預計2026年完工。
建築活得比人久—高迪的生命結束後,時間把最美的遺產留下來了,創作者之名永駐於上,這就是創造力超越時空的最好例證。
我一直很喜歡達利的畫,因為他把時間的流動、空間的景深都畫進平面裡,就算得從巴塞隆納坐兩個多小時火車,才能到西法邊界菲格拉斯(Figueras)的達利博物館,那也是值得的。而且既然已經千裡迢迢到了西班牙,離達利這麼近,說什麼也要去親自朝聖。
這裡不同於其他畫家的美術展館,達利博物館真的就像是個立體劇院:素描繪畫、雕塑作品、生活空間、家具家飾等都充滿了達利式的超現實,走在如夢幻迷宮般的空間,就像走進達利腦中超現實的幻覺裡。
我在參觀達利博物館時,就直接把自己當成是達利本人,我想揣摩一下達利是怎麼看世界、看時間、看空間、看顏色、看形狀、看宇宙、看他的愛妻的,就像電影《盜夢空間》般,我進入達利的夢裡,準備採集更多的靈感回來。
我們一行人去由弗蘭克·蓋裡(Frank Owen Gehry)設計的解構主義代表作: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Museo Guggenheim Bilbao),這座使用了33000鈦金屬片的雲狀建築作品,讓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在不同天氣和光線下,呈現不同光澤的銀彩變化,這真是一件巨大的銀色建築!
團中十多位建築師一看到這座令人驚豔的美術館,二話不說全都立即散開,不像一般觀光團會在正門口拍照到此一遊。這些建築師依自己感興趣的角度找點拍照:有的爬到對面的公寓以俯瞰的角度拍,有的趴到水邊仰角拍……
勤奮的我就跑到每一位建築師後面各拍一張他們眼中的古根海姆美術館,於是我一下子就學習到了十多位建築師看這座世界級作品的角度,然後我尾隨一兩位建築師,觀察他們是怎麼看、怎麼描述這座美術館。這趟西班牙建築之旅十多天下來,我學到很多拍攝大型建築的視點,這對於我日後旅行的攝影技巧有很大的幫助。
本文摘自李欣頻《旅行遊記》,有刪改
作者簡介:
李欣頻
畢業於臺灣政治大學廣告系,是臺灣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並在北京中醫藥大學修習半年。曾任教於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擔任《廣告策劃與創意》課程講師,誠品書店特約文案、宏碁數字藝術中心特約文案創意。
圖書簡介:
《旅行遊記》 作者:李欣頻
暢銷書《旅行創意學》的28年實踐版。李欣頻28年55國,人生環球之旅三部曲。這是她行萬裡路,讓你勝讀萬卷書的高單位創意胎盤素,為你光速累計人生智慧的裡程數!
陌上美國 客觀快捷的時評,和美國生活資訊。歡迎掃碼或者點擊開頭藍字關注。請加我們的轉發工作號,微信ID: moshangUS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