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麓湖風光
「孤城臨水背依山,憶在江南煙雨間。」
在通海,古城、秀山、杞麓湖形成一體,山城湖遙相呼應。為給子孫後代留一片碧水藍天,建設一個美麗幸福的家園,通海縣人民像愛護自己的眼睛那樣愛護著杞麓湖。
16日,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雲南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尋走雲南的記者採訪團走進通海縣「新地標」——杞麓湖國家溼地公園。記者一行來到杞麓湖南岸,遠遠就能看到寫有「杞麓湖國家溼地公園」的巨石,從楊廣鎮到紅旗河入湖口,通海縣通過退田還溼、退塘還湖,使杞麓湖國家溼地生態公園基礎設施建設初見成效,溼地內的香蒲、睡蓮、美人蕉生機盎然。
溼地內生機盎然
據介紹,通海縣杞麓湖「四退三還」工作自2017年年底在四街開始進行試點,截至今年3月25日,全縣累計完成徵租地面積5693.03畝(含退塘租地面積418.36畝),完成總面積的99%。目前,徵租地工作已進入清場工作階段。相關職能部門正在組織開展杞麓湖一級保護區生態修復及生態屏障構建等項目推進工作。
「2014年,經國家林業局批准,將杞麓湖確定為國家溼地公園(試點)建設。規劃總面積3881.22公頃,分為生態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及管理服務區五大功能區進行建設。」通海縣杞麓湖國家溼地公園建設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許振武告訴記者,據介紹,溼地公園的建設將結合通海縣實際,完善環保、水利等相關配套項目,計劃總投資28億元,使杞麓湖國家溼地公園成為集溼地保護、科普宣教、旅遊觀光和生態文化體驗為一體的重要基地,成為城市發展和溼地保護結合的典範。
綠化建設
「自從這個紅旗河河口溼地建成以後,我們經常結伴到湖邊走走,杞麓湖的風景越來越美了。」今年56歲的朱阿姨說。當天,朱阿姨與她幾十年的好朋友們再次到杞麓湖南岸遊玩,看到了杞麓湖夏日的美景。從紅旗河河口溼地往楊廣鎮走,杞麓湖南岸的生態走廊綠柳成蔭,鮮花爭豔,走在岸邊的生態廊道,微風從海面吹過,帶來舒爽的清涼。雖然時值盛夏,天氣比較炎熱,但仍有不少市民遊客到杞麓湖南岸休閒娛樂。沿著生態走廊往前走,不同的美景呈現在眼前,形成了「一段一特色,一步一風景的」夏日景觀。
據悉,通海縣按照「最小幹預、生物多樣、持續發展,維護生態系統完整性、可行性、風險最小化」原則,完成投資4.75億元,實施紅旗河河口溼地、中河河口溼地、者灣河河口溼地、大新河河口溼地4個前置溼地修復工程,實施南岸湖濱帶、納古小海溼地及湖濱帶、東北岸湖濱帶、鳥類棲息地生態島、南岸湖堤5個湖濱帶生態修復工程,通過自然恢復和人工促進措施,生態系統和動物棲息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和逐步恢復,野生動物數量明顯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溼地內生機盎然
「近年來,通海縣通過實施生態修復工程,逐步完善杞麓湖整個南岸湖堤的生態功能,豐富生物多樣性,增加南岸湖堤的植被覆蓋率,增強南岸湖堤的水土保持能力,改善南岸湖堤的生態景觀。同時,還能消減、攔截入湖汙染負荷,減少入湖汙染,提高水資源生態價值。目前,杞麓湖國家溼地公園南岸湖堤生態修復工程已初見成效,白鷺、燕鷗、紅嘴鷗等鳥類重新回到杞麓湖的懷抱,嬉戲、翱翔於藍天、溼地。」許振武說。
在通海,一幅「山湖同保、水湖共治、產湖俱興、城湖相融、人湖和諧」的美麗畫卷正在繪就,「山、城、湖」一體化現代宜居生態福地正在形成。
雲報集團全媒體記者 羅宗偉 楊萍 浦美玲 賈雲巍 黨曉培 普建彬 陳飛 攝影報導
點擊進入專題【「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雲南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尋走雲南之玉溪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