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雲山與樂山大佛
在峨眉山下,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之處,聳立著一座山,名為凌雲山。凌雲山並不高,最高峰也不過高出江面140米。凌雲山更不大,只有9個山峰。但是,由於它峰巒錯落,林木蔥蘢,俯視三江,氣勢磅礴,加之可以遠眺峨眉,因此,一千多年前就受到人們的稱讚。宋代文人邵博曾讚美道:「天下山水之冠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嘉州之勝曰凌雲。」嘉州就是現在的樂山。由於凌雲山景色秀美,因此各峰之上都建有寺廟。現在還保存的有棲巒峰的凌雲寺和靈寶峰的靈寶塔。
但是,令凌雲山聲名遐邇卻是另外的緣故。原來,在凌雲山棲鸞峰岷江南岸的臨江崖壁上,有一尊高二十多丈、寬七丈二尺的石刻彌勒大佛大佛依巖端坐,俯視三江,頭在山頂,腳踏江邊,體態雍容,神情安詳。又因為大佛面對著滾滾東流的江水,和樂山城隔江相望,所以又稱為樂山大佛。
這尊雄偉的佛像規模巨大,僅一個頭就長14.7米,寬10米。頭頂上每一個螺髻都可以放入一張大圓桌。他的耳朵也有7米長,耳朵眼裡可以鑽進兩個人。它的腳背寬8.5米,可以圍坐100多人。它比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最高的大佛要高出三倍,過去認為世界最大的阿富汗巴史安大立佛,高53米,而樂山大佛比它要高出18米。在凌雲寺內可以憑欄觀賞大佛,欣賞大佛頭部的細微之處。從這裡沿一條鑿於懸崖邊上的陡直小路,可以下到大佛的腳邊因為大佛鑿於凌雲寺旁,所以大佛也就稱為凌雲大佛。而凌雲寺也因有了這尊大佛,被人們稱為大佛寺。
在凌雲山巖壁處,為何會出現這樣一座大佛?原來是與這裡的地形水勢有關。發源於川北大雪山的岷江,帶著大量的雪水,滾滾南下。當它進入成都平原,來到樂山城下,已經是一條水面開闊的大江了。在這裡,它同波濤洶湧的大渡河,水流湍急的青衣江匯合。就在這三江匯合的地方,水流湍急,波浪洶湧,行船至此往往被水流吞沒,因此這裡成為航行在此的船民談之色變的險惡之處。於是,在唐玄宗開元初年(713年),由凌雲寺的海通和尚發起造像,希望通過修建一座佛像祛祓災禍。然而,修建不久工程一度中斷,直到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才由劍南西川節度使韋舉完成,歷時整整九十年之久。
◎沅陽河與諸葛亮
沅陽河又名沅水、沅溪,是古代武陵五溪之一,位於貴州施秉縣、鎮遠縣境內,歷來是少數民族聚居地。這一地區的最初開發可追溯到三國時期,因此在沅陽河流域留下了許多三國的傳說。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南徵孟獲,曾駐兵沅水,留下很多遺蹟。上遊有一段河道名為「高碑湖」,旁邊有一苗寨叫「高碑寨」。傳說當年諸葛亮曾派一員大將運糧草,不幸大將在這裡以身殉職。蜀國士兵和當地土著就地給他立了一塊很高的石碑,而這附近的河道、村寨也隨之易名為「高碑湖」、「高碑寨」。
高碑湖的上遊名為諸葛峽,諸葛峽卻是因有諸葛洞而得名。據當地百姓講,諸葛洞原名為甕蓬洞,是沅陽河河段中一比較陡峭的隘口。這裡雙崖夾峙,石礁雜陳,沅水至此形成險灘。《鎮遠府志》引明代郭子章《新河記》對這一帶的河道有十分形象的描寫:「巨石峨,橫踞江心,餘硫磊磊,鱗次戟列。水流至此,驚波轉騰,望沫飛奔,即芥為之舟,頃刻而膠。……而偏(橋)人亦自謠曰:若令三洞開,除非諸葛來。」這裡流傳著一個諸葛亮南徵時,在此開鑿河道,。並用計嚇退追兵的故事。
話說當年諸葛亮率軍進入沅水後,駐紮在夜郎國偏橋(今施乘)的甕蓬古洞帶。因為陽河中有塊巨石擋住蜀國戰船前行的道路,諸葛亮傳令三軍安營扎賽,建「將房」、馬脫」,並組織人力開鑿甕蓬洞,打通河道,以實現「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戰略。洋舸郡丞朱褒深恐諸葛亮打通甕蓬洞後,使洋制失去倚仗的天險。於是,經常派出小股部隊前去騷擾,以阻止蜀兵的工程。這派出的小股部隊每當遇到蜀兵迎擊就作鳥獸散,但等蜀兵一退又出來破壞,因此蜀軍開鑿沅陽河的工程進展很慢。日子一長,諸葛亮也開始著急起來,進則難進,退又怕敵兵追擊。
一天,他信步來到沅水北邊,只見這裡雙峰對峙,一山突出,一線泉水從山上滴入水中。諸葛亮正看著,忽然一騎來報:益州雍間殺了太守正昂,起兵反蜀,請丞相星夜趕回。諸葛亮大驚,正考慮如何撤軍,忽見報信者因下馬太急,竟將腰間銅牌掉進水裡,泉水正好滴在上面,發出「咚咚」的聲音。諸葛亮心裡一動,下令三軍星夜起程回蜀,然後叫人拿一面銅鼓放在泉下水中。朱褒得到消息,急忙率兵追趕,誰知一進灣裡,水滴銅鼓的聲音經過山谷回傳,如同千鼓齊鳴,嚇得朱褒一行掉頭就跑,一直跑了120裡才停下。如此三天,朱褒終於有所醒悟,再去派人探聽,才知中了諸葛亮「滴鼓退兵」之計。後來,人們就把甕蓬洞改為「諸葛洞」,峽谷處名為「諸葛峽」,把滴鼓退兵的地方取名「銅鼓灣」。並在當年諸葛亮「將房」處修了武侯祠,用以祭祀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