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710年4月8日,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諭令,命張玉書、陳廷敬等30人編纂《字典》。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被稱為「字典」的字典,也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官修字典,不僅在我國辭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辭書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巨型著作。成書300年後的今天,《康熙字典》依然流行。現在,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過世界數字圖書館網站查詢《康熙字典》。
305年前的今天康熙諭令出一部「字書」典範
1710年4月8日,即康熙四十九年三月初十,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諭令編纂《字典》。在諭旨中,康熙希望它能夠繼承和超越前代,成為所有「字書」的典範。
這是集朝廷之力編寫的一部字典,當時聚集了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張玉書、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陳廷敬等30多位學者,歷時6年,全書成於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
全書依據明朝梅膺祚《字彙》和張自烈《正字通》兩書增訂而成,分為12集,以12地支標識,每集又分為上中下三卷。整部字典以214個部首分類,注有反切注音、出處及參考等,差不多把每一個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義都列舉進來。除了僻字僻義以外,在每字每義下,都舉了例子,這些例子又引用了「始見」的古書。
《康熙字典》採用部首檢字和筆畫檢字方法。部首檢字多用於查一般的常用字,如查「康」字,在部首索引中找「廣」部,在「寅下」5頁。 「隸」為8畫,再到「寅下廣」部8畫裡可以查到「康」字。為方便部首檢字,民間還流傳一首「查字訣」:一二子中尋,三畫問醜寅,四在卯辰巳,五午六未申,七酉八九戌,其餘亥部存。
筆畫檢字用於難字查檢,如查「民」字這樣的單體字,不知道其部首,可依筆畫檢字表。 「民」為5畫,可以在5畫中查到。
古人所說的部首和現在不大一樣。現在是先取左邊後取右邊,先上邊後下邊。古人把一個字歸入某個部首時,考慮的是該字與哪個部件的意義相關就歸入哪部。比如「穎」字,它歸入禾部,因為穎是麥芒,與禾苗有關。而「潁」歸於水部,因為它是河流名。另外,《康熙字典》在標明部首時不是按簡化後的部首來寫,而是按它原來的形體寫,氵要查「水」部,忄要查「心」部,左阝要查「阜」部,右阝查「邑」部。
《康熙字典》裡面的注音有直音和反切。直音就是用同音字來注音,如「籌,音儔」。反切是用兩個字來給另一個字注音,取第一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及聲調,合成新的音,如「毛,莫袍切。」即用「莫」的聲母m+「袍」的韻母ao組成新的mao,就是「毛」的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