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洞庭湖「腎虛弱」之憂

2021-01-20 新華社客戶端

範仲淹筆下「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長江之腎」洞庭湖,正被日積月累淤積得不堪重負。「洲灘化」「碎片化」愈演愈烈,「水窩子裡用水難」和「水呆、水髒、水臭」等問題頻頻發生

在1∶300000《洞庭湖水利工程圖》上,記者看到,這張差不多有半人高的地圖上,東洞庭湖只有巴掌大,而西洞庭湖差不多只有幾個指甲蓋大小。其餘的「洞庭湖區」,實際上是水網縱橫的陸地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蘇曉洲 周楠

洞庭湖吞吐長江,接納湘江、資江、沅江、澧水四條大河,被稱為「長江之腎」。其巨大的調蓄洪水能力,歷史上無數次使洪患化險為夷,保長江中下遊廣袤地區轉危為安。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環洞庭湖區嶽陽、益陽、常德等地調研了解到,因為日積月累的泥沙淤積,以及江湖關係變化,昔日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洞庭湖,如今變得支離破碎。碎片化的水面之間,很多連通的河道也出現了梗阻。近年來,洞庭湖區汛期屢屢出現「同流量高水位、小流量高水位、中高水位維持時間拉長」等現象,令防汛抗洪壓力增加;而枯水季節,則存在「水窩子裡用水難」和因為「水呆、水髒、水臭」引發的生態問題和民生問題。

「不實施大規模疏浚,『八百裡洞庭』可能成為歷史名詞。」一些受訪專家疾呼,日積月累的淤積導致「長江之腎」洞庭湖患上「腎結石」。相關病症日益加重後,洞庭湖或面臨「腎虛弱」。建議實施大規模疏浚並輔助建設工程性措施,從根本上恢復洞庭湖「腎功能」,改善洞庭湖水環境,取得防洪、生態、抗旱、航運等綜合效應。

蓄水、過水能力弱化

今年夏天高洪水位期間,記者乘坐西洞庭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一艘小型交通艇前往大湖深處採訪。船行湖面,四顧水天茫茫。但駕駛員緊握方向盤小心駕駛,不敢在寬廣的湖面上「飆船」。

熟悉這一帶水情的西洞庭湖溼地保護協會會長劉克歡告訴記者,汛期湖面看似「浩瀚汪洋」,實際上很多地方「水只有腳背深」。跑船稍有不慎,很容易發生與水下障礙物相撞、擱淺等事故。

記者汛期在洞庭湖防洪重點區域安鄉縣松虎洪道、沅江市南嘴鎮目平湖堤防沿岸看到,堤內村莊二層樓房屋頂,與堤外風急浪湧的洞庭湖湖面高度幾乎持平,「懸湖」之勢觸目驚心。

在國家重點報汛站——城陵磯(七裡山)水文站,長江委水文中遊局嶽陽分局局長陳建湘等認為,同流量高水位、小流量高水位、中高水位維持時間拉長等現象,顯示洞庭湖水系蓄水、過水能力下降問題日漸突出。

湖區多位水利專家反映,近年洞庭湖區防汛存在「漲急退緩」現象。以有一線大堤420公裡的安鄉縣為例,7月上旬短短不到10天時間,全縣16處水文站點就全部超警戒水位,有的還突破了保證水位。水文統計數據顯示,今年6月下旬至9月中旬,洞庭湖長時間維持高洪水位。從城陵磯站7月4日18時達到警戒水位開始,洞庭湖區水位超警戒過程持續了60天,僅次於1998年、1954年的洞庭湖區超警戒時間長度。

沅江市水利局總工程師潘群芳、安鄉縣水利局總工程師劉文祥等告訴記者,今年汛期,當地水利專家和廣大幹部群眾,長時間夜以繼日守衛在大堤上,巡堤查險工作量很大,險情頻頻發生,抗洪人力物力財力代價很高。

湖區多地幹部也反映,近年抗洪由過去的「短時突擊戰」變成了「持久戰」「陣地戰」「拉鋸戰」。

「在今年夏季洪水中,洞庭湖區沒有發生潰垸潰堤險情,看起來『外傷』不重,其實『內傷』不輕。」有湖區幹部告訴記者:「由於水位高、退水慢,打持久戰,湖區每天都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最多的時候有的地級市每天投入就高達數百萬元,地方財政負擔沉重,對湖區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很大影響。」

東洞庭湖一角(8月7日攝) 蘇曉洲攝/本刊

危及防汛與生態

湖區多地水利專家告訴記者,長年泥沙淤積等因素,使洞庭湖面積從19世紀中葉的6000平方公裡,下降到目前的2625平方公裡。「滄海桑田」變遷中日益縮小的洞庭湖,淤積還在不斷催生「湖泊河道化、河槽洲灘化、洲灘陸地化」。

「有些年份從衛星圖像上看冬天的洞庭湖,幾乎看不到水面,僅留湘、資、沅、澧尾閭河道和草尾河、湘江入湖深槽。」一位水利專家打開近年繪製的1∶300000《洞庭湖水利工程圖》,記者看到,這張差不多有半人高的地圖上,東洞庭湖只有巴掌大,而西洞庭湖差不多只有幾個指甲蓋大小。其餘的「洞庭湖區」,實際上是水網縱橫的陸地。圖中還有很多深入有限湖泊腹地的白色區域,是近年發育而成的洲灘,除了洪水來時會成「滄海」,其餘大多數時候都是「桑田」……

水利專家們指出,洞庭湖淤積問題逐年積累,除了加重防洪壓力,還存在多重負面影響:

一是調蓄能力弱化。

湖南省洞庭湖水利事務中心主任沈新平介紹說,水文站輸沙量資料顯示,1956年至2019年洞庭湖區淤積泥沙52.15億噸,其中三峽工程建成前年均淤積量為1.14億噸。尤為明顯的是,因為「四口」水系泥沙淤積、三峽蓄水後清水下洩導致「四口」處的長江河床刷深等,長江入洞庭湖的「四口」年均流量由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1332億立方米減少到如今的479億立方米,汛期洪峰流量分洪比由40%降低為25%左右,「長江之腎」分洪功能明顯減弱。

沈新平告訴記者,1949年洞庭湖容積有293億立方米,如今只有167億立方米,僅相當於湖南省的一座大型水庫東江湖水庫的2倍。對比之下,雲南省撫仙湖面積只有洞庭湖的十分之一,容積卻有約200億立方米。「洞庭湖看著面積很大,其實水很淺,容水量很小,調蓄能力越來越弱。」他說。

二是河湖水系衰減。

記者從湖南省洞庭湖水利事務中心了解到,江湖關係變化和泥沙淤積,導致枯水期長江水進不來、洞庭湖水蓄不住,河湖水位降低,季節性乾旱、斷流式缺水問題日益凸顯。特別是「四口」水系地區,河道斷流嚴重。除松滋西支外,其他河道年均斷流達137天至272天,藕池西支2006年斷流達336天,導致300萬畝耕地、280萬人口的灌溉和飲用水受到影響。

三是生態環境惡化。

當前,洞庭湖旱季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水呆、水髒、水臭」現象,易引發血吸蟲病、各類結石病等疾病。一些溼地洲灘功能退化,如面積達3萬畝的魚類天然產卵場魯馬湖。此外,湖區部分地區植被由溼地型向中生性草甸演替,溼地碎片化趨勢也日益明顯。隨著生物多樣性下降,洞庭湖區一些地方生態環境不利於野生水生動植物生存與遷徙,內湖、啞河以及外河水環境容量降低。

四是產業發展受限。

「魚米之鄉」很多地方要靠發展農業生產如稻蝦產業維持生計。如今,湖區水質差、水量少成了主要制約瓶頸。季節性缺水、水質型缺水、地域性缺水,湖區一些地方要靠長途跨區調水、多級提水,發展經濟成本很高,有時候連人畜飲用水都比較緊張。

五是通航保障率降低。

受洞庭湖區淤積萎縮、枯水期湖區水位降低等影響,湘江和沅水尾閭、松虎—澧資航道等湖區主要航道的通航條件惡化,航道連而不通、通而不暢,水運通航保障率降低,枯水期船隻擱淺、堵船、灘險惡化致使船隻航運不便,事故時有發生。

前不久,湖南獲批設立自貿區,其中位於長江和東洞庭湖畔的嶽陽片區,承擔湖南經貿通江達海樞紐的重任。

但是,嶽陽一位航運專家告訴記者,由於航道淤塞,萬噸輪船在嶽陽片區附近洞庭湖水域無法保持全年通航。再往湖區深處,通航能力更弱。這種狀況,對湖南航運經濟大發展構成嚴重掣肘。

「碎石」「排石」並舉拯救「長江之腎」

洞庭湖區縣市多位水利專家認為,在洞庭湖區開展大規模河湖疏浚,是從根本上改善洞庭湖水環境的重大戰略舉措。

一是河道疏浚。

疏浚「四口」口門和洪道,實施「引江濟湖」,將深挖儲水和引水入湖並舉。通過河湖疏浚,在豐水季增大行洪斷面,降低洪水水位,減輕防洪壓力;在枯水季增加蓄水容量、縮短斷流時間,緩解缺水壓力;提高通航能力,形成以嶽陽城陵磯為中心的大洞庭湖航運樞紐體系,大範圍通行5000噸級以上船舶,重振洞庭湖水運物流優勢。

二是工程輔助。

建議在洞庭湖水系一些關鍵節點建閘控制,發揮汛期行洪、汛末蓄水功能。通過自然與人工手段,修建河河相連、河湖(庫)相連以及湖湖(庫)相連等連通工程,保持不同區域水體之間的連通和循環。還建議打通洞庭湖洪道、支河、運河、平原水庫、內湖。沈新平認為,對藕池河系鯰魚須河、陳家嶺河及藕池西支、松滋河系大湖口河等支汊河道上下遊建閘控制,建設平原水庫,縮短汛期防汛堤線,能有效緩解枯水期缺水問題。

湖區水利專家認為,實施洞庭湖大規模疏浚工程及相關項目,能顯著改變洞庭湖區水環境、顯著提升湖區居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用水保障能力;疏浚中產生的泥沙用於加固一線防洪堤防,還將極大地提升洞庭湖堤防的防洪標準。對於這一利國利民的工程,建議國家納入「十四五」規劃及河湖疏浚治理專項規劃,儘快立項並付諸實施。□

相關焦點

  • 洞庭湖蓄水能力弱化!「長江之腎」遭遇「結石」之痛
    ◇範仲淹筆下「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長江之腎」洞庭湖,正被日積月累淤積得不堪重負。「洲灘化」「碎片化」愈演愈烈,「水窩子裡用水難」和「水呆、水髒、水臭」等問題頻頻發生  ◇在1∶300000《洞庭湖水利工程圖》上,記者看到,這張差不多有半人高的地圖上,東洞庭湖只有巴掌大,而西洞庭湖差不多只有幾個指甲蓋大小。
  • 海天一色的洞庭湖
    因為高中時背過"嶽陽樓記",衝著這個也想登高看看洞庭湖。陰雨霏霏,遊客還很多,想拍照留念的人們,估計就分不清主角和配角,好在能細細觀看洞庭湖,心情很爽。"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 「瞭望之友」徵集號
    我們向所有「瞭望之友」發出徵集號:講述您與瞭望筆墨交流、精神交匯的點滴故事或是一段文字,不拘體裁、不限長短;或是幾張圖片、一段視頻,黑白、彩色均可;又或是一句生日祝福、一聲鞭策鼓勵……我們將傾心聆聽您的分享,其中的精彩文章,將陸續刊發在《瞭望》「創刊40年特別報導」中,並收錄於《瞭望》創刊
  • 江南三大名樓之嶽陽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但是《嶽陽樓記》裡面對於洞庭湖,嶽陽樓景色的描寫似乎比許多一出生就住在嶽陽的人都要更細膩,更真實。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寫出了八百裡洞庭的雄偉,博大。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則寫出了洞庭湖的多變、莫測。陰雨連綿的時候,寒風怒吼,滿目蕭然,會讓人感覺到特別的悲傷。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一片碧綠,漁歌互答,會讓人特別的心胸開闊。
  • 《文化苦旅》:浩浩湯湯洞庭湖
    洞庭之大,在乎嶽陽樓;嶽陽樓之美,在乎洞庭。而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中國文人向來喜愛在仕途不濟之時,寄情於山水,抒滿腔憤慨。這大概就是「貶官文化」。中國文化中極其奪目的一個部位可稱之為「貶官文化」。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寂寥廣闊,盛大萬千,在你讀範仲淹的文章時便仿若親臨實地感受它席捲天地的氣勢。浩森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騷客胸襟的替身。人們對著它,想人生,思榮辱,知使命,遊歷一次,便是一次修身養性。
  • 「瞭望之友」徵集號
    我們向所有「瞭望之友」發出徵集號:講述您與瞭望筆墨交流、精神交匯的點滴故事或是一段文字,不拘體裁、不限長短;或是幾張圖片、一段視頻,黑白、彩色均可;又或是一句生日祝福、一聲鞭策鼓勵……我們將傾心聆聽您的分享,其中的精彩文章,將陸續刊發在《瞭望》「創刊40年特別報導」中,並收錄於《瞭望》創刊
  • 洞庭湖的美食
    西靠洞庭湖,每年冬季觀鳥節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駐足觀賞。一座千年古樓—嶽陽樓更是我們嶽陽人的驕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的精神至今被我們嶽陽人所傳頌。洞庭湖像我們的母親湖一樣,源源不斷賦予我們新的生命力。在嶽陽,說到美食,不可不提的就是我們洞庭湖的魚了。
  • 李躍龍:「五湖之首」洞庭湖人文積澱的歷史考察
    《嶽陽樓記》中「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忠君已是公開宣誓。二是流寓過程中面對的社會現實問題形味湖湘文化重實踐、經世致用的務實學風。三是流寓文化不甘沉淪、自強不息的品質養成了湖湘士人的奮鬥精神。從歷史的角度考察,這些人文現象均直接或間接來源於洞庭湖這一片水土。
  • 洞庭湖/江與湖的糾結,騷人墨客與憂天下的情結
    其中洞庭湖為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納入聯合國「國際溼地公約」的重要溼地,還是個AAAAA級風景旅遊度假區。而嶽陽樓、洞庭湖更是更是古代文人墨客們寄物承情之地,我們熟知的就有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洞庭湖一湖兩省,它與長江相愛相棄流經湖南的長江完成的一件大事就是與洞庭湖相遇。
  • 李躍龍:洞庭湖與湖湘文化
    《嶽陽樓記》中「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忠君是他們的公開宣誓。二是流寓過程中面對的社會現實問題形成湖湘文化重實踐、經世致用的務實學風。第三,流寓文化不甘沉淪、自強不息的品質養成了湖湘士人的奮鬥精神。從歷史的角度考察,這些人文現象均直接或間接來源於洞庭湖這一片水土。
  • 「禮行天下·名家談1」詩話風景:先天下之憂而憂
    江南遊報融媒體7月9日訊 (作者 李烈鈞 編輯 陳衝)本文題目,取自範仲淹《嶽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記」,一種文體,不算詩詞,屬散文之一類,可狀物、敘事和議論,多為闡述理念,抒發情懷和抱負。八百裡洞庭今入眼,五千年歷史再從頭。一篇《嶽陽樓記》,聚焦文壇,驚豔千年時光。
  • 《嶽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是一份策勵宣言,也是一次示威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以上是第二段,綜述登樓所見之景和登樓者觸景生情的感受。這段敘述兼描寫的文字,處理得很簡潔。首先點出登嶽陽樓所見之景主要是看洞庭湖。對於洞庭湖,只用六句帶概括性的景物描寫語言加以綜述,然後用「前人」一句輕輕撇開,只就登樓的人這一方面著重發揮。
  • 三下海南(3)霧鎖洞庭湖,寒襲嶽陽樓
    別看嶽陽的市容市貌讓人恍惚倒退到30年前,可洞庭湖畔有著1700多年歷史的嶽陽樓,在歷朝歷代的精心修繕保護下,倒是顯得大氣沉穩,歷史厚重,無愧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另外兩座為湖北武漢黃鶴樓和江西南昌滕王閣),更是賺得「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之美譽。  我們冬日到訪之際,天氣不給力,浩浩湯湯的洞庭湖基本籠罩在霧氣中,站在嶽陽樓上憑欄遠眺亦感潮溼的寒氣逼人。
  • 遊嶽陽樓,感觸中華文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二、歷代文人墨客對嶽陽樓的讚頌和對洞庭湖風光的描寫,形成了一筆巨大的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於公元760年由京城長安流亡到成都,在親友的幫助下搭蓋茅屋棲身,過著清貧的生活。公元765年,杜甫失去生活依靠,離成都沿長江東下,一路坎坷,貧病交加,於公元768年12月到達嶽陽,登上嶽陽樓,不勝感慨。
  • 《嶽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 洞庭湖博物館全構造解讀!等你來打卡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的湖光山色、「心憂天下」的士大夫精神及圍湖造田的時代畫卷。使遊客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洞庭湖滄海桑田的水陸變化和歷史變遷。  同時,還設置了與洞庭元素緊密結合的虛擬灌溉、白鷺之歌水文數據流裝置可讓遊客點擊洞庭湖各個年份的水文數據,以此了解各項水文數據的演變、對洞庭湖生態環境所產生的影響。
  • 洞庭湖博物館全構造解讀!等你來打卡!
    綜合信息板塊以「大美洞庭的綠水青山」為展示主題,一組「氣蒸雲夢澤」的紗幕影像,展示出洞庭湖「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的湖光山色、「心憂天下」的士大夫精神及圍湖造田的時代畫卷。通電玻璃沉浸式空間,形象演繹出憂樂文化對湖區發展的深遠影響。
  • 【紀檢人·鏡頭】嶽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
    嶽陽樓景區位於湖南省嶽陽市,其核心古建築群中的嶽陽樓、仙梅亭、三醉亭成「品」字布局,南北與東方分別有四座牌坊分立,西面延綿的石砌城牆之中心為古嶽陽門,整個城臺樓宇崢嶸,莊嚴古樸,瞰浩瀚洞庭,望萬裡長江,氣勢蔚為壯觀。
  • 洞庭湖博物館開館
    洞庭湖博物館位於君山區濠河畔,場館總佔地面積280畝,總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與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館、鳥類館等統籌建設,三面臨濠河水面,風景優美。這棟嶽陽新地標究竟有哪些亮點呢?進入大廳,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湖光山色」走廊。遊客在此乘扶梯而上,抽象方式呈現的巖石斷面,結合天花的「水面」與「蘆葦」意象,使人仿佛進入湖區的山水之間。
  • 範仲淹《嶽陽樓記》中的「先天地之憂而憂,後天地之樂而樂」
    這統統的統統無不體現了他在《嶽陽樓記》中所寫的那樣:「先天先之憂而憂,後天地之樂而樂。」而寫兩種「覽物之情」,自然要寫出對應「感極而悲者矣」和「此樂何極」這樣兩種心境的人。云云形容以後,自然為下文做出了鋪墊,引出了「古仁人」心境的分別的地方,體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明的地方。相同,借著「古仁人」高明心境的論述,範仲淹自但是然引出了本人的政事見解,他認為出仕,自然就要做到「先天地之憂而憂,後天地之樂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