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醫學與現代不同,主要分為十三科,詳細分大方、小方、婦人、瘡瘍、針灸、眼、口齒、咽喉、傷寒、接骨、金鏃、按摩、祝由等。
如其名稱所示,補牙活動被劃歸口齒科。唐朝把口齒科包括在耳目中,宋代有十一科中有口齒咽喉科,元明醫學部十三科中終於獨立出來,這種與時俱進的分類法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牙醫技術的進步。
一個比較有名的補牙故事是,《三國演義》曹阿瞞兵退斜谷一回,曹操被蜀將魏延拈弓搭箭射中中指,折斷兩顆門牙抵命。曹操便派人,「急令醫士調治」。也許是羅貫中考據不足,不能依樣寫出具體的漢末補牙方法,也也許是他認為詳細寫沒必要,總之,取巧,含糊過去。到了今天,我們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資料來推算當時的情況。
在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記載了用榆皮、美桂等幾種藥填充蟲牙的方法,可算為我國最早的補牙方法,即將榆皮、白苣、美桂磨成研磨粉和豬油,修補進去。榆皮味甘平,《本草綱目》稱其為「通竅、滲溼、行津液、消腫」。《美桂》以中草藥名,竊以為當為桂花,以花入藥,主治牙痛。可以看出,即便是最簡單的補牙法,也並非一氣呵成,而是考慮到患者口腔內部的「長治久安」。
張仲景和華佗同時代的《金匱要略》提到了以雄黃、梔子皮,上二味,臘日豬脂溶於末,以槐枝裹頭四四個,點藥烙之。這個治齲法,既能止痛,又能補牙。醫療聖事活躍於公元1世紀末至2世紀初,按慣例,它是另一個比歐洲早了兩千年的先進技術。我國早在唐代就出現了汞合金補牙的方法,至今仍頗具借鑑意義。此補牙藥,唐代稱為銀膏。其配方為:白錫、銀箔、水銀配合而成。
這個配方不僅在《本草綱目》中有記載,大致增減不多,而且和現代補牙的配方非常相似。至宋代,不但能補牙,也已能鑲牙、種牙,可謂相當先進。宋人的中醫學已能「凡齒之有病者,易之以新」,技術成熟,便可成事。
在元朝以後,補牙更精細,更普及。元、明、清時期,江浙等富裕省份,許多人喜歡用金箔包著補過的牙齒,這也許就是「鑲金牙」的前身。後代有金牙者,常為遊手好閒,暴發戶,以金牙描摹其豪強,而側邊亦足證鑲牙補牙之盛行。
於是,開頭關於曹操補牙的疑問想必也有了著落。按軍中的情況,曹操很可能還得用美桂、榆皮補牙,如果當時張仲景碰巧到魏國旅遊,並與華佗就口齒伶俐的問題進行深入交流,則可能要用上汞合金補牙。
鑑於曹操的牙齒是「攔腰截去」,不是齲齒,也可能要種牙或做假牙。當然,當時技術並不一定能達到,且軍中倉促,曹操所謂的調兵遣將,或許只是簡單麻醉,回頭再算。第三種可能是羅貫中的考據不到位,將明代鑲牙補牙技術安放在華佗神醫身上。
既說古代,當然不能厚此薄彼,儘管歐洲有一項技術已落後我們近兩千年,但對補牙的需求並沒有跟上技術,在此之前,世界各國都必須有自己的補牙方法。西方人補牙的初衷,和中國略有不同,主要是為了看得好死人。墨西哥地區的印第安人喜歡在公元前4500年給死人裝上牙齒,而在公元前300年被綁著金絲的埃及木乃伊也出現在他們的口中。
辦法通常是把動物的牙齒或人的牙用線簡單粗暴地綁到嘴裡。-竊以為這種補牙和太監退休前從宮中取回自己的東西,初衷差不多。好啊,達官貴人啊,黃金一線!不過都是一些鬼魂的事,那時還活著的,大多會打落牙齒和血吞。
誠然,後來的牙醫對此進行了改進,在公元前的義大利中部,出現了和現代相當類似的牙冠,牙橋技術。其次,在古義大利地區,伊特魯裡亞人用動物骨頭或象牙做假牙的牙冠,然後用黃金把它固定在患者口中。
其它方面,記載有對鬆動牙齒進行固定的方法,並已有較精巧的拔牙器械,對口腔潰瘍也有一定的處理。牙疼時,通常要在口腔內塗上或噴上各種有麻醉作用的藥物,以減輕疼痛,同時清潔口腔環境。
16世紀,西方人用金箔補牙,到了19世紀,英國醫生 Bell在1819年發明了水銀補牙技術,該技術後來在歐洲得到推廣。與此同時,西方的牙醫還堅持用黃金製作牙冠。這個大金牙能流行幾千年,除了美學上,應該還有相當的實用性,賣弄的同時,保護牙齒的衛生,延長牙齒的使用壽命。
的確,補牙畢竟是一種死法,長久以來中西牙醫都不鬆懈的突破方向就是保持口腔衛生。中國人不使用刷牙工具時,會選擇鹽水,濃茶,酒等來漱口,殺菌消毒。至唐時,有條件的人家可以用柳枝蘸青鹽「刷牙」,至宋時,已有較為成熟的牙粉。它屬於最原始的牙齒護理。
在西歐,技術進步可能比中國要早一些,中世紀以來,如何做好預防牙齒保健等工作是牙醫技術突破的方向。當然,也要因勢利導,選擇一些乾淨、殺菌、普及漱口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