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菜葉、西瓜皮、雞蛋殼、魚骨頭、湯湯水水……在驕陽、高溫以及頻繁雨水的綜合作用下,廚餘垃圾桶成為髒亂臭滋生的溫床。記者近日走訪北京多個小區,發現對廚餘垃圾的處理,各有不同。有些小區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都無法滿足及時清理廚餘垃圾的要求。而有些小區則想方設法,努力消除廚餘垃圾帶來的髒亂臭影響。
髒亂臭:一揭開蓋子 蚊蠅伴著臭味起飛
清和園小區滿滿的廚餘垃圾桶能看見蒼蠅
大興區清和園小區,是典型的老舊小區。小區南門內,有一組四色垃圾桶,然後再往小區內部深入,就很難再找到四色垃圾桶組合了。剛扔完垃圾的居民老馬對記者說:「就門口,擺了一組,其他都這樣,就兩種桶。大家也隨便扔,都知道要弄垃圾分類,但是,實際還是那樣。」老馬身邊的廚餘垃圾桶內,是還沒有破袋的各式垃圾,蚊蠅伴著臭味亂飛。記者在清和園小區裡觀察了多個廚餘垃圾桶,幾乎沒有達到垃圾分類要求的,髒亂臭現象比較普遍。
南五環外還有一片規模不小的老舊小區——德茂社區。很巧,記者遇到了德茂小區的垃圾分類指導員王素琴。這個來自河北邢臺的老太太,慢慢抬起佝僂著的腰,挪開垃圾桶蓋上的石頭,掀開蓋,幾乎把整個身子都探進去,分揀垃圾。高溫之下,垃圾桶內臭味四溢。「我得給綠桶(廚餘垃圾)壓上塊石頭,不然他們老是往裡亂扔,塑膠袋、紙盒子,什麼都往裡扔。」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她把綠桶儘量集中擺放。即便這樣,活兒也經常幹不完。一個原因是因為數量多。光把這幾十個綠桶內的廚餘垃圾按標準分揀清楚,就是個大工程。更何況,她還要負責把桶外壁擦乾淨。
德茂小區垃圾分類指導員王素琴在分揀廚餘垃圾
另一個「活兒幹不完」的原因是亂扔的情況太普遍。「你看這個。」王素琴從綠桶找出一袋西瓜皮,把已經流湯的西瓜皮和塑膠袋分開,「這種情況太多了,一到夏天,湯湯水水。」王素琴每個禮拜休息一天,她休息的那天,垃圾分類就全靠居民自覺了。
人手充足:60個志願者每天堅持守桶兩小時王素琴告訴記者,德茂小區30棟樓,只有她一個垃圾分類指導員。每天,德茂小區只在清晨清運一次垃圾,所以一到下午,就容易出現廚餘垃圾積壓的情況。
而在海澱區曙光街道世紀城西區社區遠大園五區,這裡有60個志願者,從5月6日開始,每天堅持守桶兩小時。志願者幾乎都是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他們每天晚上7點到9點守在居民樓下的垃圾桶站。60多天來,沒有一個人退出,沒有缺席任何一天。
在志願者們的感召下,小區居民習慣了垃圾分類,社區也開始逐步減少桶站。世紀城西區社區書記唐潔說:「下一步,我們計劃增加3到4個垃圾驛站,取消全部桶站。」驛站可以由物業保潔人員負責清理,減輕志願者的工作壓力。
遠大園五區專門配置的殺蟲劑
垃圾桶站附近蚊蟲相對多一些,很多志願者穿著長衣長褲,甚至自己準備了圍裙。為了控制蚊蟲滋生,在垃圾驛站邊,小區設置了裝滿殺蟲劑的長塑膠袋。小區物業還購買了帶有長掛鬥的垃圾車,隨時清運垃圾,儘量縮短垃圾停留在小區地面上的時間。
除了增加清運頻次,遠大園五區還準備將所有垃圾桶置換為腳踩桶,儘量減少居民手部接觸。記者還注意到,五區裡南側和東側兩個垃圾驛站邊還專門配備了洗手池。在記者觀察的十幾分鐘裡,不僅有扔完垃圾的居民過來簡單衝洗手,玩滑板的孩子也會過來洗手。「我們以後增加的驛站邊也都會配置洗手池,這個很有用,也特別受居民歡迎。」
遠大園五區專門配置的洗手池
石景山區魯谷街道六合園南16號院也同樣在垃圾驛站邊規劃好了取水點。這裡的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剛剛進場,負責該小區的物業公司在改造設計方案中就加入了這個設計,畫好了上水、下水的管道,準備在每一個垃圾驛站邊都安裝洗手池。「整個工程預計11月底改造完成,到時候居民就可以就近洗手。」物業公司的項目經理高揚告訴記者,「這些取水點都是就近取水,走我們的公區水費,由我們物業負責。」
設備精巧:限時開關投放口 投放垃圾不髒手「有了這個機器,扔垃圾不用沾手了。」晚上6點半,家住豐臺區長辛店街道東山坡社區15號院的朱大爺提著一袋分好的廚餘垃圾,來到了2號樓樓下的垃圾桶站旁。桶站看上去像一個大型的鐵皮櫃,共設有五個投放口,廚餘垃圾和可回收物各佔一個,其它垃圾則是三個。此時,每個投放口的擋板都處於打開的狀態。只見朱大爺單手提袋伸進廚餘垃圾投放口,利用鋸齒狀破袋小機關,上下「一划拉」,袋子就被破開,廚餘垃圾全都掉進了下面的垃圾桶中。朱大爺再把空的塑膠袋拿出,扔到旁邊的其它垃圾投放口,一次垃圾投放就完成了,他的手全程沒有碰到垃圾桶。
長辛店北口公交站旁的平房區,居民在投放廚餘垃圾
這個垃圾桶站,是長辛店街道5月份作為試點在小院裡安裝的。在此之前,小院投放垃圾採用的是普通的垃圾桶,一遇炎熱天氣,蚊蠅和臭味就讓居民不堪其擾。朱大爺表示,以前每次扔垃圾都得憋著氣,扔完趕緊走人。
桶站安裝之後,對小院環境的改善提升很大。因為桶站用的是密閉式設計,居民平時走過路過不會聞到味道。小院還採用了新的「定時投放」規定,只有早7點至9點,晚6點至8點期間,垃圾桶站的投放口擋板才會打開,其他時間擋板則處於關閉的狀態,居民無法投放垃圾。
「這樣有兩個好處,第一是減少櫃門開放的時間,防止氣味散出來,第二是方便監督大家的垃圾分類情況。」老魏是小院的垃圾分類指導員,到了定時投放時間,他會負責拿鑰匙把投放口打開,並在投放時段內值守在桶站旁,指導居民分類投放垃圾。桶站剛建立時,老魏的工作還有些繁重,兩個月以來,在社區宣傳和老魏的不斷指導下,居民大都掌握了垃圾分類技巧。記者觀察,在15分鐘時間內,共有十多名居民來桶站投放廚餘垃圾,每個人分得都很純淨,老魏幾乎不用再做指點。
長辛店街道工作人員表示,這樣的桶站已經陸續在街道內的無物業小區和平房地區鋪開,目前總共設置了55個站點。距離東山坡社區15號院500米外,長辛店北口公交站西側,記者看到了同樣式的垃圾桶站,垃圾分類指導員沈師傅在這裡值勤,「以前擺一排桶的時候,被人投訴過環境髒亂差。現在這個機器是密閉的,在車站等車也聞不見味了。」
思路創新:每戶一個廚餘垃圾桶 一天清運四次下午3點,老梁出門辦事,順手把自己家的廚餘垃圾桶放在了建國門雅寶公寓東門內的廚餘垃圾櫃,「咱們這兒還是很不錯的,廚餘垃圾一天清四次,乾淨,沒味兒。」
雅寶公寓的廚餘垃圾戶分桶
邢智磊所在的公司負責建國門街道垃圾分類和清運,他告訴記者,雅寶公寓140多戶居民,每家都被配發了一個廚餘垃圾桶。原先,這裡也和其他小區一樣,採用大桶收集廚餘垃圾,但這種方式有其弊端。「很多居民上班出門扔垃圾的時候,清運的已經走了,垃圾在桶裡一存就存大半天。而在夏天,廚餘垃圾只需要4小時,就會發酵,產生臭味兒。」
於是,雅寶公寓創新思路,採用了「戶分桶」,把統一形制的小型廚餘垃圾桶發到每戶人家。再借鑑快遞櫃的模式,在小區裡設置廚餘垃圾櫃,居民們出門,就隨手把「戶分桶」拿出來擱到垃圾柜上。這也讓清運人員省了很多事,從而可以增加頻次,每天收4次廚餘垃圾。記者看到,在下午3點半這個時間,垃圾櫃乾淨整潔,沒有異味。柜上幾乎所有的「戶分桶」也都是乾淨的,清運人員拿走垃圾的同時還給「戶分桶」套上了新的垃圾袋。居民下班回家,可以從垃圾柜上拿走乾淨的「戶分桶」。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