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木木
人生中最尷尬的事情莫過於上廁所沒帶紙,現在我們如廁後都會用紙來做清潔。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在尋常不過的東西了。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後,雖然紙張的質量和數量都有提升,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紙都是非常珍貴的東西。
在古代,紙張就如奢侈品一般,造書寫字都不夠,怎麼能用來擦屁股呢?
既然古人上廁所沒有紙,那麼他們是用什麼來擦屁屁的呢?
就地取材
在遙遠的古代,廁所系統還不完善,老百姓也沒那麼講究,幹著農活突然來感覺了,也就只能找個地方,就地解決,至於這如廁後的清潔工具,也就只能抓到什麼擦什麼了,石頭、樹葉、玉米稈······周圍有什麼就用什麼。
平時在家,百姓也會收集一些如廁工具,比如鵝卵石,或者「土坷垃」。「土坷垃」就是一種硬土塊,因為大小,硬度都比較合適,所以古人也將其當做如廁後的清潔工具。
廁籌
隨著廁所文化的進步,「廁籌」被發明了出來。
廁籌也叫「攪屎棍」或者「幹屎撅」,是最早的廁後清潔工具,一般由木片或者竹片製成,使用方法就是來回剮蹭,將排洩物擦乾淨,不管是平民百姓還是皇親貴族都要用它。
據《資治通鑑》記載,北齊皇帝高洋在方便後,曾讓宰相楊愔給他遞過廁籌。
唐朝鎮海節度使韓滉,在往關中運送的大量物資中,也有廁籌。
「則資裝器用已充舟中矣,下至廁籌,滉皆手筆記列,無不周備。」《資治通鑑》
你以為「攪屎棍」的重點在於「攪」嗎?其實不然,重點不在「攪」,而在「棍」。那時人們上廁所,有「棍」就有安全感。不過這個「棍」有個小缺點,殺傷力比較大,如果沒掛乾淨有毛刺,很容易將自己劃傷,所以在使用時一定要小心。
據《南唐書·浮屠傳》記載,南唐後主李煜曾親手為僧侶削廁籌,削好後放在臉頰上試驗是否光滑,如果有毛刺,還會重新修整。
「後主與周后頂僧伽帽,披袈裟,課誦佛經,跪拜頓顙,至為瘤贅。親削僧徒廁簡,試之以頰,少有芒刺,則再加修治。
廁紙
雖說古代紙張比較珍貴,不可輕易玷汙,但到了財大氣粗的唐朝,紙的產量提高,紙張也慢慢走近了廁所。
古人對如廁的記載很少,但對僧侶來說,如廁也是修行的一部分,所以在一些佛經中就記載了如廁後的清潔工具,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四》所言:
「應用土塊或以樹葉。或將破帛故紙而淨拭之。」
其中的「故紙」指的就是「舊紙」,而最早將紙作為清潔工具的也不是皇家貴族,而是和尚。佛教徒對如廁也頗有講究,首先這廁紙是不可以用有文字的紙張的,其次,如果使用廁籌的話,是不可以將扔進廁所中的,但若是使用廁紙就可以。
不得用文字故紙 唐·《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若有籌片。持入亦佳。如其用罷須擲廁外。必用故紙可棄廁中。唐·《南海寄歸內法傳卷第二》
從此可以看出,唐朝時人們已經漸漸的從使用廁籌改進為使用廁紙了。說到使用廁紙,那就不得不提到慈禧了,我們都知道慈禧太后相當精緻,從吃飯到上廁所,每一步都非常講究。
慈禧所用的廁紙是白棉紙,紙張裁好後,還要用水噴溼,然後隔著溼布用熨鬥熨燙兩遍,讓紙張光滑平整才行。
國外廁後清潔方法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造紙技術沒有傳入歐洲之前,靠海的古羅馬人就打起了海綿的主意。他們將棍子一端插上海綿來作為清潔工具。
這種工具純天然,而且可循環利用,平時放在裝有濃鹽水的桶中,誰用誰取。用完後還要再將其放回桶中洗一洗,如果沒有洗乾淨的話,那下一個使用者就只能自認倒黴了。
英國皇室採用新鮮的鮭魚片來擦屁股,據說是因為鮭魚片有除臭和消除痔瘡的作用,這種方法真是暴殄天物啊。
不過奢侈一直都是皇家的一貫套路,俄國彼得大帝用鵝頸的羽毛,日本皇族用蟬的翅膀。《源氏物語》中記載,蟬的翅膀在使用前需要浸泡三日,而且蟬的翅膀是透明的,所以若排洩物有異常便可一目了然。
在眾多皇室中,法國皇室簡直是一股清流,擦屁股的工具用的是粗麻繩,麻繩從廁所屋頂垂下來,如廁完成後,將麻繩放在兩腿間,前後拉拽幾次就搞定了。而且麻繩只有一條,大家公用,節儉又環保。
有上完廁所用藉助工具清潔的,也有不用工具清潔的,一雙手,一些水就足夠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印度啦,直到今日,他們上廁所後的清潔方式依然是用手,即便手指沾到排洩物也沒關係,再將手洗乾淨就好啦。
不然廁所為什麼要叫做洗手間呢?你品,你細品。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