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樂山馬暢
播音:樂山
提起張三丰這個名字,相信海峽兩岸的聽眾朋友都不會陌生。無論是作為歷史中的人物,還是小說中的角色,張三丰的一生都堪稱傳奇;同樣他的出身也非常神秘,相傳是張三丰故裡的地方有三十多處,而且至今都沒有一個公認的地點。其中,福建邵武下轄的和平古鎮,被認為很有可能是張三丰出生的地方。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福建和平古鎮,尋蹤訪古,探尋和平古鎮裡有關張三丰的傳說。
2002年,張衛健、蘇有朋、林心如和牛萌萌等兩岸以及港澳演員共同出演的電視劇《少年張三丰》在海峽兩岸熱播,劇中張衛健飾演的張三丰幽默風趣,蘇有朋飾演的易天行深情執著,演繹了少年時期的張君寶在親人、朋友的陪伴下,在情感糾紛和江湖道義中一步步成長,最後成為一代宗師張三丰的傳奇故事。
【電視劇《少年張三丰》】
提到張三丰,人們大多都知道他是武當派的開山祖師,創造了太極拳,這些大多是來自小說中的描寫。但很少有人知道,現實中的張三丰,不僅武功高強,更是一位文武雙全的民族英雄——他是內家拳始祖、武學泰山北鬥,還是龍行書法始祖,考取過狀元,擔任過縣令。
這些事跡,其實在正史記載的張三丰出生地——福建邵武和平古鎮,都有記載。
【和平鎮域內石刻:張三丰龍行書法】
張三丰,姓張,名通,字君寶,又名張子衝,道號三豐,宋末元初在武當山修道,在明朝嘉靖年間編修的《邵武府志》,和清朝鹹豐年間編修的《邵武縣誌》中記載,張三丰出生於宋理宗淳佑七年,也就是公元1247年,出生地就是邵武府,也就是現在的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鎮坎下村,至今村裡還有張氏家族的後人,留有張氏族譜,上面記載了張三丰的出生年月,朝廷封賜,及其子孫的記載。
【明朝嘉靖年間編修的《邵武府志》】
和平古鎮,位於閩北重鎮邵武南部,古稱「禾坪」,意為地勢平坦,盛產糧食。它是古代邵武通往江西、泰寧、建寧、汀洲的咽喉要道,作為福建省和中原地區的交通樞紐,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福建出省三道之一的隘道「愁思嶺」就在和平境內。
和平古鎮在唐朝時期就已經人口稠密,形成了繁華的街市,當地現在還有不少關於張三丰的遺蹟,比如和平鎮坑池留仙峰上的山道邊,有明朝刻的《張子衝念經碑》,在拓文中還能清晰地看到張三丰的名字。
留仙峰上的翠微庵相傳是張三丰曾經修道成仙的地方,山中的摩崖石刻上還有張三丰住庵活動的記載。在山頂上還有一塊空地,相傳是張三丰煉丹的場所。
據《明史》記載,張三丰,一名君寶,以其不飾邊幅,又名張邋遢。史書中說,張三丰身材頎長魁梧,大耳圓目,頭髮和鬍鬚又長又直,不論天氣冷熱都穿一件薄衫,有時披一件蓑衣;吃飯的時候能吃一升的食物,有時候幾天吃一頓飯,有時候幾個月都不吃東西;擁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但常常居無定所,而且玩耍起來旁若無人,從不在意旁人的看法。
從古書的描寫中,我們不難看出,張三丰其實是一個相當灑脫的人,但在古代,這樣的「異類」很難融入和平古鎮。
和平古鎮歷史文化積澱深厚,處處透著一股書香氣。從唐代開始,和平鎮出了137名進士,被譽為「進士之鄉」。當地現在還保留著一座和平書院,是後唐工部侍郎黃峭歸隱故裡所創辦。古鎮現在還留存著黃氏的大宅院,據黃氏後人介紹,當年黃氏家族相當繁盛,曾被稱為「大東家」。
和平書院初創時是黃氏宗族的自辦學堂,專供族中子弟就學,開創了宗族辦學的先河。自宋以後,和平書院逐漸成為一所地方性學校,吸引了一大批歷史上著名人物到書院講學。宋代著名理學大師朱熹、程門立雪的楊時都曾到和平書院講學布道。書院東面門上的「和平書院」四字就是朱熹所題。
和平鎮歷史上文化教育的發達,營造了和平千餘年讀書求學的氛圍,文風熾盛,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人傑。宋代大理丞黃通、司農卿黃伸、榜眼龍閣侍制上官均、元代國史編修、文學家黃清老等,都是身著青衫從和平書院走出來的。
從這些歷史我們不難看出,在和平古鎮,歷來崇信的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和張三丰追求的灑脫不羈頗有不同。其實張三丰也是一個學霸級的人物,不然也不可能成為道家的一代宗師,被歷代帝王推崇,甚至名流千古。
少年時期,張三丰也曾經按照祖輩的方式苦讀求取功名,他在14歲考取了文武狀元,18歲擔任博陵縣令,後來為了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終於辭官出家修道,拜火龍真人為師。作為武當派的開山祖師,張三丰開創了道家內丹一派,是丹道修煉的集大成者,主張「福自我求,命自我造」。
修道以後,張三丰雲遊天下,很少再回到兒時成長的和平古鎮,但古鎮裡依然留存了很多和張三丰有關的傳說和典故。其中比較有趣的是村子裡有關「仙人井」的傳說。
【古鎮街景】
【和平鎮民眾表演儺舞】
除了和張三丰有關的景點之外,擁有一千多年建鎮歷史的和平古鎮,還有很多值得觀賞的古建築,僅明清時期的民居就有300多座,其他還有各類衙門、書院、道觀、廟宇等等。當地還有許多傳統的民風民俗傳承下來,如儺舞、三角戲、民間曲藝、節俗、婚俗等等。美食方面也有遊漿豆腐、燻烤鯉魚乾、和平包餈、和平田螺、和平米粉等特色飲食,同樣名聞遐邇,享譽久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