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6日,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頒獎晚會在廣州友誼劇院舉行。本屆廣東省藝術節匯聚了來自全省的122個劇(節)目、60多場演出和一個展覽,集中展示了近3年來全省藝術創作和演出的優秀成果,展現了廣東文藝的繁榮景象。近年來,廣東省大力開展藝術精品創作生產,創新舉辦藝術品牌活動,拓展高雅藝術普及和惠民的廣度深度,夯實文藝精品創作的「高原」,努力攀登藝術高峰,譜寫了藝術事業繁榮發展的新篇章。
《浩然鐵軍》劇照
精品力作立得住留得下傳得開
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的參演劇目以現實題材和革命題材作品為主,「大型舞臺藝術作品」板塊入圍的35部作品,其中29部是現當代題材,佔比高達82.3%,充分體現了舞臺藝術創作注重現實、聚焦社會熱點的特點。在獲得大獎和一等獎的10部作品中,有9部為現實題材和革命題材作品,尤其是4部戲曲作品全都是現實題材或革命題材作品,充分體現了戲曲現代戲創作水平在當下的迅猛發展和大幅提升,以及文化主管部門對現實生活題材和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創作的高度重視。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作品。近年來,廣東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圍繞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重要時間節點,抓好主題作品創作生產,推出了一批主題性強、質量高、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呈現出創作主體更多元、題材更多樣、作品數量和質量更高的發展態勢。
白字戲《彭湃之母》劇照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省共創作推出300多臺大型主旋律劇(節)目,湧現出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藝術節文華大獎的舞劇《沙灣往事》,入選2016年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的音樂劇《烽火·冼星海》,榮獲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的舞劇《醒·獅》等,留下了一批立得住、留得下、傳得開的精品力作。
圍繞「出人出戲出效益」的目標,廣東省大力推進藝術生產「三條線」建設(復排、演出經典劇節目,大力推廣演出當紅流行劇目,創排、演出新創劇節目),潛心創作、精心打磨有溫度、有熱度、有厚度的優秀作品,推動廣東舞臺藝術百花齊放。
其中,2018年,廣東省新創大型舞臺藝術作品65臺,包括粵劇《風起南粵》、舞劇《醒·獅》、話劇《花好月圓》等18臺以改革開放40周年為主題的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2019年,又重點推進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黨百年3個專題創作計劃,創作了粵劇《譙國夫人》《紅頭巾》《清水河畔》《東江傳奇》、山歌劇《白鷺村》《春鬧》、話劇《花好月圓》、潮劇《韓江紙影人》、交響套曲《我的祖國》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現實題材舞臺藝術精品。2020年,廣東省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黨100周年兩個關鍵節點,創排粵劇《紅頭巾》、話劇《深海》、舞劇《嶺南秋雨》、歌劇《紅流澎湃》等劇目,修改打磨話劇《信仰》、現代舞劇《潮速》等劇目,不斷提升廣東藝術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以藝戰疫,創作了一大批致敬抗疫英雄、謳歌平凡善舉的精品佳作,文獻劇《致勇氣》、話劇《抗疫2020》等大型劇目廣受好評。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從2020年2月初開始,在公眾微信號上開闢「一心一『藝』戰疫情」專欄,陸續推出16期合計87批次疫情防控主題作品,鼓舞了士氣。
舞劇《嶺南秋雨》
藝術惠民演出入基層進社區
新時代孕育新需求。為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近年來,廣東省整合資源,創新模式,舉辦了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大型藝術品牌活動,如灣區花正開——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嶺南風華·我愛你中國——廣東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展、廣東省藝術院團演出季、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廣東現代舞周、二沙島戶外音樂季、粵戲越精彩、華語戲劇盛典等,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廣東省藝術院團演出季為例,2018年安排9個院團11臺劇目演出20場,2019年安排39臺劇目以低票價惠民方式演出56場,提升了本土院團的市場競爭力。今年,廣東省將原定下半年舉辦的省藝術院團演出季提前至5月底至7月中旬舉辦,演出21臺27場劇節目,成為全國最早恢復劇場演出的演出季之一,提振了演出市場信心。
又如2019年9月至12月舉辦的「嶺南風華·我愛你中國——廣東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展」系列活動,在為期4個月的時間裡上演包括交響(民族)音樂會、話劇、歌舞劇、地方戲曲等多個門類演出約211場。其中,「廣東省藝術精品惠民巡演」遴選近年來推出的舞臺藝術精品,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專題創作計劃推出的重點作品,到全省尤其是粵東西北地區演出120多場,讓人民群眾共享藝術發展成果。
在打造高端品牌的同時,廣東省採取政府購買、演出補貼等方式,整合優秀劇目、文藝院團和各級演出場館資源,廣泛開展了廣東省藝術精品惠民巡演及省直文藝院團惠民巡演、中國夢·勞動美——廣東工人藝術團送文藝進企業、戲曲進校園進農村等文藝惠民活動。其中,2018年組織省直文藝院團赴基層開展惠民演出885場次,2019年開展惠民演出約6200場,以演出促進創作生產。
與此同時,廣東還積極推動「戲曲進校園」活動。2019年,廣東省採取直接面向藝術院團購買演出的方式,在廣州大學城戲曲演出基地演出20多場大型戲曲劇目或經典折子戲。同時,面向各地戲曲院團購買720場地方戲曲演出送到粵東西北地區中小學校。另一方面,擴大「戲曲進農村」試點範圍,2018年、2019年分別組織開展地方戲曲進農村演出1278場,近6000場,主要覆蓋此前戲曲院團沒有演出過的農村和學校。
音樂劇《血色三河》
藝術事業體系創新路促融合
藝術工作是一項系統化工程。近年來,廣東省注重全局性的統籌考量,以關鍵環節為突破口,努力推動改革創新,優化藝術創作生產機制,為藝術精品創作形成有力支撐。
大膽探索美術事業發展新路徑。受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委託,廣東省承擔了「美術館評估定級」和「美術館藏品收藏管理辦法」的全國試點,組織全國美術館領域專家開展實地評估,於2020年10月公布了廣東省首批美術館評估定級結果,已完成《美術館藏品管理辦法》的擬定工作。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連續9年獲文化和旅遊部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優秀組織獎,每年入選展覽項目數均位居全國前列。2020年創設2020—2021年度廣東省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培育人才,挖掘資源,提升美術館服務水準。
加快推進省屬院團振興提升。廣東省起草制定了《省屬文藝院團振興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激活文藝院團發展活力,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中國風格、廣東特色的文藝院團。同時,投入資金5000萬元,用於省粵劇院、省歌舞劇院啟動振興提升試點工作。
廣東省抓住文旅融合的契機,推動藝術與旅遊融合發展。從2019年2月起,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每季度編印《廣東文化旅遊活動指南》,全年印發15萬餘冊,並推出線上版,成為人民群眾的「藝術菜單」。為推動旅遊演藝發展,廣東省積極開展藝術小鎮建設,創排旅遊劇目,如韶關乳源縣創排了大型旅遊演藝項目《過山「謠」》,運用演唱、舞蹈、雜技、繡藝、裝置、3D影象以及舞美科技等多種表現手段,展示神秘古樸而絢麗多彩的瑤族文化藝術。
廣東省還把握網際網路發展機遇,打破線下劇場演出的傳統思維,探索「線上演出」新業態。特別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東省先後開設了「線上演出雲平臺」「雲上劇場」「雲端遊藝」等線上展播平臺,開闢「藝心戰『疫』」專題,展播優秀文藝作品。廣東粵劇院、廣州交響樂團、廣東民族樂團、廣東美術館等陸續推出 「線上春班」「線上音樂季」「國樂為你鼓與呼——線上系列音樂會」「電波裡的廣州新春音樂會」「線上雲遊美術館」等「雲」活動,讓老百姓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到文藝精品。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通過星海直播、移動樂享5G、南方+、文旅中國等平臺,直播73場,觀眾點擊達1200多萬次。
雷劇《挖寶記》
第二篇 實施廣東文藝「三條線」建設
以演出為中心環節推動文藝精品創作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 汪一洋
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工作作出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要求「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近年來,廣東省創新提出「復排演出經典劇目、推廣演出當紅劇目、創排演出新創劇目」的「三條線」建設理念和機制,以演出為中心,提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持續加強對文藝工作的支持保障力度,堅持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文藝院團改革和藝術精品創作展演開創了良好新局面。
一、實施廣東文藝「三條線」建設,全省文藝院團改革和藝術精品創作展演呈現出「四個優」
(一)改革成效優:文藝院團轉企改制工作評為全國先進。從2010年起,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廣東啟動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全省市、縣兩級國有文藝院團總數壓減近1/4,廣東歌舞劇院、廣東話劇院、南方歌舞團、廣東現代舞團4個團實行轉企改制。廣東入選全國9個「全國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工作先進省」。
(二)人才結構優:文藝人才隊伍規模領先、群星璀璨。2019年廣東藝術從業人員10284人,文化和旅遊相關專業在校博士1086人、碩士7103人,保障了老中青人才梯隊建設的良好基礎。全省獲得國家「五個一工程獎」、文華大獎、群星獎等106個,獲得文華表演獎、梅花獎、荷花獎、金鐘獎等專業領域最高獎項約300人次,湧現出了全國著名的粵劇表演藝術家曾小敏、音樂表演藝術家陳佐輝、獨唱演員崔崢嶸、舞美設計師秦立運等一大批珍貴人才。
(三)服務大局優:藝術精品創作演出成績矚目。圓滿完成「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各項文藝展演任務,做到文化安全「零事故」。落實「三條線」建設理念,「十三五」期間廣東創作推出200多臺大型劇(節)目,演出總場次超過4萬場,湧現出舞劇《沙灣往事》、粵劇《白蛇傳·情》等榮獲文華大獎、「文化表演獎」等精品力作,以及話劇《深海》、粵劇《紅頭巾》、歌劇《紅流澎湃》、交響套曲《我的祖國》、舞劇《嶺南秋雨》等廣受歡迎的新創劇目。9部作品列入國家「百年百部」重點扶持工程。
(四)群眾評價優:藝術惠民及群眾文藝創作演出精彩紛呈。辦好廣東省藝術節、廣東省藝術院團演出季、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廣東現代舞周、華語戲劇盛典、「粵戲越精彩」等一系列品牌活動,廣泛開展戲曲進農村、進校園,推出「線上」展演新業態。打造群眾藝術花會、「百歌頌中華」歌詠活動、勞動者歌唱大賽、粵曲私夥局大賽、民歌民樂大賽、廣場舞展演活動。「三百工程」等群眾藝術惠民活動,東莞市群口快板書《羊續懸魚》、廣州市西和大鼓書《大營救》先後獲國家群星獎金獎。
二、實施新時代廣東文藝高峰工程,讓黨的創新理論更好地通過文藝形式進入尋常百姓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加強現實題材創作生產,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廣東省委十二屆第十一次、十二次全會均指出,要「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黨100周年、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等重大主題,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精品力作。」廣東要在更高水平建設文化強省,文藝創作是重要內容和應有之意,必須系統化實施新時代廣東文藝高峰工程。
(一)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以演出為中心環節,加強人財物保障。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關於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實施意見》,是黨的十八大以後首次系統定位國有文藝院團。廣東將深化國有文藝院團的公益屬性定位,出臺落實《關於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實施意見》的貫徹實施方案並推出一批創新政策舉措。加快建立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國有文藝院團保障體系,根據社會發展提高對文藝院團的支持力度,以演出的質量和數量決定演職員的收入分配、職稱評定和福利保障。樹立「寶貝人才」理念,優化人才扶持政策,加大築巢引鳳力度,培育行業領軍人物,持續加強與中央戲劇學院、中國戲曲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部屬文藝院團等國家級重點藝術院校、機構及院團的戰略合作,進一步完善職稱評定機制。牢牢抓住劇場這個藝術表演事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推動將專業劇場建設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二)加強文藝精品創作演出,打造新時代廣東文藝的扛鼎之作。改進、完善文藝精品創作扶持和演出激勵辦法,實施廣東文藝質量提升工程,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黨100周年、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等重大主題,奮力打造精品力作。按照「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標準,拓展文藝高原、攀登文藝高峰,加強對《深海》《紅頭巾》《紅流澎湃》《我的祖國》《嶺南秋雨》等重要新創劇目的打磨提升和宣傳推介,衝刺國家級文藝重要獎項。
(三)深入落實文藝惠民,讓黨的創新理論更好地通過文藝形式進入尋常百姓家。高舉旗幟、把好導向,抓好重大題材的創新創優,讓文藝內涵真正呈現黨的創新理論,在全社會宣傳黨的政策理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堅決守好意識形態安全「南大門」。持續廣泛開展文藝惠民巡演,推進戲曲進農村、進校園、進社區,組織辦好群眾文化品牌活動。推進國有院團和民營院團深入合作,對管理機制好、演出水平高、深受人民群眾歡迎的民營劇團加強扶持獎勵。深化「藝術+旅遊」融合發展,舉辦「走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系列活動」,推出更多更好旅遊演藝節目,建設一批藝術旅遊小鎮。圍繞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建設,打造世界知名的大灣區經典文藝節目和文化藝術節,並在重要國際交流時期實行常態化演出,用藝術形式講好中國故事、灣區故事、廣東故事,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責編: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