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給大家講一講泰山的景區劃分。
歷史上的泰山、泰城景觀格局,是「三重空間、一條軸線」.所謂「三重空間」。是指景觀分為地獄景觀、人間景觀和天堂景觀三個空間地域。所謂「一條軸線」,是指由通天街到玉皇頂的東路(古為中路)景觀,為泰山景觀的軸心,集中了泰山景觀的精萃。隨著歷史的變遷,「三重空間」的格局有所衝淡,但遺蹟仍隱約可見。而「一條軸線」的特色.至今十分鮮明。
歷史上的「陰司地獄景區」.是指i奈河以西以南的地段.主要地點是i誇河和篙裡山。主要景點是i奈河橋和A裡神祠。泰山西麓的黃西河沿山勢而下,經泰城西部折向南方,出城後匯入城南的伴河.這一區段河流稱為奈河,後來加水旁.成為「i奈河」。關於「奈河」二字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此二字可能是梵文「地獄」的譯音.隨佛教的傳入而形成.作為具體的冥間之河.屬於漢化佛教的創造.又說.古代人死弔喪送葬,每4口呼「奈何」,正與「奈河」諧音。教煌資料中就有「相共唱奈何」、「知復奈何」一類字句.以表示痛惜哀悼之意。唐人報喪帖子,也常用「哀痛奈何」的格式。敦煌文獻《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中.有描寫目連陰間尋母,親眼目睹地獄罪人在奈河上生離死別的駭人心魄的場面。
離裡山,是在秦山下南方二三裡處的一座小山丘。由於古時附近尚有社首山,因而後人每有混淆。明代宋煮的《泰山紀事》,就把蓄裡山與社首山相混同。山的名字,初為「高裡」,《史記·封禪書》、《漢書·武帝紀》、《漢書·郊祀志下》等典籍,都有關於漢武帝「親禪高裡」的記載。為何稱「高裡」?其說不一。有說因小山高約一裡;有說因高出附近社首山裡許.均無確考。還有人「為有一裡人盡死者」。《說文通訓定聲》認為「其說不經」.大約到魏晉期間,始有「篙裡」之稱。陸機《泰山吟》曰:「梁父亦有館,4裡亦有亭.幽岑延萬鬼,神房集百靈。長吟泰山側,慷慨激楚聲。」後世遂以「離裡」相稱.人們雖然不得不接受這種約定俗成的變化,但古今學者卻大多對這種變化持批評態度,認為這是一種謬誤。其發難者,是唐代學者顏師古。他在上引《漢書·武帝紀》「十二月撣篙裡」下注曰:「此高字自作高下之高.而死人之裡謂之篙裡,或呼為卜裡者也,字則為蓬離之篙。
或者既見泰山神靈之府,高裡山又在其旁。即誤以高裡為篙裡.混同一事,文學之士共有此謬,陸士衡尚不免.況餘人乎?今流俗書本此高字有作篙者,妄加增耳.」其否定態度昭然若揭。其後的古今學者,幾乎一無例外地沿襲顏師古的批評,認定「篙裡山"為「高裡山」之誤。
所謂「人問景區」,是指泰城(包括原奉高)東半部至岱能各仲帝王及聖賢遺蹟。許多景觀久已廢棄。計有漢明堂、鳳凰臺、封祀壇、朝級壇、白騾冢、后土殿、青帝觀、風伯雨師廟、高真院、三官廟、魯兩先生祠、泰山上書院、更衣亭、誠明堂、泰陰亭、環i*亭等.我們沒有必要全部恢復已把的景觀,但有些能標誌泰山歷史、顯示泰山特色的景觀.適量地予以復建,還是必要的。比如漢明堂,是漢代帝王東封朝會之所.也是當年奉高縣治的標誌。據徐兆奎先生《歷史上的泰安與泰山》一文考證.漢明堂在今泰安城東大石碑村附近,已無蹤跡可循.如據古史有關記載修復。
當可成為一重要景點.再如封祀壇和朝ft壇。它們都是宋真宗封禪時所建的景點.它們對幹後人了解帝王封禪的全過程至為重要,也有必要恢復.主要是t方工程.耗資不多。封祀壇故址在今化肥廠院東南部.朝艦壇故址在今開關廠院南部。另外,孫復、石介為泰山地區的兩大名人,其思想與泰山文化也有密切聯繫.因而魯兩先生祠和泰山上書院兩個景觀亦宜修復,工程也不會太大.前K故址在今岱廟漢柏院茶室一帶,後者故址在普照寺西北凌漢峰F。現在尚存的景觀.有岱廟、遙參亭、紅門宮、經石峪、王母池、呂祖洞、烈士祠、範老(明樞)墓、馮玉祥墓、大眾橋、長壽橋等。岱廟自古以來是泰城的一個大建築。
所謂「天堂間區」,是指東路從萬仙樓、鬥母宮以上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由於步步登高,自然美景連翩而迎,給人一種如登天堂、飄然欲仙的感覺。許多景觀名稱本身,就往往帶有「天」字、「仙」字.「萬仙樓」又名「望仙樓」.大約是因附近山峰溪谷風景優美,如桃源仙境而命名。往上的「壺天閣」又叫「升仙IW1 ".也是個頗有些仙氣的景點.此處奇峰環繞,腳下僅有一席之地.恰似壺中窺天。按道家的說法,「壺天」又恰是仙人居住處。因而「壺天閣」也便是仙人瓊閣。登七回馬嶺.跨過「金星亭」和「三大士搬」.就到「步天橋」,再向1-.就是「中天門」,到此遊人己界「中天」.頗有些天堂氣象了。跨過「雲步橋』。
走出「五松亭」,不久即到「對松山」。被乾隆贊為「岱宗窮佳處.對松真絕奇」的松海奇景.極易使人產生·「舉足騰雲」、「峻極於天」、「水居九幽」、「松風吹冷塵心」的感受.真乃仙氣傳身。再往上攀登.即到作為泰III標誌的「天門雲梯」。南天門如天iirl1,十八盤似雲梯倒掛.人們在「天地交泰」、「共登青雲梯」等石刻激勵一F,終於登上「南天門」,情不自禁地吟出李白的詩句—「天門一長,萬裡清風來」.登上「天街」.己是一派天庭氣象。古時的天街「廬而市者數十家」.呈現出古樸的民風.如今舊貌換新顏,新建的民族式商店、旅舍,顯得富麗堂皇。山頂的核心建築碧霞祠.更是金碧輝煌,如仙樓瓊閣一般.至此,似乎真的步入天堂仙境。
好啦,今天就給大家說到這裡。我們明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