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七夕,中國情人節,吃什麼?
現在說起節日,往往第一句話就是「吃什麼」。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吃什麼」是文化,更是傳統節日的重要一環。
七夕吃什麼?在膠東老家,是吃巧果。伴著烘烤的甜甜的麥粉香,七夕的靈魂和內涵撲面而來。
膠東棲霞的七夕主要是做巧果、烙火燒。但是如同八月十五的月餅一樣,吃七夕巧果的人越來越少,巧果成為了象徵,成了越來越濃的情懷。
炊煙嫋嫋烙巧果
七夕那天,家家戶戶烙巧果,又叫「咔小果」,炊煙嫋嫋升起在小山村,不知道正與夫君相聚的織女能否感受到千萬父母們為孩子祈求的心靈手巧、千萬姑娘們為自己祈求的如意愛情,姥姥說「巧女娘娘都知道」。
烙巧果需要發麵,大家都用「引子」發麵。「引子」就是玉米面做的天然酵母,環保健康,發麵最好,山東大饅頭出名可能跟「引子」有關。「引子」是多麼形象的稱呼啊,引導著面發開。經常幻想著,如果人生路上碰到樸實無華功能強大的「引子」,該少走多少彎路,人生該「發」成什麼樣子啊。可惜,人到中年,「發」起來的只有越來越高升的體重。
發好的面分成一個個劑子,按壓進卡子(模具),使勁在案板上「咔」地一嗑,一個個活靈活現的小兔子、小猴子就出現了,這是成型的巧果,醒發一段時間。小孩子喜歡小動物圖案的巧果,小姑娘喜歡小簍子、小葫蘆的,大人們更喜歡福祿壽喜,這是不同的訴求導致不同的審美和需求吧。
醒發好的巧果放進熱好的大鐵鍋裡烙。坐在柴火灶前燒火,八月份的天氣有些涼,柴火灶的火特別暖。烙巧果的火不能大,否則就烙糊了。慢慢地不停地翻著巧果,整個屋子都飄起烘烤的香味。迫不及待地抓一個嘗嘗,又甜又香。
父母為孩子祈求的心靈手巧成了串。大人們烙一口酥大小的巧果,把十來個小果用棉線穿起來,尾端系上五顏六色的布條,高粱杆做把手,然後把一長串一長串的巧果繫到高粱杆上,小孩像舉燈籠一樣舉著,在巷子裡跑來跑去嬉戲炫耀。
七夕文化代代傳
做小果的卡子一般是桃木做的,取材容易又闢邪。現在某寶上很多,都是梧桐木了。
老媽有一把用了幾十年的巧果卡子,是結婚時姥姥送她的。現在送我了,卡子有十幾釐米長,刻了兩個圖案,一個是桃子一個是如意,是最傳統的棲霞巧果卡子。木把上泛著歲月浸染的桃紅色光澤,木刻的圖案紋路深深,像媽媽逐漸多起來的皺紋,也像歲月的年輪。
我們的媽媽們,沒有多少文化,不懂國學,只是「認老理」,愛說「這是自古以來的」,就是她們的口口相傳、言傳身教,在熱氣騰騰的灶火間,把最傳統的習俗和文化保留了下來,代代相傳,綿延不絕。
如果愛
巧果留在記憶裡,留在「一輩子只夠愛一個人」的慢生活裡。在腳步匆匆的城市裡,流行的是烘焙糕點,流行的是「買買買」。因為2005年韓國「端午祭」申遺,2009年我們的端午節列入世界非遺。因為歷史太久,因為文化太深,因為習俗太多,所以習以為常的太多,滿不在乎的太多,直到要失去或已經失去了,我們才會重視起來。端午已經是非遺了,七夕還要多久?
近幾年,火起來的七夕已經不叫七夕了,叫中國情人節,成為時尚的男男女女秀愛的又一個理由。
如果愛,可否在七夕,盛一碗麵,加3.8g蛋白質的牛奶、加五穀雞蛋、加甜如蜜的綿白糖,加酵母,靜等面發開,用精美的模具做一個又一個巧果,用高大上的烤箱烙巧果,任麥香溢滿愛巢,在鋼筋混泥土的都市裡彼此感受至真至純的愛?
如果愛,可否放下手機,給孩子講一講七夕的故事,講一件巧果的由來,告訴孩子怎麼負責任、美好地去愛?用愛心把我們的孩子從追流量明星從網路遊戲從打賞主播的昏天黑地裡拉倒我們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上來?
如果愛,靜下心來,聞空氣中巧果的香味,可以聞到:橫亙千年,從歷史而來,向未來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