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火炬開發區由國家科技部、廣東省政府和中山市政府於1990年共同創辦的國家級高新區。東臨珠江口,與深圳、香港隔海相望,京珠高速、沿海高速、江中高速公路和即將開通的珠三角輕軌鐵路穿城而過,同時擁有貨櫃吞吐量居全國港口十強的中山港,珠三角西岸水陸交通樞紐的優越位置將其推向了環伶仃洋經濟圈競爭的大舞臺。
在這片面積70平方公裡、總人口20萬的熱土上,匯聚了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企業,工業企業10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近20家,出口創匯位居中國十強,同時擁有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中國包裝印刷基地、中國電子中山基地、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中國技術成果產業化(中山)示範基地、國家火炬計劃裝備製造中山(臨海)基地,中國綠色食品產業基地,七塊國家級牌子居全國高新區之最。電子信息、健康醫藥、包裝印刷、化學工業、汽配工業等五大主題產業,以及裝備製造、節能和新能源、微電子和通訊、生物科技四大新興優勢產業已成為珠江口經濟圈內一個閃光的亮點。近年來,火炬區經濟呈現跳躍式發展的強勁勢頭,2008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7.8億元,工業總產值805.4億元,稅收收入30.1億元,出口總值預計43億美元,各項經濟指標佔中山市的1/5至1/3。
在廣東,中山「火炬速度」一直令人交口稱頌;在產業園區經營方面,中山「火炬模式」和「火炬現象」在全國高新區廣為流傳,開放和勇敢的中山火炬人以實際行動書寫了一個現代工業的火炬傳奇。
科技之城
這片充滿激情的土地,她銘記著無數來自遠方的情感。
這裡是廣東省科技人才基地,聚集著上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才智精英,擁有新型儲能材料研究及電子、通訊、生物、化工、包裝印刷技術等 60 多個市級以上科研機構和研發中心,共承擔國家863計劃12項、國家火炬計劃56項、國家重點新產品15項,創造了200 多個科研成果,其中半數獲得科技成果獎。投資5億元建成的火炬創業園已成為中小型企業孵化基地、博士後工作站、留學生創業基地,並逐步形成大學科技園區。先後創辦了珠州工學院中山包裝學院、廣州外語外貿大學中山外語學校、中山火炬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龐大的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創新平臺,為高新區的科技騰飛插上了堅實的翅膀。
全區擁有63家高新技術企業,約佔全市總數的40%;2007年全區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突破580億元,佔全區工業總產值的81 %以上,佔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的55%左右。
為了承載大工業的發展,近年來,開發區每年投入10億元以上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和配套項目建設,按照工業製造區域、物流配送區域、商業住宅區域、文體休閒區域等對配套設施進行綜合配置;並以全新的理念、宏大的氣魄、科技的特色精心打造出一座現代化的科技新城。科技新城集行政辦公、科研、教育、生活休閒、商業、高級住宅、倉儲物流八大功能區和科技服務、科技展示、科技貿易、科技金融、科技人員住宅六大科技中心於一體,凸顯出一派氣勢恢弘的雄偉氣度和一種聯通世界的國際思維。中山火炬國際會展中心,迎來世界商賈如雲,已承辦50多個國際性和全國性行業展會,匯聚世界各路商業精英與政界名流,縱論當今世界潮流,攪動國際信息風雲,「我們與世界握手」不再是一句口號。
未來之城
近年來,中山高新區從提升產業競爭力的角度出發,在一個40平方公裡的海島上開闢出一個堪稱珠三角「重量級」的臨海工業園。該工業園立足於搞大產業、大港口、大物流、大規模、大發展,瞄準上遊產業,將重點發展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和現代物流業。38億元的巨型投入,萬噸級深水碼頭的興建,2000公頃的規劃用地,將書寫中山大工業格局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前,開發區正在著力開發建設科技產業帶、鯉魚工業園、華南現代中醫藥城、逸仙微電子工業園等新興園區,大力發展裝備製造、微電子與通信設備、健康醫藥等新興優勢產業,為新一輪的大發展積蓄力量。
大手筆的城市與園區策劃經營,提升了開發區的綜合競爭力,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資本湧流而來。從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工業園區到一個具有相當經濟規模的現代化海濱新城,開發區正經歷著從「火炬速度」到「火炬效益」的重大跨越。
面對珠三角城市群新一輪的整合和你追我趕的新形勢,中山市委、市政府於2005年強勢啟動東部沿海開發。這是一個戰略性的選擇,作為東部開發擔綱者的開發區,又一次獲得了更大的發展機遇。隨著東部資源的強勢整合,中山火炬將成為中山市未來的城市副中心,和市域臨港工業、高新技術的產業高地,在「環伶仃洋經濟圈」競爭的舞臺上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十一五」期間,中山高新區將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加強社會事業建設,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構建和諧園區。預計到2011年,全區工業產值將達到1300億元,稅收達到45億元,出口創匯突破80億美元,有望跨入全國高新區的前列,成為珠三角地區經濟發達、科技進步、文化繁榮、社會和諧、人民安康的璀璨明珠。(編輯 張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