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春節已有4000年歷史

2020-12-21 古今獵奇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有何特殊紀念活動?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1、春節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春節

2、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

3、端午節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是古代吳越地區(長江中下遊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之說。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划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

4、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

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春節
    春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一年之歲首,傳統上的農曆新年。春節新一年的起始春節是傳統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
  •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很多,這些值得我們驕傲
    我們國家上下五千年歷史,一個古國了,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的文化數不勝數,有些隨著歷史的長流在消失,有些依然在保存,在發揚,這些文物代表我們中國文化的精神,中國文化的素養!但後來「末」併入了「生」行,就成了現在的四大類。中國的地位: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現在它仍是具有世界級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漢族戲曲的代表。世界的地位: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世界三大古老戲曲?
  • 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人類共同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他的存在完全是站在萬物平等的基礎上的,沒有任何的割裂,任何個人或者團體亦或是哪個種族、哪個國家都有責任和義務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造福整個世界。
  • 中國文化遺產日:中國有多少處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知道嗎?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智慧勤勞的先祖們留給我們非常多的文化財富,對世界文化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而我們今天要說到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也被稱為活著的人類財富,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某些非遺已經岌岌可危。
  • 和龍市召開中國朝鮮族節日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學術研討會
    和龍市召開中國朝鮮族節日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學術研討會 2020-09-29 10: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春節的來歷與歷史意義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年節」俗稱新禧,春節起源於上古時代,起源時間約4000年前左右,固定形式的春節於2000年前的西漢出現,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歷史悠久。新年快樂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傳承著中國的5000年傳統文化,並且是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春節期間,全國各地舉行各式各樣的慶祝春節活動,春節是個歡樂吉祥,團聚在一起的日子,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經驗」
    非遺保護法律法規逐漸完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3)和《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2005)以來,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締約國已有178個,表明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已達成世界共識。中國政府也不例外。
  • 馮驥才:傳統節日放假有利文化遺產保護
    法定假日調整方案9日公布,新方案最大亮點是清明、端午、中秋三大傳統節日各放假1天。就此,本網連線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先生,他從文化角度闡釋了傳統節日放假對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問:您很早就提出將傳統節日納入法定假日,當時是什麼樣的背景提出來這樣的建議?
  • 「流浪韓國」的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如果不是國家法定節假日,有多少人會把端午節推上熱搜?提起中華文明,浩浩蕩蕩五千年,世界文明古國值得億萬子孫驕傲。我們的祖宗用他們的智慧創造了千年文明,向這個世界宣告了自己的地位。
  • 韓國:不遺餘力保護傳統節日文化
    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即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也隨著漢文化的傳播很早就傳到了朝鮮半島,成為韓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並傳承至今。   1967年「江陵端午祭」就被韓國政府批准為國家級第13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予以保護,每年吸引國內外大量遊客參與和觀光,同時也使人們從中了解韓國的民俗風情。
  • 向雲駒:中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國
    2月9日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2月12日中國首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在北京開幕,「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幾個字頻見報端。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
    中國是古代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度,歷史悠久而傳統沿襲不斷,地域廣袤而民族形態眾多,敬天法祖而注重經驗積累,政體森嚴而民間空間廣闊,講禮重文而文化兼容性強,詳於記載而習於民間採風,這些特殊條件造成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眾量產生與連續傳承。 歷史文明發達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豐厚,這是由其文明積累值大所決定的。
  • 我國第一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知道是哪一個嗎?
    就當下而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當務之急。基於目前的現狀,我國乃至世界都呼籲我們保護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設立國家+省+市+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等等共同保護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中國傳統節日之春節的來源
    春節,又稱新春、新年、度歲等。想必是中華人民最喜愛的傳統節日之一,不光是它的假期最長,最重要的是它凝聚著幾千年中華文明的文化精華。「年」在甲骨文當中也有記錄。請看下圖,下部分弓著腰是「人」字,上部分是「禾」意為禾穀,字的解讀是人們背著穀物表示豐收,收穫。下面是「年」字隨著歷史推進演變的過程。
  • 中國十大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只能排第三,第一大家都喜歡
    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剪紙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以、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 。2009年,中國剪紙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這個起源於中國,已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年差點被韓國搶先
    端午節雖然是中國傳統民俗節日,但是在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當年差點被韓國搶先,因此,傳統節日與民俗文化等非遺項目,我們要積極申報文化遺產,加強保護。端午節起源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毋庸置疑,有2000多年的歷史,為每年農曆5月初5,故稱為端陽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在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豐富多樣並且鮮活的文化資源,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著社會和諧,以及社會認同的作用和價值。(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我國民族文化復興的主要途徑。全球範圍內的主流文化之一,就是我國民族的幾千年的先進文化,可是近些年來,我國民族文化的影響力卻在呈下坡狀。目前由於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原因,國與國之間的聯繫增加了,並且進一步擴大了國際間的合作與交往。
  •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理性看待西方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文明的縮影,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容和精神內涵,是一份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近幾年,原本是我們生活世界一部分的傳統節日,似乎離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而「洋節」風卻越來越盛行。在洋節對我們傳統節日的衝擊下,自己是否過於重視洋節而忽視了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呢?獨善其身,才可以兼善天下。傳統節日只有得到我們的認可,才能將其發揚光大。
  • 春節與傳統節日文化的頂層設計問題
    「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說文·禾部》中將「年」解釋為「谷熟也」,華夏先民將穀物的生長周期命名為「年」,據記載,春節自誕生之日至今已有4000多年。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流傳頗廣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繼天子位時祭拜天地演化而來。從那時候起,人們就把這一天當做「歲首」。
  • 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世界文化遺產截至2018年7月,中國已有53項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世界遺產名錄國家排名第二位,第一位為義大利,擁有54項。其中我國較為知名的有長城,莫高窟,故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等等,世界上其他知名的文化遺產例如日本古京都歷史古蹟、柬埔寨吳哥窟、希臘雅典衛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