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三亞7月31日電題:「不愛紅裝愛武裝」三亞西島女民兵精神薪火相傳
新華社記者鄭瑋娜、王軍鋒
「轟!」隨著指揮員的一聲令下,85加農炮昂首「怒吼」,炮彈像長著眼睛似的朝著靶標飛去,幾個英姿颯爽的女民兵全神貫注地站在火炮旁……這個瞬間永遠地刻在了昔日三亞西島「八姐妹炮班」成員之一陳香蘭的心裡。
提起西島女民兵,如今的中老年人並不陌生。20世紀70年代,一部由小說《海島女民兵》改編的電影《海霞》聞名全國,作為電影人物原型的三亞西島女民兵也因此名揚大江南北。
西島,全稱西瑁州島,位於三亞市區以西8海裡的三亞灣海面,是重要的南海前哨,如今也是三亞知名的旅遊景區。
1959年8月1日,為加強南海國防前哨的防禦力量,西島組建了民兵營,女民兵炮班也由此誕生。陳美、陳發妹、陳香蘭、陳宏柳、蘇蘭新、蘇日農、王乃連和王乃花8位西島上的漁家姑娘憑著對西島的一腔熱愛,加入了女民兵炮班的行列。當時,她們中年齡最大的19歲,最小的只有17歲,被譽為「八姐妹炮班」。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已過古稀之年的陳香蘭對當年的比賽記憶猶新。1963年,八姐妹炮班參加原海南軍區炮兵實彈射擊比武,與其他6個炮班同場競技,目標是數公裡外僅1米高的電線桿。6個部隊炮班都沒打中,輪到陳香蘭時,她沉著應對,三發兩中。八姐妹炮班奪得了第一名,從此一炮成名。
1969年8月1日,在「八姐妹炮班」的基礎上正式成立了「紅色娘子軍連」,女民兵正式有了建制,陳粦梅成了第一任連長。1990年8月1日,「紅色娘子軍連」又改名為西島女子民兵連。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陳粦梅說,當年苦練射擊本領時「火燒眉毛」和「耳道出血」是常有的事。每天清晨當駐島官兵晨練的號角吹響,女民兵們也迅速起床集合,開始一天的訓練,無論日曬雨淋從不耽誤。
直到今天,每一個女民兵還記得自己的角色。「那時真沒覺得苦,覺得自己很光榮」,陳粦梅說,剛開始島上還流傳「姑娘家打炮後就生不出孩子」「有子不娶八姐妹」等流言。
「我們根本顧不得那些,我30歲才結婚,為什麼呢?因為在嫁人之前要把我這個連長的接班人培養好,結婚急什麼,那都是小事。」陳粦梅笑呵呵地說,那時候島上的男人都不敢娶,覺得女民兵太厲害。
的確,巾幗不讓鬚眉。不論是參加海島建設還是軍事訓練,她們都同男兵比鬥志、拼幹勁。經過多年的勤學苦練,一批出色的女炮手從西島女民兵中脫穎而出,她們個個槍炮打得好,舟船開得順,配合駐島官兵執勤巡邏,日夜守衛著祖國海防,成了一支聞名全國的民兵隊伍。
幾十年來,西島女民兵獲得很多榮譽,還被國防部授予「全國民兵預備役工作先進單位」稱號,多次在比武競賽中奪得第一名。
如今,一代代女民兵繼承優良傳統,繼續為民兵事業奉獻自己的青春,仍然堅持參加炮兵訓練,學習革命傳統。在火災現場、颱風天、困難群眾的家裡都有女民兵的身影。西島女子民兵連還專門組建了多個學雷鋒活動小組,在西島上敬老助民,被百姓稱為「西島守護神」。
「時代不同了,但我們西島女民兵愛國為民的情懷沒有變,勇敢頑強的作風沒有變。」西島女子民兵連現任連長莊瓊影說,島上的姐妹們各個爭著當民兵,母親送女兒、奶奶帶孫女當民兵的場面更是屢見不鮮。目前,在軍事比賽中,她們的命中率仍然名列前茅。
「西島女子民兵連鑄造了我們勇敢和堅強的人生態度,讓我們能以積極的心態正視和處理人生中遇到的所有困難。」莊瓊影說,能成為一名西島女民兵是她一輩子的驕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