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易生活
隨著國慶長假的即將,也代表著2020年已經過去了四分之三的時間。在2020年第四季度的最後幾天,新浪方面發布了今年第二季度的財報,而這樣反常規的做法顯然也代表了這份財報的不同尋常。
逐浪美股二十年,新浪選擇離開
根據新浪發布的2020年二季度財報顯示,總營收為5.077億美元,同比下降5%,淨虧損達到2540萬美元。並且在發布這份財報的同時,新浪方面宣布同意以每股43.30美元的價格被New Wave MMXV Limited(以下簡稱New Wave)私有化。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併購方的報價較其上周五收盤價上漲近8%,較7月6日收到New Wave不具約束力私有化要約前最後一個交易日收盤價上漲約18.1%。
按照新浪方面的預計,此次交易預計將會在2021年第一季度完成,此後將從納斯達克退市。而「New Wave」這樣一個富含中國特色名字的背後則是新浪董事長曹國偉,按照目前的相關信息顯示,截止今年3月New Wave已經控制了新浪58%的投票權。
事實上,作為管理層代表的曹國偉5年前就已經開始逐步提升持股比例。早在2015年6月新浪方面就曾宣布,已與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曹國偉達成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認購協議,將向其出售1100萬股新發行的普通股,總價約為4.56億美元現金。在此次交易完成後,曹國偉的持股比例已經從2.5%提升到16.02%,成為了新浪的最大股東。
除了曹國偉的運籌帷幄外,「天時」也被外界認為或是新浪得以私有化的關鍵所在。上一論中概股私有化的浪潮發生在2013年,當時是因為美股市場對於中概股,特別是遊戲股的估值整體偏低,因此也使得巨人網絡、盛大遊戲,以及完美世界等國內遊戲廠商紛紛選擇離開。
被低估的新浪要「借坡下驢」
就與幾乎所有離開美股的中概股一樣,價值被低估是許多金融界人士眼中新浪私有化的重要原因。目前,新浪旗下主要有三大業務線,分別為新浪網、新浪移動,以及微博,其中新浪持有微博44.9%的股份,持有微博71%的投票權,為微博第一大股東及實控人。但是截止9月28日收盤,微博的市值為79.12美元,而新浪的市值卻僅為27.82美億,也就是說新浪所持微博的股權價值,就已經超過了市值。
而此次新浪宣布退市的節點,則不僅僅只有老生常談的價值被低估,以瑞幸咖啡被渾水做空為標誌,目前不少中概股遭遇了海外機構接二連三的做空。而目前中概股企業所面臨的「可能不合規」危機,進而導致了股價的下跌,但也帶來了低成本退市的可能性。因此這也使得早有私有化這一想法的新浪,籍著外部環境的因勢利導選擇了退市。
作為曾與網易、騰訊和搜狐一同被稱為「四大門戶」的新浪,早在20年前的2000年4月,就在當時網際網路行業泡沫破裂的背景下,通過VIE(可變利益實體)架構上市。因此也是真正意義上在美服市場塑造了「中概股」這一概念的企業,也就此開啟了網際網路企業赴美上市的熱潮。
在過去的20年中,新浪從門戶網站起家、靠微博業務立足,但是其變現方式卻一直沒能發生大的改變,廣告收入常年佔據70%以上的營收來源。而這一點從剛剛發布的財報中就可見一斑,新浪的廣告營收較上年同期下降10%,至3.92億美元,非廣告營收則較上年同期增長16%,達到1.16億美元。
對於廣告營收下降的原因,新浪方面表示主要與國內疫情導致某些行業廣告需求持續低迷,以及不利的匯兌因素有關。但實際上有觀點認為,佔據總營收8成的微博表現不佳,或許才是其廣告業務低迷的核心所在,畢竟隨著抖音及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不斷搶佔用戶時間,微博的活躍用戶數增長陷入瓶頸,同時過度娛樂化開始逐步影響到社區的氛圍,因此在廣告主越來越看重「品效合一」的情況下,作為單純「展示櫥窗」的微博對於廣告主的吸引力也在不斷下降。
私有化或將讓新浪有了主心骨
當然,新浪這一商業模式較為陳舊的背後,或許是其錯過了一個接著一個風口的原因導致。在20年後的今天,四大門戶彼此間可謂已經是涇渭分明,騰訊憑藉社交與遊戲成為了國內網際網路行業的航母級企業,網易是以遊戲為核心,電商、教育、音樂一把抓,新浪有著微博這樣一張好牌,而什麼都沒有的搜狐則已經徹底淪為了「前浪」。
在這20年的時間裡,新浪從門戶、無線、遊戲,直到抓住了微博這根「稻草」。不過除了微博之外,面對從即時通訊、搜索,電商,再到O2O,以及短視頻的風口,新浪卻幾乎總是動作遲緩。新浪搜索早在2000年就被外包給彼時剛剛成立的百度,IM軟體新浪UC無疾而終,而例如在線旅遊、電商、地圖等業務也是草草結束,至於新浪與韓國遊戲開發商NCsoft合資的新浪樂谷,如今更是成為了不折不扣的賠本生意。
曹國偉多年前在接受《博客天下》的採訪時曾表示,「在做出重大決定時,創始人與職業經理人的心理會有微妙區別,創始人總是會更大膽、更有底氣」。沒錯,例如騰訊的Tony馬、搜索的charles張、網易的William丁,而新浪創始人王志東在上市一年後就被「掃地出門」,因此在長時間沒有大股東的情況下,外界認為群龍無首或正是新浪當時踟躕不前的關鍵所在。
而新浪股權相對分散的禍根,也被業內認為可能是源自1998年四通利方與華淵資訊合併建立新浪網,再加上一系列海外融資,導致創始人王志東甚至在上市的時候股份已經被稀釋到只有6.3%。但作為對比,張朝陽在搜狐上市時持股33.6%,丁磊則更是在上市時持有超過一半的股票。
直至2006年,此前利用「股東購股權計劃」(即「毒丸計劃」)擊退盛大收購的曹國偉擔任CEO,才標誌著新浪的核心團隊穩定了下來。而在此之前的8年時間裡,新浪的CEO從沙正治、王志動、茅道臨到汪朔,走馬燈式的換了4位。
在外界看來,直到2009年管理層成功實現了管理層持股(MBO)後,曹國偉才有了主人翁的心態。當時在給員工的郵件中,他曾寫到,「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實現自己角色的轉換,以一個創業者的心態來面對我們的未來」。並且值得一提的是,微博就是曹國偉在尚未完成MBO前,力主決定上線並投入大量資源的一個項目。
在2017年第五大股東美國對衝基金Aristeia Capital發表的聲明中曾稱,認為新浪存在重大的治理失誤,並提出了包括「微博反向收購新浪」和增加兩名美籍獨立董事的要求。但最終管理層擊退了投資人,並最終拿到了主導權,而這一「鬥爭」的結果就是新浪的業務推進速度大幅提升,短視頻團隊旋即成立,同時也在去年上線了內容社交平臺「綠洲」。儘管現階段兩者的表現都算不上突出,但好歹擺脫了此前「場邊觀眾」的狀態。
如今宣布私有化,雖然意味著以曹國偉為首的管理層將有著更大施展拳腳的空間,但是新浪的前路卻依然漫漫,當初曾被曹國偉力排眾議的微博,如今也已然陷入瓶頸。因此在外界看來,曾多次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曹國偉,這次想要「中興」新浪,或許接下來要做的不僅是要在業務端進行更多的嘗試,同時還需要重塑新浪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