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為參戰部隊頒獎
我軍戰艦274號回港時受到熱烈歡迎
近戰,我軍艦速射炮威力無窮
登島作戰中,南越軍隊舉手投降
在海戰榮立一等功的我軍炮長田忠槐
西沙海戰後,我軍大批艦艇趕赴戰區
被我軍擊沉的南越「怒濤」號
1974年1月,農曆虎年來臨前夕,在中國南海西沙群島,中國海軍和南越海軍爆發「西沙海戰」;
這是新中國海軍進行的第一次反侵略戰爭,也有人認為是我國海軍邁向「藍海」的第一步……
1. 南越頻頻侵犯中國領海
這場海戰,是在永樂群島海域進行的。永樂群島是西沙群島的一部分,由珊瑚、甘泉、金銀、琛航等島礁組成,乃中國固有領土。從19世紀起,部分島嶼被在東南亞殖民的法國佔領,1954年法國敗走之後,珊瑚島落入受美國支持的南越之手。
1973年初,美國決定從越戰泥潭中抽身,將大量的艦艇交給南越。南越阮文紹政權自認為海軍力量已經躋身世界前十。從這年的8月開始,南越軍艦頻頻侵犯中國領海。
1974年1月11日,南越更是把西沙群島劃到自己的版圖內。南越軍艦在西沙永樂島海域活動更加頻繁,並將登島部隊北調峴港,欲侵佔整個西沙群島。15日,南越海軍「李常傑」號和「陳平重」號兩艘驅逐艦與中國漁船對峙,並炮擊甘泉島上的中國國旗。17日,南越軍隊登陸金銀島,又強佔甘泉島。
面對南越的入侵,中國海軍南海艦隊奉命派魏鳴森和王克強,率領由兩艘獵潛艇271號和274號組成的271編隊,於18日晚上趕到永樂群島,進行護漁和補給,並將海南軍區4個武裝民兵排送上晉卿、琛航、廣金三島。
2. 兩軍對峙,敵強我弱
17日,南越增派「陳慶瑜」號驅逐艦抵達這一海域。18日上午,「陳慶瑜」號和「李常傑」號再次武力威脅中國漁船,在中國271編隊趕到後才掛上了「本艦操舵失靈」的旗號,離開現場。
也是這個上午,由中國海軍389和396兩艘掃雷艇組成的396編隊與271編隊在永樂群島海域匯合。
當晚,「陳平重」號在「怒濤」號護衛艦的陪同下重抵這一海域,大校何文鍔乘坐「陳平重」號抵達,他是南越海軍在戰場的最高指揮。至此,雙方對峙的艦艇的數量為4對4,不過,南越海軍在裝備上佔有壓倒性的優勢。
南越這幾艘軍艦都是美國製造,曾在美國海軍服役。「李常傑」號在南越很有名,曾在海戰中擊沉14艘北越的軍艦。1975年,越共領導的北越擊敗南越統一越南後,「李常傑」號還裝載大量難民逃到菲律賓,後來轉給菲律賓海軍直至退役這是後話。
相比之下,中國這4艘艦艇的總噸位,還不及對方的1艘,而且對方普遍裝備火控系統,中國艦艇則基本上還是人力操作。雙方實力對比之懸殊,是顯而易見的。
3. 南越「打響了第一槍」
據當時「陳慶瑜」號的艦長武友山(音譯)多年後在美國回憶,由於兵力佔據優勢,南越海軍想採用「速戰速決」的策略結束戰鬥。武友山還確認,是南越海軍「打響了第一槍」。
事實的確如此。當時南越海軍發現中國只有4條小艇,立即兵分兩路佔據有利的外線,展開戰鬥隊形。
據當時中國海軍南海艦隊司令部譯電員李兆新後來撰文回憶,1974年1月19日5時47分,「陳平重」號率領「陳慶瑜」號由金銀島、羚羊礁以南的外海向琛航、廣金兩島接近;接著「怒濤」號和「李常傑」號由廣金島西北向中國艦艇接近。
中國南海艦隊司令張元培立即命令:396、389兩艘掃雷艦進至廣金島西北海面,攔截敵「李常傑」號和「怒濤」號艦;271、274艇編隊進至廣金島東南海面,監視「陳慶瑜」號、「陳平重」號。
清晨,數十名南越軍人在廣金島搶灘登陸,向島上中國軍民開槍射擊。守島中國軍民奮起還擊,迫使他們撤回艦上。島上登陸失敗後,「艦堅炮大」的南越海軍,便轉而進攻中國艦艇。
「李常傑」號開足馬力,徑直衝向中國396編隊。張元培要求前線:一定要堅持先禮後兵,後發制人,我全體官兵在任何情況下決不先開第一炮。
4. 擊沉「怒濤」號
10時23分,「陳平重」號高速衝向中國274號獵潛艇。何文鍔接到南越指揮部命令,率先對274號艦艇駕駛臺開炮,中國艦艇開炮還擊。海戰正式開始。
這場海戰基本上是2對2。中國的271、274艇分別攻擊「陳慶瑜」號和「陳平重」號,396、389艦則攻擊「李常傑」號和「怒濤」號。面對這種架勢,南越軍艦試圖拉開距離,以發揮其遠程火炮的威力。但中國海軍艦艇緊緊咬住敵艦不放,開足馬力,窮追不捨。
中國軍艦上射速極快的小口徑火炮一陣齊射。據李兆新回憶,一等功榮立者、274艇裝填手李如意戰後在南海艦隊司令部介紹,戰鬥中他一口氣連續裝填了180發炮彈,超過了平時訓練的最高紀錄,雙手磨爛了都不知道,後來發現他裝填的許多彈殼上都有血跡。
戰鬥中,271艇利用敵「陳慶瑜」艦的火力死角進行了集中攻擊,造成敵艦通訊中斷,軍旗落入海中,迫使其拖著濃煙逃逸;396、389號軍艦則貼近「李常傑」號進行集中近射,「李常傑」號甲板上多處起火。
此時,「怒濤」號趁機向我389艦偷襲。緊急時刻,271編隊兩艘獵潛艇向「怒濤」號右舷一陣急射,敵艦中彈起火。11時49分,中國海軍獵潛艇第74大隊(有281和282號兩艘,18日抵達西沙群島宣德群島的永興島附近待命)火速趕來,進入戰場。
南越艦隊以為是大部隊,12時,他們倉皇掉頭撤離。「怒濤」號本身航速慢,加上受創,無法跟上逃離的同伴。12時12分,第74大隊接到了攻擊命令,281艇全速上前,向「怒濤」號猛烈射擊,於14時52分在將其擊沉。
5. 「直接通過臺灣海峽」
第二天,也就是1月20日,9時35分,中國軍隊發起收復三島的登陸戰。失去海軍支援的島上南越軍隊,實際上已成為甕中之鱉。經過約4個小時的戰鬥,五星紅旗就再次插在了珊瑚、甘泉、金銀三島上。
戰事結束後,南越一度擺出報復的姿態,派出6艘軍艦從峴港向駛向西沙群島,又派兩艘驅逐艦增援峴港,並下令該地區的海、陸、空三軍全部參戰, 同時請求美國第七艦隊援助。
對此,中國的中央軍委和海軍批准張元培司令的請求,「調東海艦隊3艘飛彈護衛艦緊急南下,支援南海艦隊」。以往,由於臺海關係緊張,中國海軍艦艇從東海到南海,都需繞道入太平洋,過巴士海峽。而這一次在毛澤東主席「直接通過臺灣海峽」的要求下,三艘飛彈護衛艦有驚無險地通過海峽。
南越當局看到局勢發展對自己不利,於是做出了「應避免下一步同中國作戰」的決定。西沙海戰結束。
6. 周總理召開緊急會議
這場戰鬥,中國四艘艦艇受傷,18人犧牲,67人負傷;南越損失更大,除「怒濤」號被擊沉,陣亡53人,包括「怒濤」號艦長阮文達(音譯),16人負傷,48人被俘。
何以出現這樣的結果?從中國方面的回憶材料看,中國從上到下都有維護領土主權的堅定決心和信念。李兆新在《回顧西沙自衛反擊戰》一文中有個細節,說到1974年1月18日晚9時許,「勤務團截獲了極為重要的情報」後的情況:
這一情報非常緊急,莫海燕參謀拿著剛剛譯出的情報去了指揮廳。此後,我們立即向總參謀部、海軍司令部和廣州軍區司令部作了報告。很快,張司令、段政委等艦隊首長、司政後主要負責同志都來到指揮廳,研究部署緊急作戰方案。
有關電報很快傳到黨中央,經毛主席同意,周總理連夜召開緊急會議,會議決定,既要寸土必爭,又要後發制人。中央還決定,由主持軍委工作的葉劍英副主席、鄧小平總參謀長、海軍蘇振華政委等六人組成領導小組,代表黨中央指揮作戰。
坊間曾活靈活現地傳言蔣介石當時配合默契,一句意味深長的「西沙戰事緊啊」,讓國民黨軍隊放行東海艦隊的艦隻。但李兆新回憶說,真相併非如此。三艘飛彈護衛艦穿越臺灣海峽時,雖然有驚無險,但也驚心動魄,毫無默契可言。
7. 臺灣當局「南沙守備區」
不過,臺灣當局在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領土歸屬問題上,卻從來都是毫不含糊地宣稱是「中華民國」領土的一部分。
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派出「中業」號、「永興」號、「太平」號、「中建」號四艘軍艦,由指揮官林遵(林則徐侄孫,後投誠,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第一副司令)、姚汝鈺率領前往西沙、南沙接收被日本和法國佔領的群島。
西沙群島的「永興島」,就是以接收艦「永興」號命名的,南沙群島中的「太平島」亦是如此。此後,國民政府開始對西沙和南沙實行有效管理,國民黨政權敗退臺灣後,駐守南沙及西沙的國軍也在1950年撤離。
1956年,「中華民國」軍隊再次巡察南沙群島,並在太平島、南威島、西月島重豎石碑、舉行升旗禮,並將其改編為「南沙守備區」,改派海軍陸戰隊守備太平島。
1974年1月19日,中越西沙海戰爆發前後,臺北當局曾於1974年1月18日鄭重聲明:「中華民國」是南沙、西沙等群島的唯一享有合法主權的「國家」,其主權不容置疑。此後,國民黨黨報《中央日報》連續報導了「中共與越軍西沙群島發生海陸戰鬥」的戰況,報導一改過去攻擊「共匪」的基調,大概也是表明立場吧。
8. 「海軍強國」那份心虛
1975年南北越統一後,參加西沙海戰的不少南越軍官去了美國,他們著書撰文,對這場戰事進行回憶。武友山在1998年回憶:「24年前,在越南的美國海軍軍官就認為,南越海軍應該悄悄撤退。美軍不僅明確表示不會捲入爭端,而且撤走了艦隊。」
而時任南越海軍作戰副參謀長、在西貢指揮整個戰事的杜劍(音譯)回憶說,在美國籤署《巴黎和約》(1973年)決定從越南撤軍後,美國只留下少量的「觀察員」,之前他能直接和美國第七艦隊聯繫,後來只能和美國使館下屬的防務聯絡辦公室聯繫。
西沙海戰中,杜劍多次通過這個辦公室,請求第七艦隊支援,但都沒有回音,他說,「也許他們根本就沒有把我的請求告訴第七艦隊」。武友山和杜劍都提到,戰事結束後,他們請求美國第七艦隊幫忙打撈生還者,遭到了拒絕。而且美國人給他們提供的錯誤情報說,中國有大量的艦隊和飛彈驅逐艦正在增援,以至於南越軍隊倉皇逃離。
這些回憶文章的字裡行間,都充滿了對美國「袖手旁觀」的抱怨。從中也可見自詡為「海軍強國」的南越政權心虛。杜劍還描述了南越軍隊配合之糟糕:請求空軍支援時,飛行員說因為「飛得太快」,沒有發現目標;戰事即將發生時,一些高級指揮官不知所蹤。
9. 阮文紹「態度幾近輕浮」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武友山曾誇耀當時南越海軍的「士氣」,但杜劍則稱,當何文鍔臨時決定登「陳平重」號時,他在後方能感覺到這位前線指揮官在艦上「感到緊張」。
「怒濤」號受到重創時,「李常傑」號艦長要回去救援,他的副手卻勸他快跑,說「怒濤」號憑自己的一隻引擎能回到峴港。南越逃生的士兵,一部分是次日被一艘荷蘭油輪救起;「怒濤」號的逃生者,則是幾天後被越南漁民救起。那時,南越才知道,「怒濤」號艦長阮文達已經陣亡。
杜劍抱怨阮文紹沒有決心,開始指望「和中國海軍商談」,到18日才開始授令開火。戰事結束後,杜劍飛抵藩朗向正在度假的阮文紹匯報,他沒敢說當時找不到一些高級指揮官,但卻說了空軍沒有支援。
阮文紹卻沒事似地說:「不用擔心,劍大校(越南習慣以名字最後一個字來稱呼人),我會給你再補一艘艦艇。」「態度幾近輕浮」。匯報是在度假區的一個露臺上進行的,和總統一起度假的阮家人不斷進進出出,尋找毛巾或香菸。
這些當事人的回憶也許有「曲筆」,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未必不是給這場戰事做了一個註解。
張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