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很大,美食很多。你問我哪個地方的粉好吃,我問你吃過哪個地方的粉?
綿陽米粉、南充米粉、綿竹米粉、什邡米粉、西昌米粉、嶽池米粉、合川水粉、綿竹米粉……四川很多地方都有把米粉當早飯的習慣,每個地方的米粉都獨具當地的特色。
那麼究竟四川哪個地方的米粉最好吃呢?
在西昌,米粉又被稱為「早粉」。一個「早」字就足以說明米粉在當地人飲食結構裡的地位。
很多人對西昌米粉的第一印象就是「豐富的自助調料」。
米粉燙熟之後,澆上大骨熬製的鮮美高湯。片刻的功夫,湯底的鮮味就浸入到米粉中。這時候就是食客自由發揮的時候。
佐料臺上擺放著大蒜、酸菜、香蔥、香菜、花椒粉、小米椒、油辣椒,甚至還有少見的薄荷等佐料。一碗西昌米粉或鮮、或辣、或酸、或鹹,全憑食客自己掌控。
喝上一口鮮香的高湯,嗦上一口爽滑的米粉,吃過一碗早粉,西昌人的一天才算真正開始。
在南充,米粉沒有別稱,但是吃米粉的地方會被當地人叫做「粉館」,「吃米粉」會被叫做「喝米粉」。
一個「喝」字就是南充米粉的特點。
南充米粉之所以爽滑,很大原因是因為當地的粉館都採用的是「鮮米粉」。這個鮮不僅體現在米粉上,也在於南充的粉館在冒米粉時,會直接在吊了很長時間的骨頭湯裡冒。加之南充米粉的臊子相對平和一些,沒有選擇走重油重辣的路線,所以南充米粉整體給人湯香粉鮮的感覺。
對於很多南充人來說,沒有吃上一塊炸得酥脆的油幹,就好像沒有吃米粉一樣。這種感覺就像吃肥腸粉不配個鍋盔,吃火鍋沒有點毛肚黃喉一樣。
會吃的食客不再滿足油幹酥脆的口感,他們會先把油幹放進碗裡,用粉湯蓋起來,等到喝上幾口粉之後再把油幹撈出來。這時候的油幹吸收了滿滿的湯底,變得鬆軟飽滿起來。一口咬下去,湯汁就在嘴裡爆開,這又是另外一種新的體驗。
喝完一碗粉,吃完一塊油幹,把湯喝得乾乾淨淨,頓時有種酣暢淋漓的感覺。
如果要說四川哪種的米粉最細,綿陽米粉一定是榜上有名的。
綿陽米粉的「細」,讓他有了另外一個特點:快。
綿陽米粉店裡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副場景。你剛下了單,屁股還沒坐熱,手機還沒掏出來,米粉就已經端到面前了。
有些綿陽米粉店乾脆就採取「立等可取」的模式。站在廚房旁的小窗口下完單,只見師傅抓上一把米線放到簍子裡飛快地抖幾下,一碗綿陽米粉就冒好了。冒好後的細粉不用過多調味,一勺熬製好的湯頭,一勺簡簡單單的澆頭,一碗清爽的綿陽米粉煮好了,前後也不過兩三分鐘的功夫。
以前我家附近的公交車站旁開了一家綿陽米粉。早上來到站臺,如果公交車還沒到的話我就會來上一碗清湯牛肉粉。和老闆閒聊幾句的功夫,米粉就煮好到了手上。坐在米粉店門口的小板凳上,我一邊嗦著米粉,一邊盯著遠方。
若是見到公交車遠遠開來,我就會猛地嗦幾口米粉,大口喝上幾口湯,隨手把碗筷往桌上一放,就去擠公交車。這一套動作下來,倒是把嗦粉的「快」體現的淋漓盡致。老闆對此倒是早已見怪不怪了。
有多人喜歡綿陽米粉,就有多少人討厭綿陽米粉。
有人喜歡吃綿陽米粉裡的海帶,有些人喜歡吃耙豌豆,有些人會要清湯牛肉,有些人會配個鹽蛋。有些人覺得綿陽米粉的細能更入味,吃起來根根有味道。有些人覺得綿陽米粉的細嚼起來像塑料線,稍不注意碗裡就是一坨,分都分不開。
四川巴適的米粉很多,每個地方的米粉都有自己獨有的味道。
據說有三百年的歷史的嶽池米粉,歷史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間。那時候嶽池人就以米粉作為早飯待客,直到現在當地人還有每日早上去「米粉一條街」吃水米粉的習慣。
用豬大腸加上鮮豬肉、肚肝心舌和豬大骨熬製的高湯,加上去殼白豌豆燉爛成湯燙粉。口感細軟的嶽池米粉在熱湯裡面飛快地冒幾下,一碗鮮香的米粉就上了桌。
初冬時節,一碗略帶麻辣味的米粉飛快地嗦下肚,周身都暖和無比,一天都元氣滿滿。
此外四川還有什邡米粉、合川水粉、綿竹米粉等等一系列的米粉,你喜歡吃哪一種呢?
不同於其他地界是「米粉」一家獨大,四川的「粉界」還有各種「紅薯粉」佔了半壁江山。
成都人若是早上得閒,一碗肥腸粉是少不了的。
一碗紅油肥腸粉加上兩個冒節子,再來一個皮酥肉厚的牛肉鍋盔,這是一頓油葷十足的紮實早餐。
看著灶旁的師傅把光亮的紅苕糰子放到漏瓢中,然後在灰色的團上使勁拍打,肥腸粉經過擠壓就從漏瓢的小孔中落到滾沸的湯鍋中。片刻之後,師傅飛快地將粉撈起來,打好佐料的碗裡淋上一勺高湯,一碗肥腸粉就出鍋了。一勺香辣的紅油,加上一勺子肥腸碎,這就是一碗地道的成都肥腸粉。
酥皮鍋盔是肥腸粉的絕佳伴侶。香脆化渣的鍋盔表面上覆蓋著一層薄薄的芝麻,內餡被填上滿滿當當的肉,一口咬下去「咔擦咔擦」的。不過成都肥腸粉店的鍋盔有點油膩,罕有人直接當早飯的,一般都是配著肥腸粉吃。
至於冒節子自然不必多說,「一碗肥腸粉、兩個冒節子「是我每次吃肥腸粉的順口溜。打成結的豬小腸在肉湯裡面被迅速汆燙熟。有經驗的老饕們會先在結子上咬一個小口,讓小腸裡面的熱湯流出來,既可以「肥湯」,又可以防著把嘴燙到了。這樣冒節子吃起來不油膩,肥腸粉吃起來也更香。
如果你在外地看到打著「成都小吃」招牌的小店,進去十有八九都可以吃到酸辣粉。
以前我一直以為酸辣粉的食材和肥腸粉一樣也是紅苕粉。後來有個老饕告訴我,口感爽滑又勁道的酸辣粉是用紅薯和豌豆澱粉按比例調製出來的。紅薯粉是主料,豌豆粉打配合。
四川有很多靠佐料取勝的美食,酸辣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平心而論,酸辣粉的粉和肥腸粉並無太大區別。他之所以在四川眾多美食中經久不衰,靠得就是那一碗底料。
一說到「酸辣粉」,我腦袋裡面經常會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
一個爛兮兮的蒼蠅館子裡面坐滿了人。裡面不管男女老少都埋著頭「嗦粉」,有被辣到的人發出的「嘶嘶」聲,有嗦粉發出來的「呼呼」聲,還有紅油濺到衣服上的抱怨聲。
每個人都專心致志地對付著面前的酸辣粉,就像是一碗不可多得的珍饈美食一般。偏偏酸辣粉在四川是再便宜不過的食物。
一碗沒有啥子油水的酸辣粉不過10塊錢,賣不過加了筍子牛肉的火鍋粉,當不到有節子鍋盔搭檔的肥腸粉。但他就是憑藉著價廉物美的品質,酸辣可口的味道,在四川的粥粉麵店菜單上有著自己的一席之地。
有次我和家附近相熟的老闆討教過酸辣粉的底料配方。老闆也不藏私,張口就胡椒粉、辣椒油、蔥花、生抽、老抽、芽菜、芹菜、陳醋、油酥黃豆、油炸花生米、味精等等說了一大串。老闆那有恃無恐的表情仿佛在說根本就不怕我學了去。
後來我自己在家裡也試過自己打作料,果真調不出館子裡的味道,多少都差點意思。
要說四川最有特色的「粉」,我個人覺得當屬「火鍋粉」。
火鍋粉製作起來並不算麻煩。一指多寬的紅苕寬粉冷水下鍋煮個十多分鐘,然後關火再悶十分鐘即可。火鍋粉底料的主要味道自然來自火鍋底料。放一小塊現成的火鍋底料,然後隨自己的口味加些香辣豆豉、花椒麵、芝麻油、大頭菜粒、芽菜粒、蒜泥、醋等等。
滾開的煮粉水倒入碗中把火鍋底料化開,然後加入開始煮好的紅苕寬粉,一碗火鍋粉就算完成了。
比起米粉需要花大量的時候熬製湯底,酸辣粉需要精確的掌握調料配比,火鍋粉的味道只要一塊現成的火鍋底料就能搞定,對於喜歡自己動手做飯的人來說,簡直太巴適方便了。
在我印象裡,最好吃的火鍋粉還停留在早些年成都手提串串香的時代。
那時候串串香攤攤最多的地方是商業場門口。剛開始主打的葷菜是兔腰,兩角一串,一串三個,粘著幹海椒碟子吃,香得不得了。有些小販還兼帶賣點啤酒。一口啤酒一串菜,吃串的人好不愜意。光吃串串自然是吃不飽的,有些串串香的攤販就會賣些紅苕粉。
紮實有嚼勁的紅苕粉頗受食客們的歡迎,一來二去倒捧出來了「火鍋粉」這個新品種。
很多時候我在外地出差回四川,第一時間就會去吃一頓火鍋,來一碗肥腸粉。似乎只有這樣做才算真的回到了家鄉一般。
很多時候一碗粉就是一種鄉愁。
家鄉的味道就是一碗酸辣粉的味道,就是嗦一碗綿陽米粉的快感,就是一碗肥腸粉加兩個結子的感覺。
想家的時候就是從一碗粉開始的。
你們覺得四川哪種「粉」最好吃呢?
| 文:王一
| 圖:部分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