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關於養兒養女這件事情,現如今很多人都比較崇捧「窮養兒子、富養女」的說法,實際上窮養兒子、富養女的說法一直就不存在,難道窮養兒子就能讓男孩子獨當一面、養成感恩紳士的習慣,富養女兒就能讓閨女不受外界誘惑、有個多才多藝的人生嗎?
不,路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是靠自己走出來的,父母能給的只能是暫時性地鋪好路,而這條路的平平坦坦也不可能是一如既往,任何好的運氣都不可能是持久化的,如果失去了父母的鋪路、支撐,請問孩子屆時又該如何去面對突如其來的困難呢?
從培養孩子的角度來說,窮養兒子富養女的說法一直就不存在,就算是存在也不是紙面的意思,所謂的窮養指的是讓孩子多實踐、通過吃苦去提高堅強和獨立意識,富養的存在也不是無腦地隨便燒錢花、滿足孩子,而是通過投資的方式去讓孩子多學一些才藝提升自我能力。
所以說,在教育孩子裡男孩、女兒的養法大致都是一樣的,不同的區別就在於心態不同,這份不同的心態,莫過於男孩更頑劣、女孩更體貼一些,實際上只要養得好兒子也可以是我們的「小棉襖」!
如何養得好?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始了解:
1、給孩子教育上的一視同仁
在教育孩子裡,父母的不同養法很容易促就 「重男輕女」或「重女輕男」的態度,保持好一視同仁的心態就是在均衡養育,不管什麼時候、孩子處於何種年齡階段,我們都要明確「父母眼中的孩子就是世界」,如果家長眼中的孩子是懦弱的,那麼行為舉止之間都會透露對孩子懦弱的不滿,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孩子又怎會堅強得起來呢?
所以說想要孩子健康、優秀成長,擺正我們一視同仁的心態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如果孩子每做一件事情就是不情不願,這樣被迫所做的事情即便是從逼迫轉變成了獨當一面,這也只不過是孩子看到光亮在小心翼翼表現,希望以此得到父母的認可和讚揚罷了。
也就是說,孩子的成長不能有「壓迫」、給他們一視同仁的態度,才能讓男孩女孩都得到一樣的平等教育環境!
2、撕下給孩子貼標籤的習慣
給孩子貼標籤的習慣幾乎大部分家長都遇到過,有很多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被貼上了標籤,比如把女兒比喻成「小情人」,實際上這個稱呼並不妥當,儘管「小情人」的稱呼似有讚美喻味,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小情人」的比喻背後,也有很多「重女輕男」的不公,這種不公一影響也是一輩子的陰霾。
朋友倩倩有兩個女兒,她最怕被別人說「生兩個女兒有福氣」這句話, 這種害怕不是來自於對男孩成長的不公抱怨,而是來自於丈夫身上的「白眼狼」性格,因為丈夫性格生得大意的原因,每逢老母親對鄉裡鄉親說「還是生女兒好呀,兒子就是娶了媳婦忘了娘」時,倩倩和丈夫的內心就像是被壓了一塊石頭一樣無法喘息。
實際上,生男孩也好、女孩也罷,不管何時父母眼中的孩子就是世界,如果父母的眼界狹隘、看待孩子的時候也比較負面,那麼孩子的成長和性格又怎能積極的得起來呢?
3、給孩子有儀式感的節日氣氛
喜歡說「窮養兒子、富養女兒」這句話的父母,從內心的本質來說是希望子女都如「小棉襖」一樣貼心,既是希望孩子有感恩之心、那麼就要用感恩之心去教育孩子,都說「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對於這句話我個人也是完全認同的。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善惡的本質是在於理解不同,若父母一開始在教育上就對孩子上了心、用理解和尊重加持,孩子的成長健康了、人生自然也是健康的,想要孩子抱著懂得感恩之心成長,最有實際性的教育莫過於給孩子有儀式感的節日氣氛。
為何有儀式感的節日氣氛更能讓孩子懂得感恩?
其中有儀式感的節日重在於參與和實踐,不管是偷偷準備的驚喜還是共同參與的實踐,美好的氣氛薰陶都會讓孩子的幸福感倍增,懂得感恩的人首先要自己幸福,這就是為什麼每個人的眼界不同、所看待的事物不同了,給孩子準備有儀式感的節日,包括給別人準備有儀式感的生日,都會讓孩子的幸福感和感恩能力隨之提升!
4、女孩是小棉襖、男孩也可以是騎士
最後,在窮養兒子富養女兒裡,我們還需要用女孩是小棉襖、男孩也可以是騎士心態去養兒育女,不管男孩還是女孩,我們都要明白「只要孩子養得好,兒子也可以是小棉襖」的理兒,男孩的教育也一直都不是依靠「壓迫」就可以堅強,任何時候都需要父母做好引路者的方向感把控。
在這份引路的方向感把控裡,作為父母一定要卸下無私的默默奉獻精神,有個朋友,她的兒子就是一個非常有愛的「暖男」,32歲生日那年,還收到了兒子用零花錢攢著買來的黃金小吊墜,這份禮物拿在手裡沉甸甸地,一瞬間淚奔的時候男孩還安慰媽媽說:「你養我小、我陪你老」的貼心話。
瞧!男孩騎士起來的時候也不比女兒的體貼差,而朋友養出「小暖男」的秘訣就在於從娃娃抓起。
拿出「我需要你」而不是默默奉獻的精神,比如男娃娃調皮大跑我們在後邊緊趕著也追不上的時候,用「淑女」的嗲嗲口吻對孩子說:「你跑了,我怎麼辦,媽媽跑快會摔跤的」,這樣我需要你的「淑女」弱小形象,更容易激起孩子的「保護欲」,也要比「你站住、慢點跑」要更能穩住孩子的「騎士心」。
---------------------
我是蘭媽,專注於育兒領域解析作者,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實例,來記錄育兒感觸的瞬間,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蘭媽談育兒一起學習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