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咬文嚼字的話,旅行的覆蓋面要大於旅遊。
旅行是指人去外地辦事或者觀光遊覽的過程。
而旅遊則是指人去外地遊玩、觀光的行為。
旅遊的目的是出去玩,旅行的目的是出去辦事或者玩。
很明顯,兩者相同之處就是我們離開自身日常工作起居之地,形成一個空間距離差。
在現階段普世雞湯的催化之下,旅遊變成了跟團,旅行變成了自由行。旅遊變成了舒適花錢遊,而旅行大多指不浪費,甚至能賺錢的出遊。
其實在地球村、網絡化的今天,旅行的意義已經被大範圍縮小了。
都是出去玩的,不管你是奢侈遊,還是背包客,其目的都是一樣,只是方式不同。
強行把出行用旅行和旅遊兩個詞來進行區分,主要是文藝青年的自抬身價罷了。
那些視頻裡走遍全天下的人,是最看不慣花錢跟團旅遊的。
但是我們稍微思考一下,你旅行的目的是什麼?她花錢跟團旅行的目的又是什麼?
不管是挑戰自我,還是換地方打牌,最終的目的都會落實到身心的愉悅上去。
所謂旅遊,或者旅行,都是一種通過行走在不同地方調整身體(輕鬆遊or苦行),取得精神愉悅感(高級的是精神自由,低端的就是我很快樂)的出行過程。
旅行和旅遊並沒有本質區別,不用誰瞧不起誰。
如果一定要區分出旅行的真實人群,那就是因為工作一年到頭都在出行(公差、生意),根本沒有心思去遊玩的人——這樣的人才是真行者。
其他的,都是旅遊者——只是出行方式不同罷了。
什麼自駕遊、步行、單車進藏——這些人會通過各種特殊方式淨化自己的心靈,但是和跟團進藏遊客的心靈愉悅感是相同的。這裡面如果有高低,只是個體、群體的認識高低。
而且非常奇特的是,被旅行者貶低的旅遊者一點都不在乎,甚至以不用動腦費力旅遊為樂——可見個人認識是非常奇特的東西,每個人都是以自我出發定義,無所謂強求共通。
所以旅行和旅遊,如今有什麼區別?在個人有區別,在大的定義上來說是一樣的行為——到不同的地方放鬆自我的身心。
很顯然,這裡的旅行就是我上面說的旅遊,一回事。
或者我們換個說法,人為什麼要去不同的地方?
人之所以為人,和動物的區別就在於有精神追求。精神追求中以美為普遍追求目標,人們對美好的事物天生有嚮往的動力——我們稱之為天性。
人類作為動物,還具有好奇心。好奇心是人類進步的最大動力——對未知事物覺得新奇而感興趣,充滿了新鮮感。
人類最大的認知維度就是時間和空間。時間無法掌控,所以對人類空間的探索充滿了動力。
發現不同的地理環境和人文風物,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滿足自己被宣傳、灌輸的地域美感(不同國家民族特色)。
從宏觀和微觀的兩個方面,從滿足好奇心和追求美感方面,人類都會主動地進行旅行。
美學家提出一個名詞,叫做「眼前世界」。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眼前世界」,即我們平時生活能夠觸及到的圈子。如上班族的三點一線:公司,家,市場,比如讀書的孩子:家,學校,同學家。
我們的「眼前世界」就在無形中被限制。
這個「眼前世界」,是狹小的,如果人長期困在「眼前世界」中,思想逐漸麻木,從而失去追求美、欣賞美的衝動。同時因為見聞狹隘,導致視野狹隘,思維狹隘。
這樣的人就是俗氣的人,局限在非常小的世界裡,沒有見識,沒有美感,也沒有趣味。
如何突破「眼前世界」?
一是讀書。
藉助讀書,我們可以進入平時不可能去到的世界,比如古代,比如神幻;還也可以低成本地了解到遙遠的世界,比如美國、法國,在文字中體驗他們的文化。
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讀書,了解作者的思想和精神,你可以與古今中外的任何作者進行溝通,在文字中進行視野拓寬,思維升級——這是讀書的最大用處。
我們不但要讀哲學著作,小說(生活經驗)也是讀書人不可或缺的選擇。
另一個方法,就是旅行。
在經濟和時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背上背包,離開「眼前世界」,走到更廣闊的地方。我們會吃到從來沒有吃過的東西,會看到從來沒看到的東西。
這和讀書一樣,同樣是一種經驗積累,更加真實,因而印象更深刻,能更迅速轉化成自己的思維結構中的基石。
即使不這麼高端,也可以在旅行中欣賞到美的景色和風物,滿足人類對美的精神追求。
我們會感慨,原來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身體通過愉悅感得到放鬆,以便進入更好的工作。
而精神如果通過開闊、升華,思考出不一樣的人生,那就是更加重大的意義了。
也許這就是旅行和旅遊的區別吧?
旅遊是放鬆身體,而旅行是提升精神。
雖然放鬆身體也是精神愉悅,但是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區別還是蠻大的——這也許就能推翻我前面的旅遊、旅行一般齊的說法了。
理越辯越明,大不了承認前面說錯了。
總的來說,旅行不但可以愉悅身心,更是跳出眼前世界,拓展眼前世界,讓自己更加豐富、更加深厚的好方法。
這是一種超越狹小生活圈子的全新體驗。
如果快速回歸平常生活,雁過不留痕,好像沒去過,那就是旅遊。
如果得到了精神升華,那麼這一趟,我們就可以稱之為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