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六朝古都、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京將有望成立首個碑刻博物館——9月18日,西善橋街道辦事處委託南京古都學會主辦的「南京碑刻博物館西善橋歷史文化博物館專家論證會」在南京大學知行樓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雨花臺區西善橋街道在力推老館提檔升級的同時,或將再建一個南京碑刻博物館,呈現「雙館合璧」布局。
該提議得到多位業界專家、大腕學者的鼎力支持。經過多番論證,與會專家達成諸多共識:「雙館」建設勢在必行,它不僅將填補南京碑刻類博物館的空白,成為南京首個展示碑刻歷史文化遺存的現代場館,還將結合岱山地區文化挖掘、周邊旅遊業發展,打造為一處特色文化旅遊目的地、公共文化服務平臺,成為加強青少年歷史文化教育、增強群眾文化自豪感的好載體。
「文物富礦」
西善橋「首個街道博物館」面臨搬遷
西善橋街道地處南京市西南,東望將軍山、韓府山,西臨長江,南倚岱山、罐子山,北接殷(陰)山磯,古時的新林浦、陰山河穿行轄區匯入長江。由於有著上佳的地理環境,西善地區被歷代的帝王視為風水寶地,因而成為全國範圍內都很少見的「文物富礦」。曾經在文物界引起轟動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明吳經墓提梁壺(中國最早的紫砂壺)等國寶級文物也出土於這裡。
2012年,西善橋歷史文化博物館成功開館,這是南京首個街道級博物館。為及時收集拆遷過程中發現的文物,場館投資100餘萬元、面積約600平方米,內設民俗館、歷史館、特色文化館、墓志銘碑廊等,有藏品一千餘件。
近年以來,隨著文物增多,該館簡陋的硬體條件已明顯落伍,亟待改造提升;此外,隨著「兩橋」地區城市更新改造,博物館所在的寺門口將新建一條市政道路,場館面臨拆遷和搬家。在此情況下,西善橋街道超前謀劃新址,擬將岱山保障房片區規劃中的社區配套用房置換出來,建設博物館。新館面積約4000平方米;由於有豐富的碑刻藏品加上相對合適的新館場地,同時打造「南京碑刻博物館」的想法由此誕生。
專家觀點填補南京碑刻館空白,意義重大,刻不容緩
作為南京為數不多的擁有博物館的街道,西善橋的設想立刻引起了文物界、學術界專家的注意,其中多位曾參與西善橋地區考古的專家致電、致信街道,給予鼓勵和支持。為此,街道專門邀請來自學界、業界的多位專家、學者對項目可行性進行研究。9月18日,由中國古都學會牽頭主辦的「南京碑刻博物館西善橋歷史文化博物館專家論證會」如期舉行,會議由原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楊新華主持,這也是項目立項前最後一輪論證。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西善橋歷史文化博物館建成以來,在地方文化保護和傳承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此次重建,要進一步提檔升級,打造成地方博物館的「標杆」。
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華國榮表示,放至南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展示的總框架中考量,「新館定位不僅屬於西善橋、雨花臺區,更屬於南京」,不僅可以彰顯西善橋特色地域文明,也可為岱山增加一處公共文化設施。
關於以碑刻為主題的南京碑刻館,與會專家稱,不僅有必要,而且「迫在眉睫」。「建設南京碑刻博物館讓我覺得歡欣鼓舞!」中國明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南京大學教授範金民用「意義重大、刻不容緩」來表達他的看法。他說,「儘管目前國內西安、成都等有碑刻類專業博物館,早在上世紀80年代,蘇州就建成了碑刻博物館,但南京曾作為帝都,碑刻數量眾多,尤其是一些碑刻有著重大政治意義,具備原始性、典型性、唯一性,是研究歷史不可多得的資料。」範金民說,「在南京建碑刻博物館不僅將填補這一空白,建成後一定會成為各界研究南京碑刻文化的中心,成為展示傳播南京歷史文化遺產的典型。」
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南京大學教授夏維中說,岱山新城是新興城市次中心,未來人口眾多,亟需建立博物館之類的文化載體,建設新館的基礎和條件可謂「得天獨厚」;新館定位明確、特色明顯,雨花臺區尚無區級博物館,在相當長時期內新館將發揮區域中心博物館的功能,而以碑刻、街道歷史、民俗、非遺等為展示重點,可凸顯特色,獨樹一幟。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在發言中指出,南京是中國碑刻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神道碑、墓誌、摩崖、紀念碑等陸續被大量發現,大批學者為其收集、研究做了大量工作,為建館創造了良好條件;此外,碑刻文物易受風雨侵蝕和各種損壞,極為脆弱,如果能夠建立專門的、具有現代科學內涵和陳列水平的碑刻博物館,既能起到保護作用,又能為國內愛好者提供專門的參觀欣賞場所,其利大焉。
建設意向雅俗共賞,打造居民文化休閒中心
對於新館怎麼建、如何充分發揮價值,與會專家們也進行了熱烈討論。在專家們看來,新館不僅要對硬體提檔升級,還要進一步豐富功能,除了收集、陳列文物,還應該是典藏人文自然遺產的文化教育機構、居民文化休閒中心。正如南京市博物館館長吳闐所說,「應該在做好文物保護、展出的同時,加強為公眾提供文化服務的能力」。
南京市規劃設計院總工程師周慧曾多次參與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她指出,南京碑刻館的成立符合《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要求,新館要立足展示本地區歷史文化和當下人民群眾對於文化解讀、認知的需求,打造極具影響力的地區文化景觀,形成南京環主城東南文化帶上的重要旅遊節點。
「雖然是街道主辦的博物館,但是定位要高。」南京博物院研究員、江蘇省非遺研究所所長陸建芳提議,時代在發展,群眾要求也在提高,新館要認真考慮運營模式,參照「南博」成功經驗,碑刻館要充分利用自身藏品,通過複製拓片、當代名家作品等,形成南京的書法展示、教育中心,同時配套以文化演藝、餐飲等服務,力求做到讓受眾「心服口服、心甘情願」,要讓居民「來了就不捨得走」。
作為從事南京文物保護與研究工作30多年的「老人」,楊新華動情地說,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西善橋岱山地區臨近秦淮新河和牛首山景區,環境優美、歷史底蘊豐厚,可謂是有山有水有故事,山下還有市級非遺「西善民歌」,是一處別的地方少有的風景線,「雙館」除了要全面展示當地獨有文化風貌,還可輔以民俗大舞臺、電影、茶點等設施,打造成居民和遊客必去的文化休閒中心,使自然和人文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西善橋街道與文化旅遊區串聯,再現金陵「鄉愁」
雨花臺區西善橋街道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相對周邊地區而言,西善橋近年來的城市開發建設恰到好處,區域內有著存量豐富的可供博物館建設的優質資源。長期以來,雨花臺區文化部門為轄區內的歷史資源保護、整理、徵集、研究,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社會、學術影響較好,這都為新館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
此外,在岱山地區建立新博物館,對推動西善橋未來發展,提升地區品位、助推雨花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意義重大。未來結合岱山地區周邊姚南石刻公園、劉淵然公園等各類文化休閒公園建設、梅山礦業礦坑資源的旅遊開發、南南河與秦淮新河景觀河道建設,新館可與將軍山,韓府山脈、大石湖的旅遊資源和旅遊空間連接,形成資源豐富的旅遊閉環線路。
新館採取「雙館合璧」的布局,不僅可以彰顯南京歷史文化保護的成就,還能突出雨花臺區文化建設發展成就,打造核心文化亮點和特色,再現金陵「鄉愁」。按照街道提出的建設目標,南京碑刻博物館要打造為全國著名的具有重要地位的碑刻展示研究中心(基地),西善橋歷史文化博物館則要打造成為全國民風民俗地區文化展示的典範和標杆。
「街道將充分尊重專家學者和市民朋友的意見,慎重考慮建設新博物館。這是西善的榮譽,也是西善的職責,下再大力氣也值得。」西善橋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岱山地區是南京市規模最大的保障房片區,隨著外來人口集聚,部分居民對地方文化缺乏了解、缺少歸屬感等現象也隨之出現。目前街道正從城管、商業、物業等方面研究頂層設計,以高標準推進岱山地區建設與治理。一街「雙館」將通過本地優秀文化底蘊感染人、以西善橋「善」文化教育人,在潛移默化中發揮「大教育」功能,使之成為加強青少年文化修養、增進群眾文化自豪感的重要載體。
胡敏燦 程琦 李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