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碑刻博物館有望落戶西善橋 填補南京碑刻博物館空白

2020-12-25 中國江蘇網

作為六朝古都、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京將有望成立首個碑刻博物館——9月18日,西善橋街道辦事處委託南京古都學會主辦的「南京碑刻博物館西善橋歷史文化博物館專家論證會」在南京大學知行樓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雨花臺區西善橋街道在力推老館提檔升級的同時,或將再建一個南京碑刻博物館,呈現「雙館合璧」布局。

該提議得到多位業界專家、大腕學者的鼎力支持。經過多番論證,與會專家達成諸多共識:「雙館」建設勢在必行,它不僅將填補南京碑刻類博物館的空白,成為南京首個展示碑刻歷史文化遺存的現代場館,還將結合岱山地區文化挖掘、周邊旅遊業發展,打造為一處特色文化旅遊目的地、公共文化服務平臺,成為加強青少年歷史文化教育、增強群眾文化自豪感的好載體。

「文物富礦」

西善橋「首個街道博物館」面臨搬遷

西善橋街道地處南京市西南,東望將軍山、韓府山,西臨長江,南倚岱山、罐子山,北接殷(陰)山磯,古時的新林浦、陰山河穿行轄區匯入長江。由於有著上佳的地理環境,西善地區被歷代的帝王視為風水寶地,因而成為全國範圍內都很少見的「文物富礦」。曾經在文物界引起轟動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明吳經墓提梁壺(中國最早的紫砂壺)等國寶級文物也出土於這裡。

2012年,西善橋歷史文化博物館成功開館,這是南京首個街道級博物館。為及時收集拆遷過程中發現的文物,場館投資100餘萬元、面積約600平方米,內設民俗館、歷史館、特色文化館、墓志銘碑廊等,有藏品一千餘件。

近年以來,隨著文物增多,該館簡陋的硬體條件已明顯落伍,亟待改造提升;此外,隨著「兩橋」地區城市更新改造,博物館所在的寺門口將新建一條市政道路,場館面臨拆遷和搬家。在此情況下,西善橋街道超前謀劃新址,擬將岱山保障房片區規劃中的社區配套用房置換出來,建設博物館。新館面積約4000平方米;由於有豐富的碑刻藏品加上相對合適的新館場地,同時打造「南京碑刻博物館」的想法由此誕生。

專家觀點填補南京碑刻館空白,意義重大,刻不容緩

作為南京為數不多的擁有博物館的街道,西善橋的設想立刻引起了文物界、學術界專家的注意,其中多位曾參與西善橋地區考古的專家致電、致信街道,給予鼓勵和支持。為此,街道專門邀請來自學界、業界的多位專家、學者對項目可行性進行研究。9月18日,由中國古都學會牽頭主辦的「南京碑刻博物館西善橋歷史文化博物館專家論證會」如期舉行,會議由原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楊新華主持,這也是項目立項前最後一輪論證。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西善橋歷史文化博物館建成以來,在地方文化保護和傳承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此次重建,要進一步提檔升級,打造成地方博物館的「標杆」。

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華國榮表示,放至南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展示的總框架中考量,「新館定位不僅屬於西善橋、雨花臺區,更屬於南京」,不僅可以彰顯西善橋特色地域文明,也可為岱山增加一處公共文化設施。

關於以碑刻為主題的南京碑刻館,與會專家稱,不僅有必要,而且「迫在眉睫」。「建設南京碑刻博物館讓我覺得歡欣鼓舞!」中國明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南京大學教授範金民用「意義重大、刻不容緩」來表達他的看法。他說,「儘管目前國內西安、成都等有碑刻類專業博物館,早在上世紀80年代,蘇州就建成了碑刻博物館,但南京曾作為帝都,碑刻數量眾多,尤其是一些碑刻有著重大政治意義,具備原始性、典型性、唯一性,是研究歷史不可多得的資料。」範金民說,「在南京建碑刻博物館不僅將填補這一空白,建成後一定會成為各界研究南京碑刻文化的中心,成為展示傳播南京歷史文化遺產的典型。」

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南京大學教授夏維中說,岱山新城是新興城市次中心,未來人口眾多,亟需建立博物館之類的文化載體,建設新館的基礎和條件可謂「得天獨厚」;新館定位明確、特色明顯,雨花臺區尚無區級博物館,在相當長時期內新館將發揮區域中心博物館的功能,而以碑刻、街道歷史、民俗、非遺等為展示重點,可凸顯特色,獨樹一幟。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在發言中指出,南京是中國碑刻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神道碑、墓誌、摩崖、紀念碑等陸續被大量發現,大批學者為其收集、研究做了大量工作,為建館創造了良好條件;此外,碑刻文物易受風雨侵蝕和各種損壞,極為脆弱,如果能夠建立專門的、具有現代科學內涵和陳列水平的碑刻博物館,既能起到保護作用,又能為國內愛好者提供專門的參觀欣賞場所,其利大焉。

建設意向雅俗共賞,打造居民文化休閒中心

對於新館怎麼建、如何充分發揮價值,與會專家們也進行了熱烈討論。在專家們看來,新館不僅要對硬體提檔升級,還要進一步豐富功能,除了收集、陳列文物,還應該是典藏人文自然遺產的文化教育機構、居民文化休閒中心。正如南京市博物館館長吳闐所說,「應該在做好文物保護、展出的同時,加強為公眾提供文化服務的能力」。

南京市規劃設計院總工程師周慧曾多次參與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她指出,南京碑刻館的成立符合《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要求,新館要立足展示本地區歷史文化和當下人民群眾對於文化解讀、認知的需求,打造極具影響力的地區文化景觀,形成南京環主城東南文化帶上的重要旅遊節點。

「雖然是街道主辦的博物館,但是定位要高。」南京博物院研究員、江蘇省非遺研究所所長陸建芳提議,時代在發展,群眾要求也在提高,新館要認真考慮運營模式,參照「南博」成功經驗,碑刻館要充分利用自身藏品,通過複製拓片、當代名家作品等,形成南京的書法展示、教育中心,同時配套以文化演藝、餐飲等服務,力求做到讓受眾「心服口服、心甘情願」,要讓居民「來了就不捨得走」。

作為從事南京文物保護與研究工作30多年的「老人」,楊新華動情地說,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西善橋岱山地區臨近秦淮新河和牛首山景區,環境優美、歷史底蘊豐厚,可謂是有山有水有故事,山下還有市級非遺「西善民歌」,是一處別的地方少有的風景線,「雙館」除了要全面展示當地獨有文化風貌,還可輔以民俗大舞臺、電影、茶點等設施,打造成居民和遊客必去的文化休閒中心,使自然和人文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西善橋街道與文化旅遊區串聯,再現金陵「鄉愁」

雨花臺區西善橋街道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相對周邊地區而言,西善橋近年來的城市開發建設恰到好處,區域內有著存量豐富的可供博物館建設的優質資源。長期以來,雨花臺區文化部門為轄區內的歷史資源保護、整理、徵集、研究,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社會、學術影響較好,這都為新館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

此外,在岱山地區建立新博物館,對推動西善橋未來發展,提升地區品位、助推雨花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意義重大。未來結合岱山地區周邊姚南石刻公園、劉淵然公園等各類文化休閒公園建設、梅山礦業礦坑資源的旅遊開發、南南河與秦淮新河景觀河道建設,新館可與將軍山,韓府山脈、大石湖的旅遊資源和旅遊空間連接,形成資源豐富的旅遊閉環線路。

新館採取「雙館合璧」的布局,不僅可以彰顯南京歷史文化保護的成就,還能突出雨花臺區文化建設發展成就,打造核心文化亮點和特色,再現金陵「鄉愁」。按照街道提出的建設目標,南京碑刻博物館要打造為全國著名的具有重要地位的碑刻展示研究中心(基地),西善橋歷史文化博物館則要打造成為全國民風民俗地區文化展示的典範和標杆。

「街道將充分尊重專家學者和市民朋友的意見,慎重考慮建設新博物館。這是西善的榮譽,也是西善的職責,下再大力氣也值得。」西善橋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岱山地區是南京市規模最大的保障房片區,隨著外來人口集聚,部分居民對地方文化缺乏了解、缺少歸屬感等現象也隨之出現。目前街道正從城管、商業、物業等方面研究頂層設計,以高標準推進岱山地區建設與治理。一街「雙館」將通過本地優秀文化底蘊感染人、以西善橋「善」文化教育人,在潛移默化中發揮「大教育」功能,使之成為加強青少年文化修養、增進群眾文化自豪感的重要載體。

胡敏燦 程琦 李凱

相關焦點

  • 南京將建首家「碑刻博物館」
    目前,六朝古都南京有案可查的碑刻500多件,從漢代至民國,每個時期的都有。不久的將來,一個以碑刻為主題的博物館將定址「文物富礦」西善橋,與改造升級後的西善橋歷史文化博物館形成雙館合一的「南京碑刻博物館西善橋歷史文化博物館」。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楊新華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雙館已完成項目立項前的最後一輪論證,預計年後可啟動展館、展陳大綱設計等。
  • 金陵碑刻博物館籌建中,預計2022年開放
    碑刻博物館效果圖 通訊員供圖都說碑刻是揭開城市文化之謎的鑰匙。在南京,就擁有非常豐富的碑刻資源,從漢代至民國,每個時期都有。這些碑刻應該如何去解讀?5月9日,《金陵碑刻精華》新書發布暨碑刻文化研討會在西善橋影視文旅中心舉行。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南京市雨花臺區西善橋街道正在積極籌建金陵碑刻博物館,預計2022年建成開放。通訊員 張晨瑾 衡璐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胡玉梅 鹿偉南京有多少碑刻?無法統計碑刻是碑、碣、墓誌、摩崖、石經等文字石刻的統稱。
  • 南京西善橋歷史文化博物館設計
    這裡的古葬墓,從兩漢、六朝一直延續至明清,碑刻文物數量眾多,文物價值極高。2012年,由西善橋街道投資100餘萬元,建成總建築面積600平方米、藏品千餘件的西善橋歷史文化博物館,內設民俗館、歷史館、特色文化館、墓志銘碑廊等四個部分。
  • 碑刻博物館展出趙孟頫碑刻拓片
    「松雪神韻——趙孟頫碑刻拓片特展」昨天在蘇州碑刻博物館明倫堂開展,以此迎接該館建館30周年。此次碑博挑選最具代表性的館藏趙孟頫書法碑刻拓片50餘件進行展出,其中有趙孟頫手書真跡大碑拓片——《平江路重修儒學記》和《玄妙觀重修山門記》,也有小巧精細的《臨黃庭經》《酒德頌》等書條石拓片。配合展覽,碑博還複製了8塊趙孟頫書法碑刻,供觀眾體驗拓碑樂趣(參與者需電話預約,0512-65168070)。展覽將持續至2017年2月12日,免費參觀。
  • 蘇州碑刻博物館,這家博物館太高冷了!
    蘇州人把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技藝視若珍寶,把屬於自己的傳統工藝、技藝統統保護了起來,建成了各式各樣的小眾博物館,蘇州碑刻博物館就是其中之一。蘇州碑刻製作技藝要求石材精緻、刻刀鋒利、刻工博學,從確定書跡開始,到刻石、拓碑、一共經過七道工藝流程才能完成,依舊彰顯了蘇州人對精巧雅致的追求。碑刻不容易被破壞、侵蝕,像是個歷史的無聲記錄者。
  • 2020年遊學:西安碑林博物館的碑刻藝術
    我們結束甘肅之行後,便到了十三朝古都西安,由於網紅的陝西歷史博物館我們沒有提前預約,所以就先去西安碑林博物館。該館是陝西創建最早的博物館,它以收藏、陳列和研究歷代碑刻、墓誌及石刻為主,成為在中國獨樹一幟的藝術博物館,用我西安朋友的話,博物館藏品很好,資源定位都不錯,然而卻辦得不怎麼樣。
  • 利濟生民 水利碑刻拓片展在永定河文化博物館開展
    9月4日上午,由永定河文化博物館和中國政法大學聯合主辦的「利濟生民:水利碑刻拓片展」在永定河文化博物館二層臨時展廳開展。展覽分為潤土澤民、治河永定、德感山川、有章可循、解紛確權五個板塊,內容聚焦黃河、長江流域、永定河流域、和大運河水利碑刻,為觀眾提供了一個探究中國古代「水利和法制」的平臺。
  • 綦巖:女真文興衰及碑刻整理
    金代晚期三塊:《奧屯良弼餞飲碑》亦稱《泰和題名殘石》,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奧屯良弼詩刻石》藏於山東省蓬萊閣天后宮;《進士題名碑》又稱《宴臺女真進士題名碑》或《宴臺女真國書碑》,存於河南開封博物館,是女真文碑刻中
  • 看人家高校的博物館!顏真卿存世書法碑刻入藏浙大,字字琅琊風骨
    9月8日,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正式開館。藝術史家、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白謙慎教授擔任館長。浙大藝博館位於紫金港校區西南端,佔地50畝,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無論從理念、設計來說,浙大藝博館皆為世界一流水準。
  • 碑刻上的蘇州,地圖中的上海
    唐力行在報告的開始先向大家介紹了蘇州碑刻的情況:1959年,江蘇省博物館就編纂了《江蘇省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集》,收錄碑文370件,其中蘇州為322件,佔全書的86%;1981年南京大學與蘇州大學聯合編纂了《明清蘇州工商業碑刻集》,收錄碑文258件,其中100餘件與《江蘇省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集》重複;1998年他本人參與主編的《明清以來蘇州社會史碑刻集》,收錄碑文共500件,而且經過詳細地比照,前兩本已經收錄的碑文就不再收錄進這本碑刻集中
  • 三河古鎮今年有望晉級5A景區:填補合肥無5A景區空白
    合肥市將有自己的博物館,計劃沿用省博物院政務區原址;三河古鎮或將在今年填補合肥沒有國家5A級景區的空白……6月4日下午,合肥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主席督辦會上,合肥市文化和旅遊等部門向江淮晨報、江淮網記者披露了一大批大動作,環巢湖將主推一、二日遊特色線路。
  • 江西泰和縣黃庭堅碑刻《戒石銘》的傳說
    江西泰和縣博物館珍藏著一塊珍貴的碑刻《戒石銘》,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黃庭堅於元豐年間任泰和縣令時書寫的。相傳黃庭堅在泰和為官時,十分同情當地百姓的疾苦,親筆寫下「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個大字,刻在戒石上,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由於他清廉公正,秉公辦事,從政為民,深得泰和百姓的擁戴,被稱為「黃父母」。泰和人民為了紀念他,還特意在快閣南面修了山谷祠,(黃庭堅號山谷道人),以便祭祀。
  • 世界之最——山東曲阜孔林碑刻,當真多的數不清嗎?
    碑刻歷經2000餘年的發展與演變,形式多樣,數量巨大,分布地域遼闊,內容涉及廣泛,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有著弘揚我國傳統文化,其他歷史文獻不可取代的學術研究價值。山東曲阜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文物資源豐厚。山東曲阜孔林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墓葬最多,延時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葬群。孔林碑刻之多,歷史之久遠、內容之豐富多樣,是我國墓地碑刻的典型代表,世界絕無僅有。
  • 永登碑刻,歷史的記錄本
    近年來通過調查、收集,發現僅存的各類歷史碑刻不足二十處,碑刻遺失而碑文內容記載下來的也只有十五篇。儘管數量有限,但它承載著極為重要的歷史、文學、書法信息,是研究永登歷史文化的重要實物。     縱觀永登現存碑刻,主要分類為摩崖石刻、修建寺廟道觀的碑記、墓誌碑、德政碑、歷史事件碑、官府記事碑等。
  • 重慶大足縣發現壁山神民俗信仰碑刻
    大足發現的壁山神碑刻    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大足縣中敖鎮東靈寺遺址發現一座乾隆年間的碑刻,記載了巴渝地區重要的地方性神靈壁山神的功德。    大足「三普辦」工作人員介紹,東靈寺建於明代,此次發現的壁山神碑刻高1米左右,記載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當地民眾和僧人等出資者姓名以及其造像過程、壁山神的功德等。目前,東靈寺還供奉著壁山神及二位夫人的塑像。
  • 上博展出土耳其《婚姻契約》碑刻 4000年前男女已平等
    昨天在上海博物館揭幕的「安納託利亞文明:從新時期時代到奧斯曼帝國」特展中的,有一塊《婚姻契約》碑刻引起了觀眾的強烈興趣。這個特展匯聚了託普卡帕老皇宮博物館、土耳其及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和伊斯坦堡考古博物館等3家土耳其最負盛名博物館的館藏珍品122件。  青年報記者了解到,這塊亞述文粘土碑刻,據考證是公元前2000到前1750年之間的產物。
  • 定陶蔬菜生態博物館建成,填補魯西南博物館類別空白
    定陶蔬菜生態博物館坐落在黃店鎮駐地,館舍為獨棟二層建築,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走近博物館,能看到博物館門前左側黃巖巨石上篆刻著「定陶蔬菜生態博物館」九個大紅隸書題字。館內整體為清新亮麗、自然生態的展示風格。據悉,該館分為序廳、一樓展廳、二樓展廳三部分。序廳為陽光房,造型取自拱形蔬菜大棚。
  • 國家重點文保單位——泉州洛陽橋碑刻(原)
    俺本來以為,河南洛陽有座名橋,木想到在福建泉州竟然有座國家重點文保單位——洛陽橋,橋頭有很多碑刻,記載了該橋的歷史......
  • 江蘇40家博物館晉升國家等級博物館
    南京科舉博物館、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等9家行業博物館通過定級評估。南京江南絲綢文化博物館、徐州聖旨博物館等4家非國有博物館評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實現零的突破。新增或晉級縣級博物館21家,其中常熟博物館等2家縣級博物館晉升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目標更加明確,奮力書寫「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時代答卷。
  • 市博物館新書《鐫拓千秋》出版
    新天水【天水晚報記者馮濤】日前,天水市博物館歷史文化叢書之十一《鐫拓千秋——天水市博物館藏邵力子先生捐贈拓片精選》一書正式出版。《鐫拓千秋》一書由市博物館藏邵力子先生捐贈天水的拓片和少量市博物館近年搜集的天水地區較有代表性的拓片輯錄而成,共計有拓片105件,每件拓片由拓片相關信息、拓片照片和釋文三部分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