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買御守都跑去日本,每年要去還願,日本御守只有一年的保留時間,但是從今年開始,終於可以不用跑那麼遠去求取日本御守了,也不用每年想辦法還願銷毀了。中國有自己的御守,來護佑自己的國人,麼麼御守,每個中國人都值得擁有,贈禮,收藏,大氣有度。
麼麼御守是怎麼來的?麼麼御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繼承古代民間的香囊文化,融入了現代化的審美風格,加上傳統護身符的概念,護佑佩戴之人平安順遂。香囊也是香包,香包在《詩經》的一些篇章裡已有描述,說明早在約3000年前就有了香包。
《禮記》云:"五採謂之繡。"香包用青、赤、黃、白、黑五色絲線刺繡而成,色彩絢麗,自然有裝飾衣著、把玩欣賞之審美功用,又因填有特殊的中藥材,兼有驅邪擗欹、除菌爽神功效。《禮記、類則》載,未成年男女,晨昏叩拜父母,必須佩戴香包,說明香包還有禮儀作用。
戰國時期以至秦、漢、晉,大男人堂而皇之佩戴香包,晉以後漸為女人、兒童的專用品。
宋時,官史朝服上開始佩戴香包,禮儀作用愈加凸顯。
清代,香包成為饋贈佳品,特別是相戀男女以此作為饋贈的信物。
現代,香包是承載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在人際交注、美化環境、陶冶情操、寄情寓志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香包,其製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江離、闢芷、秋蘭均為香草。紉,乃連綴之意。
佩即佩幃,在這裡既指香包,也含佩帶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裝滿香草的佩幃帶在身上。這說明香包早在屈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已是一種飾物了。
漢代《禮記》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纓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說明漢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到了唐宋時期,香囊逐漸成為仕女、美人的專用品。而男官吏們則開始佩戴荷包了。
有的官吏上朝時乾脆把荷包綴於朝服之上。
當然,那時的荷包與香包不完全一樣,香包裡主要裝的是香草、草藥,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細物"的。
這與之前華池縣雙塔寺出土的手包型"千歲香包"比較吻合。
至清代,香囊已成為愛情的信物了。《紅樓夢》第十七回寶玉與黛玉之間的一次"鬧彆扭"便是由送荷包引發的。
而歷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則多半用於民間端午節的贈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驅惡避邪的。
再看香包的圖案,以華池縣雙塔寺出土的「千歲香包」為例,選用變形的梅花、荷花及纏枝花為刺繡紋飾圖案,是按照佛教淨土的教義設計的,其寓意是把這件小香包看作「西方淨土」,因為變形梅花從唐代起就作為佛胸前的吉祥標誌。
800多年前的佛教信徒們向佛塔敬獻這種香包,完全是為了向佛表示崇敬和祈福的誠意。追溯歷史,香囊的使用和佩戴古已有之,而護身符則是自古以來民間祈福的一種方式,在中國民間至今仍然十分流行,日本的御守便是源於中國傳統的護身符,唐代遣唐使來到中國,帶回了護身符,演變成了日本御守。
與日本御守不同的是,麼麼御守除了表達祝福以外,內含的藥包有驅蟲、安眠、抗感的效果,能起到健康保護的作用,而且加入了中國傳統元素十二生肖,999千足金打造,誠意十足,適合小孩滿月禮或者祝福學業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