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期間,在國統區的市場上,突然出現了大批假幣在流通,銀行、商店緊急拒收,老百姓叫苦不迭。不久,淪陷區的市場上也出現了數量可觀的偽幣,給日本企業及汪偽政權以沉重打擊。利用假幣進行鬥爭,這其中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
1937年7月,中日戰爭爆發後不久,日軍迅速佔領了中國大片國土。由於英美等國的支持,戰時中國法幣仍可以在上海租界及香港等地中外銀行無限制買賣外匯以及在淪陷區流通,這對日偽確立金融統治、推行偽鈔和使用軍用票是很大的障礙。於是,日本陸軍最高指揮部參謀本部便密令日本特務機構,研究對中國的貨幣戰。這項惡毒的計劃,由參謀本部陸軍少佐山本憲藏具體負責。他和造幣專家、日本凸版印刷株式會社社長兼巴川造紙株式會社社長井上源之承等人,研究偽造中國法幣。制偽小組選中了中國銀行發行的五元面額法幣作為試驗對象,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匆匆印製出幾十萬元成品,火速運往中國,以打入中國流通領域,一部分作套購中國物資之用,一部分補特務機關經費之不足。很快,從中國傳來了令他們震驚的消息:中行五元面額法幣此時已退出市場流通領域。他們幾個月的心血都付諸東流。
於是在1940年4月,日方又成批偽造了中國農業銀行一元、五元、十元面額的法幣,共五百多萬元。為不易被識破,這些假幣經過特殊的工藝處理,使其在外觀上成為成色不新的舊幣。這些運抵中國的假幣,由日本陸軍特務機關或在華的「商社」機構,如上海的華新公司、民華公司、誠達公司等,真假幣混合,打入中國金融流通領域,成為日本侵略者搶購物資、套取真法幣及謀取侵華軍費的重要手段。在日本的支持下,1940年汪偽上臺後,成立偽中央儲備銀行,發行新「法幣」。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了上海的租界和香港,利用在上海租界內的中國四大銀行鈔票票版與印刷公司大量製造假法幣。同時,日軍特務機構查獲了中國政府設在香港的造幣廠,強掠造幣機器及相關材料。在九龍中華書局內存放的新近印刷、由中國農業銀行發行的十元券法幣及一批印鈔機也落入敵手。商務印書館密存的一批將由中國交通銀行發行的五元券半成品及印鈔機等也裝入日本口袋。日本東京的「陸軍第九科學研究所」專人研究從香港掠來的法幣半成品及編碼、暗帳廢冊,改進偽造技術。1942年,日本南洋佔領軍又截獲二十億中國銀行小額法幣半成品。不久,德國海軍在太平洋上一艘美國商船中查繳了美國造幣公司為中國交通銀行印刷的僅缺號碼和符號的法幣半成品十多億元。日本從德國手中購進這批半成品並進行加工,然後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據估計,戰時在日本國內製造、加工而輸往中國的假法幣就達三十億之多。
在反假鈔的鬥爭中,國民政府還採用「以假對假」的辦法,以彼之道,施諸彼身。有資料表明,為擾亂日偽統治區的財政金融秩序,蔣介石曾令軍統局與英美兩國造幣公司合作,在重慶秘密籌建一所偽造日偽鈔票的造幣廠。為這一計劃的順利實現,中國政府從美國購買紙張和先進的印鈔設備,又從中國銀行造幣廠中挑選精幹的技術人員,潛心研製。戴笠通過汪偽財政部長、偽中央儲備銀行行長周佛海,獲取了日偽銀行的最新鈔票版樣,送往重慶炮製,其成品總數超過一萬五千箱。這些偽造的貨幣被悄悄運抵第三戰區司令部所在地上饒,從這裡偷運到日偽控制區。1943年的一天,汪偽中央儲備銀行匆忙宣布,該行發行的十元票面的儲備券有大量假幣在市場上流通,該行不予承認,現金交易中也予拒收。
一時間人心惶惶,市場混亂。被宣布的假幣正面紋樣以藍色為主,印刷質量與汪偽儲備券幾乎不差毫釐,只是「中央儲備銀行」的「儲」字上一個小點有些斜,一般人不仔細分辨是很難覺察的。這些真假難辨的假幣,令敵偽傷透腦筋。用假幣對假幣,是抗戰時期對敵鬥爭的一種特殊手段,既挫敗了日偽貨幣的信用,又使國民政府套購到大量緊俏物資,在一定程度上予敵以沉重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