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人的禪修生活,第一次打禪七,懂得了在佛法中生活

2020-12-21 禪淨密實修

結束了在外地經營八年的事業,帶著疲憊的身心回到家鄉,人還未喘息夠,又急忙為自己報名各種電腦課程,以填塞空閒的時間。以往居住外地,總是透過電話向父母請安問好,或是逢年過節,才有假期與家人相聚。人生到了一個轉折點,總會想來點不一樣的體驗,對於禪修的生活,早已心生嚮往。自己常會思維,為何人生總是充滿了不確定性,不管是工作的成就、物質的擁有、生活的享樂,總是稍縱即逝,無法長久。

所以起伏不定的情緒、無明的感覺,常在心中盤旋,揮之不去,心想:「人存在的意義就只有這樣嗎? 」住家附近有一個禪修道場,前後徘徊了三次,才鼓足勇氣走進去詢問禪修事宜。法師非常的慈悲親切,對於自己所提出的佛法問題,均不厭其煩地解說。法師們個個威儀具足,氣質不凡,這一切均讓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回來後,決定報名參加禪修早晚課。雖然初到陌生環境,但在法師的慈悲開示與師兄的親切帶領下,對於佛法信心漸增,與師兄們的互動也愈趨密切,這是自己前所未有的經驗。

第二次上山參加法會,在供僧大典的現場,看到大眾長跪合掌,一心虔誦聖號,心中非常感動,面對威儀的僧眾,不禁淚如雨下,不能自己,內心的轉折,不可同日而語,與佛法的緣分,似乎上輩子已經註定,只是再續前緣。第一次打禪七,也是全新的體會。禪七生活非常規律,在晨鐘暮鼓下,梵音繚繞,撼動人心。一天十支香的行程,讓初學佛的自己吃足了苦頭,雖然腿痛難耐,定力不足,但看到大家都那麼用功,也只好忍耐再忍耐,並且利用休息時間,禮佛懺悔消業障。禪七中, 老和尚為大眾慈悲開示,充滿智慧的說法,頓時為心靈注入一股清涼,心念隨著呼吸的出入,逐漸平息與寧靜。

所謂「山中無歲月,寒暑不知年」,當我們心念專注時,也就跳脫了時間與空間的羈絆。禪七的日子過得很快,在沒有外緣下,每天的禪修與法師開示,讓自己平日紛擾不安的心平靜下來,心中充滿了法喜與體悟,也非常感恩法師們與大眾居士的慈悲護持,才能有此圓滿的結果。在佛法的薰修下,面對昔日難改的習氣,已經不再隨順,了知因果的道理後,對於自己的言行更是處處謹慎,隨時提醒自己,要起正念。對未來的人生也已找到了方向。相信只要依循佛法的智慧、法師的教誨,將佛法落實於生活中,定能自在步紅塵。

相關焦點

  • 在家人的禪修生活,第一次打禪七,懂得了在佛法中生活
    人生到了一個轉折點,總會想來點不一樣的體驗,對於禪修的生活,早已心生嚮往。自己常會思維,為何人生總是充滿了不確定性,不管是工作的成就、物質的擁有、生活的享樂,總是稍縱即逝,無法長久。所以起伏不定的情緒、無明的感覺,常在心中盤旋,揮之不去,心想:「人存在的意義就只有這樣嗎?
  • 釋永信:僧人打禪七睡眠4小時多 49天中脫胎換骨
    千年不變的禪修  少林寺自恢復打禪七至今,很少被外人知道。這是我們教規的要求,打禪七本身就需要一種閉門清修的狀態,不能被打擾。所以,這種在家人看來很神秘的重要佛事,真正了解的人不多。我當少林寺方丈後,心繫一件大事,就是儘快修復禪堂,恢復少林寺僧人的禪修生活。
  • 正覺禪修:放下通訊工具 聆聽佛法甘露
    本次禪修由中國佛學院戒毓法師指導,來自全國各地的近三十名學員參加了禪修活動。  正覺禪觀以佛陀的本義與本懷為出發點,解行相應,將佛法的核心義理按照實證的次第逐漸展開,並最終落實到大乘佛法的禪觀之上。針對現代人的生活特點,以幫助人們實際解決身心健康問題為目標,而開創出的一條適應當代社會的現代禪宗修學體系。
  • 在日常生活中皈依佛法僧三寶
    又一次美好的密集禪修告一段落,回到西園身心都帶著淡淡的喜悅。早上收拾一下房間,享受片刻的安閒。看到阿姜袈亞裟柔禪師的這段話,感覺到共鳴和清涼:日常生活中對佛的皈依,是每當我們找到內在的平靜感、穩定的覺知以及學習如何安住於此之時。「佛陀」這個詞的意思是「覺醒」。
  • 在家人可以弘法嗎——節錄自瑪欣德尊者問答
    一、只有出家人才有資格弘法十善業道的第九種是「弘揚佛法」,然而,並非一切人都能弘揚佛法。在佛陀的教法中,特別是在上座部佛教裡面,並沒有在家人去傳法、弘法這樣的記載,只有通達經論、堪為人師的比庫才有資格登法座、宣說佛法。
  • 未學佛前,言行傲慢、精神緊繃,禪修後,懂得因上努力,修福修慧
    猶記得第一次上初級禪修班時,文中寫著「對上以敬──除我慢心」,當下有所體悟。想到以前對待長輩們的傲慢態度真是慚愧,從那時開始,學習恭敬地對待師長、父母。後來為報父母恩,更以父母名義供養三寶、為父母拜懺。一次禪修課的分組討論,有師兄分享禪修讓他的人際關係變好,就是因為在生活中奉行「四箴行」。
  • 生活的美學——禪修
    學僧很是疑惑,於是又問:「如果我夜以繼日,不休不眠,只為禪修,又需要多久開悟呢?」禪師說:「那樣你永無開悟之日。」學僧驚訝道:「為什麼?」禪師說:「你只在意禪修的結果,又如何有時間來關注自己呢?」太過注重結果的時候,行走的步調會紊亂,匆忙趕路的過程中,雙腳觸及地面的力度就會減輕,如此生活就會有失踏實,進而降低生活、成功的質量。
  • 宗薩仁波切:日常生活中的佛法 讓慈悲遍處流露
    生活中的佛法。分兩個方面來討論,理論的和實際的,這兩方面同樣重要。如果一個人不懂得理論,就不曉得如何實修;另一方面,在理論上學了很多卻不實修,也不會有成果。  由於這是個薩迦中心,今天將以薩迦派的理論來談。雖然蔣揚欽哲這個傳承,並非屬於薩迦、寧瑪等派,不過我也算是在薩迦派學過一些東西。薩迦派說:「如果不懂佛法理論,就去修行、禪定,就好比去爬山而沒有手。」所以首先我們必須了解佛法理論。
  • 看看禪修功夫就知道真相了
    :打禪七,在一個約一百平米的大禪堂裡,一群僧人諸事不管,七七四十九天內行起坐臥於其中,佛教團體打禪七,此前還從未見諸於媒體,一方面是因為傳統的教規,要求它不對外開放,另一方面,它本身就是閉門清修,最好不被打擾,榮幸的是,這次少林禪堂打禪七活動,首次允許媒體介入,我們欄目組也因此近距離接觸了這個神秘了幾百年的僧人禪修活動。
  • 臺灣法鼓山舉行社青禪修營 百位青年享受「簡單」
    讓一群青年放下手機、計算機及社交,遠離絢爛、暫別塵囂,融入禪的修行方式,在放鬆的行進、清楚的覺知中,享受生命的簡單。禪修營學員分別來自英國、美國、越南、伊朗,中國香港、中國臺灣近百位,體驗瑜珈、八式動禪、禪坐、經行、鈔經、拜佛以及行茶等等各項活動。
  • 佛教:生活中的禪修〈正念動中禪〉(連載 一)
    由於根器的緣故,在生活上總覺得未能得力。五年前 思考未能有任何方式突破,開始參禪七,也接觸到內 觀(毗婆奢那)的不同禪修方法。從老師所學的內 觀方法是較靜態的,在生活中仍需要突破。兩年前接 觸到動態的內觀禪法,又稱為正念動中禪,其方式不 是閉著眼睛、不是身體固定不動,而是在生活中直接 訓練覺知力。
  • 聖嚴法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禪修
    正在禪修中頭腦雖無妄念,還是要有正念,那便是不離方法。隨時隨地注意你的正念相繼,身與心合,忘卻身心而只有方法。  這七天中,諸位不去享受旅遊度假,而是到這裡接近禪修的訓練,一定有其道理,旅遊度假,是希望能把勞累緊張的身心放鬆,變更一下生活的環境,呼吸一些戶外的新鮮空氣,禪七的修行,每一天的經驗,也不是停留在同一位置、同一狀況;我們的每一秒、每一次呼吸、每一個念頭,都是新鮮的,身心都在不斷地享受新的變化。若能時時保持新鮮的感覺,你的禪修經驗就非常豐富了。
  • 德寶法師:在日常生活中的禪修
    (練習做個局外人)在你的禪修經歷中,其中一件最令人難忘的事,就是當你首次發現自己,在某項甚為平常的生活活動中正在禪修的那一刻。例如:當你在高速公路上駕駛時,或往倒垃圾的途中,禪修竟然自動地開始了。你小心培育的技巧,在沒有預先計劃下流露出來,實在令人欣喜異常,它給你開了一個可以看到未來的小窗,令你瞥見修行的真正寓意。
  • 禪修心得──漢系佛法傳承在慈光
    見菘法師圓光佛學院本科畢業,中華佛研所畢業,參學澳洲、印度、中國大陸、非洲等地,今首次來慈光寺打禪七。漢系佛教向來最被垢病之處,在於被認為沒有修習次第,唯有忙錄於經懺法會,特別中國古德們遺留的話頭禪,更被評為「是自創,非佛傳」;因而導致許多原修學於漢傳佛教的出家與在家二眾轉換跑道至南系或藏系中。
  • 在日常生活中皈依佛法僧三寶
    又一次美好的密集禪修告一段落,回到西園身心都帶著淡淡的喜悅。早上收拾一下房間,享受片刻的安閒。看到阿姜袈亞裟柔禪師的這段話,感覺到共鳴和清涼:日常生活中對佛的皈依,是每當我們找到內在的平靜感、穩定的覺知以及學習如何安住於此之時。「佛陀」這個詞的意思是「覺醒」。
  • 禪修營・禪修 | 禪門初體驗
    本屆禪修營,昌法法師將為營員們做兩次禪修的教理開示和實修指導。在當天的開示中,昌法法師首先對四念處禪修的理論做了精要的講解。四念處的念指正念,正念即當下的覺知,正念在佛教裡非常重要,實踐佛法、修行佛法都要從培養正念入手,正念相續才能得正定。四念處是佛教的基礎禪法,在漢傳佛教裡屬於如來禪,包含四種培養正念的方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 明海大和尚:禪修境界與生活和心靈的關係
    在禪堂裡一支接一支香的禪修中,我們可以體驗到身心的一些狀態。禪堂就像是一面鏡子,打禪七就是每個人在禪堂這面鏡子前照一照自己。平時我們很難得照自己,都是在向外馳求、攀緣,難得有機會真正跟自己在一起。我們總是在不斷地分別、執取外面的六塵境界中,消耗我們的心念。如果我們禪七坐得好,能夠切斷外緣,收攝身心,就是跟自己在一起;照一照鏡子,就會發現自己的很多問題。
  • 法鼓山舉行青年禪修營 百餘名學員體驗簡樸生活
    (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2018年8月3日-8月9日,臺灣法鼓山舉行「青年卓越禪修營」,來自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共有125名學員參加,營隊不能使用3C產品,只有筆與記事本,學員們跟隨法師過著清淨簡樸的生活,包含早晚課、出坡、基礎禪修觀念與方法指導、聖嚴法師的開示影片、佛法課程等,並且以工作坊形式帶領學員卸除面具、認識自我,從正視情緒、看到執著、改變迴路中,打破慣有的行為模式
  • 佛法禪修上的每一個開悟 都是真實具體的
    禪師對他的弟子說:你們來打坐禪修,來接近佛教佛法,也許經常都會聽到一個說詞:開悟。那什麼是開悟呢?開悟是不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的?對於學習佛法的人,其實每一個人都想開悟,都想了解、都想明白開悟是什麼。開悟並不是一個名詞或是一種說法,它是一種經過你自己,實際的禪修體驗得到的,不同層次的修行的境界和能力。你只要通過打坐禪修,你就能夠一步一步的開悟。開悟,不是一件神奇神秘的事情,開悟也不是一種什麼突然醒悟。它不像我們生活中認為的,好像是經過某個高人指點,或是遇到某一個提示,自己突然地明白,突然地醒悟一樣。
  • 佛光山英語寺院生活體驗營 13國外籍學子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