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時間即量度。
這是一座愛知識的城市,她懷抱「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的青春歲月,也懷抱著「世界最美的書」獎獲得者與蟲為伴的夢想。
這是一座有味道的城市,城裡人自稱「大蘿蔔」,說這座城像「鴨血粉絲湯——不是一道大菜,卻有滋味兒」。
這裡是向著「創新名城,美麗古都」願景奔跑的南京。9月2日17:30,總臺央視記者蔣林在秦淮河畔與南大、南航、南師大四位老師圍桌而坐,與江蘇省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共話南京的基本盤與未來感。
|權威訪談:「創新名城 美麗古都」為發展願景
接受採訪當天,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剛參加完南京市8月企業家聯繫會。
這是疫情以來南京市一項剛性舉措:一月一會,一會50家企業,企業不分大小,可自主報名申請參加;針對企業在會上提出的需求、問題,南京市要求相關部門必須在一個月內給出明確回應。
緊扣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發展目標,南京市梳理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8條重點產業鏈,設立市領導「鏈長」責任制,開展強鏈補鏈專項行動。
上半年,南京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規上工業增加值等9項主要指標實現正增長。工業用電恢復至去年同期水平。
△【視頻】市委書記權威訪談
在央視新聞《相對論》「答題板」採訪環節,張敬華選擇「創新名城,美麗古都」為代表南京的一句話,同時表示,高校和科研院所資源是南京的核心競爭力,下一步,要把科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轉化為老百姓的幸福感。
△【視頻】市委書記權「答題板」
|創人才:金陵有「天問」
8月28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累計飛行1億公裡。從7月23日成功發射算起,至節目播出,「天問一號」已在軌飛行40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下簡稱:南航)是國內唯一獨立承擔火星探測器載荷研製任務的高校。南航航天學院「85後」副教授王寅是載荷研製團隊常務副總設計師,被稱作火星探測器的「黑匣子」的應急信標裝置,便是他和夥伴們的「作品」。
央視新聞《相對論》:高校團隊參與國家工程,意味著什麼?
王寅:意味著高校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實際的轉化。從概念設計,到方案設計,到生產製造及綜合測試,這是一項貫穿性的工作。航天產品對高可靠性的要求,也為我們的研製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央視新聞《相對論》:一些研究成果,是否有機會落地轉為民用?
王寅:我們的末端效應器,講得更通俗些,就是機器人的手,已經在工業自動化生產環節中得到轉化。
「天問」與南航,還有另一段緣分。南航圖書館館長、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王成華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的老師。提到學生,王老師的話多了起來;節目前,他還特意到校檔案館複印了孫總師當年的成績單。
王成華:進入南航的第一學期,孫澤洲的成績都在七十幾、八十幾。一個可能是覺得,考到南航已經很不容易了,完成任務了;還有一個,學習方法有欠缺。第一學期結束回家的時候,他的父親對他的成績很不滿意,嚴肅批評,孫總自尊心很強,就此發奮。第二學期就拿到了二等獎學金,後面三年,年年是一等獎學金。
他的數學特別好,複變函數94分,數理方程98分,概率論96分。電子信息類課程也學得很好,電子線路93分,電磁場理論100分。他的動手能力很強,畢業設計時,做了一個用在衛星上的多路合成器。
孫總師後來和我說,他認為大學期間要培養兩種能力:一是學習與應用的能力,二是思考與創新的能力,能作出超出現有知識範圍的創新。
|創環境:隨園裡「最美的書」
朱贏椿是南京師範大學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他更出名的身份是《蟲子書》的製作者。《蟲子書》讓他成為「世界最美的書」獎獲得者,也把他與蟲更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
朱贏椿的工作室在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他稱自己為「隨園坊主」;第一任隨園坊主是寫下「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的清代詩人袁枚。朱贏椿曾說,類似的場所,在南京很多,它們構成了一種靈動的空間氣場,在不經意間深深影響著這裡的人……
朱贏椿:這本書(《蟲子書》)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一個人類的文字。我把它稱作,世界上第一本不是人寫的書,誰寫的呢?
我在我的工作室,南京師範大學的校園裡,種了五年的菜。種菜的過程中,吸引了一百多種蟲子來工作。它們在葉子上爬呀、啃呀,引起了我極大的好奇。我便把它們留下的痕跡都收集了起來。
之前我去國外,看不懂德文、法文書,但偶爾拿一本書,翻開裡面全是圖案,這些圖形吸引著我。我想,我也做一本書,讓全世界人都和我一樣,翻開這本書,你也不知道它說什麼,卻又覺得很熟悉。
央視新聞《相對論》:這本書被評為「最美的書」,但也會有人認為,這是一本無用的書。
朱贏椿:如果想知道怎麼炒股、怎麼瘦身,那看到這本書,一定會覺得太浪費錢了。
這樣的書,想要出版是非常難的,因為它在商業上是極大的冒險。對於我而言,南京能有這樣一些氛圍、一些平臺,讓我做這樣一些事,這點非常重要。
南京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 周曉虹:後來呢?
朱贏椿:(這本書)慢慢慢慢地被接受了,很多孩子喜歡這本書。書上不是字,他們的爸爸媽媽告訴他們,這是蟲子寫的書,孩子們就把它讀下來了,讀下來之後,受到一種啟發:原來一本書,並不一定要告訴你什麼真理,什麼知識,而是告訴你有趣,告訴你神秘。
還有這本書(《蟲子詩》),9月底將會上市。這裡的文字,不是人設計的,而是蟲子用嘴巴咬出來的。在這本書裡,我們選了12位「蟲子詩人」,很正統地給它們拍了照片,有名字,有介紹,比如它們的生活習慣,有什麼脾氣。
這裡的語言,需要人們去解讀。一些書法家看到它後,會拿回去臨摹,臨摹蟲子的節奏和韻律,再把它變成漢字,得到很多啟發。
這裡的詩可不可以閱讀?是可以讀的。我讀得還不夠美,孩子們讀得非常美。
△【視頻】朱贏椿:「蟲子詩」是可以讀的
央視新聞《相對論》:朱老師是哪裡人?
朱贏椿:蘇北淮安人。
央視新聞《相對論》:來到南京後,沒有離開過?
朱贏椿:這個城市對我有一種很深的吸引力,就像我的故鄉一樣,能「容忍」一些「異樣」的東西。
我在這座城市做了很多探索,得到了很多支持。我在工作室裡,做了一個展廳。我想把我的小空間,做成一個小平臺,吸引擁有大膽創新想法的年輕人展示他們自己。
周曉虹:對於一座城市而言,對新事物的探求的欲望很重要。南京是年輕知識分子密集的地方,對知識有一種崇尚。無論是文科的知識分子,還是理工科的技術人員,在南京可以活得很自在,可以追求自己的追求。太空飛行器在天上,蟲子在地下,它們各自都忙得不亦樂乎。這種愉悅就像吃鴨血粉絲湯,不是一道大菜,但有它的滋味。
|創基因:小火慢燉「大蘿蔔」
央視新聞《相對論》:今天還有一位特別嘉賓,通過連線加入我們的討論。應該說,他是所有南京人的老朋友,也是在中國觀眾當中最出名的一位月老。歡迎孟非。考一考您,能不能連續說出關於南京的三首詩?
江蘇衛視主持人 孟非:大家在夫子廟。夫子廟前,最耳熟能詳的就是,「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我童年的時候,在城南一帶玩,有一個白鷺洲,「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也有人說,南京是一座傷感的城市,秦淮河畔,「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央視新聞《相對論》:文化的厚度,帶給這座城市哪些財富?
孟非:我做記者時,常有一些問題會拿去請教教授。除了教授,還有一大批文人在南京,比如葉兆言。他前不久寫下一本《南京傳》,為一座城作傳,很難得,如果喜歡南京,可以好好看一下。蘇童、畢飛宇、格非,還有一批作家,都在南京。作家也是社會的觀察者、記錄者,作家群也成為這座城市氣質的一部分。
央視新聞《相對論》:提到南京,我們會覺得,這是一座命運多舛的城市。傷痕帶給這座城市哪些獨特之處?
孟非:痛苦讓人冷靜。曾經的傷痕會以哪種方式保留下來,我們很難把它物化、量化,但精神氣質很難忽略,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比如二十年前,我做新聞,後來開始做生活服務類節目,節目類型在變,功能在變,價值觀是不變的……
△【視頻】海採丨喜歡南京的理由
央視新聞《相對論》:可不可以給網友們解釋一下「南京大蘿蔔」?
周曉虹:南京人自稱是「大蘿蔔」。我想「大蘿蔔」有兩個特徵:一個是大,一個是粗。南京地處江南江北分界,很多南京人從江北來,有粗獷的一面。南京人有一個口頭禪叫「多大事——」就像處在一種寵辱不驚的感覺裡。但另一方面,談到發展,我覺得南京人應該在某種程度上,有一些緊迫感,不要被秦淮河溫柔的水聲磨去稜角……
△【完整視頻】相對論Vol.33 眾城共話·南京篇丨「天問」「蟲子書」「大蘿蔔」
一個半小時的對談近尾聲時,四位現場嘉賓在紅綢上寫下對南京的寄語,又將紅綢繫於高處,像夫子廟前的父母們一樣,將送給孩子們的祝福掛在和風中,許他們一個錦繡前程——
王寅:金陵風景好,豪士集新亭。
王成華:祝願南京早日成為創新名城、美麗古都!
朱贏椿:(蟲子語)
周曉虹:掬秦淮水,枕紫金山,再上層樓!
天將暗。槳聲燈影裡,昨日之南京與今日之南京,在秦淮河水的映照裡相顧相惜……
【更多對話】哪怕時空交錯,總有引力連通你我>>央視新聞《相對論》
總監製丨駱紅秉
監製丨王姍姍 陳憶多 王亞民 張鷗
製片人丨莊勝春 王菊霞 汪潔 溫露 熊江萍
記者丨蔣林 徐大為
編導丨王劍峰 郝薇 馮圓博
導播丨蘇玉民 楊巍 王子桐 吳桐
拍攝丨常大召 馬敏傑 黃成 巫俊達
視頻丨張宗堯 徐大為 馬敏傑 趙鈺婷
技術丨王競擇 吳易衡
互動丨夏文 紀方 鄧倩 單楚玉 尚曉煜 胡洋 楊洋
視覺丨於江 王少華
地推丨任樂天
鳴謝丨夫子廟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