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者,源也,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
今天要推薦的是一部電視劇——《琅琊榜》。
《琅琊榜》講述的是「麒麟才子」梅長蘇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所進行的一系列鬥爭。
在當時的梁國,其實有爭儲君之心有兩個人,一個是太子蕭景宣,一個是譽王蕭景桓。
是的,只有太子與譽王,沒有靖王,因為當時的靖王既無奪嫡之心,也無奪嫡資格。
當梅長蘇重返金陵時,為了給赤焰軍翻案,他必須要扶持新君,在梁帝多個兒子中,他選了最無籌碼的靖王。
其一的原因是歷經多年,依舊願為赤焰軍翻案的皇子只有他一個,其二是梅長蘇認為他更適合當皇帝。
有人就不解了,其實最有帝王之相的是譽王。
他們覺得身為帝王,一定要有傲視天下的雄心,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將生殺予奪皆玩弄於掌間,為了貫徹至高的使命,需要絕對的冷酷。
這一些譽王都具備了,他是當朝太子分庭抗禮的七珠親王,是群臣心中未來的儲君人選之一。
他八面玲瓏,圓滑世故,上能取悅聖心,下能禮賢下士。
他有野心,也承認自己的野心,為爭儲君之位做萬全準備。
譽王身上雖然流著滑族的血,但因為他是眾多皇子中最像梁帝的人,梁帝也曾想過將江山傳位給他。
可正是因為譽王太過像梁帝了,所以梅長蘇才不選擇他,並不是因為討厭梁帝而遷怒於他。
而是因為在梅長蘇眼中,帝王,不該是」一語滅天下「,而應該是」一言救蒼生「。
譽王所有謀略和行動的出發點都是為了獲得帝位,就算他再怎麼禮賢下士,為了也是讓他們能助他奪嫡。
在譽王心中帝位是高於一切的,他從沒將百姓疾苦真正的裝在心中,私炮房一案中他雖有猶豫,但此事有助於他更靠近帝位,於是面對六十九條人命他眼都沒眨一下,便奪走他們活下去的權力。
那麼當他擁有至上權力時,若有人在前擋之,無論是七百條人命,還是七千條人命,甚至於七萬條人命,他也會格殺勿論。
那麼赤焰冤案將重蹈覆轍,這世上又會多了無數的冤魂。
梅長蘇有兩個心願,一是替赤焰軍平冤昭雪,二是助大梁國泰民安,還百姓一個清明的世界。
譽王就算能助梅長蘇平反赤焰一案,但他不會成為一個清明的皇帝,大梁什麼時候缺過刻薄多疑,只會玩弄權術的皇帝?
君者,源也,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若譽王為君,那麼在朝中為官的人,坦誠待人會被譏為天真,不謀機心會被視為幼稚。
但靖王不同,他可以幫助梅長蘇完成他的心願。
那個時候,梅長蘇問了靖王三個問題:
「殿下可知,如果皇上發現殿下在查祁王舊案,定會惹來無窮禍事?」「殿下可知,就算查清了來龍來脈,對殿下目前所謀之事也並無絲毫助益?」「殿下可知,只要陛下在位一日,便不會自承錯失,為祁王和林家平反?」
靖王都回答道:我知道。
梅長蘇還問:「既然殿下都知道,還一定要查?」
而靖王目光堅定地說:「要查。」
靖王之所以參與奪嫡,跟太子譽王一樣,都是為了奪權,可他奪權是為了平反赤焰一案,為了讓梁國國泰民安,他是為了民而做君,而他們是為了帝位而做君。
有人說靖王十分耿直倔強,這樣的人並不合適做帝王,但其實靖王這份耿直倔強亦可稱為堅持與隱忍,而堅持隱忍亦是做帝王要有的條件。
赤焰一案過去了十二年,但在這十二年中無論面對再多的不公與薄待,他也不願軟下背脊,主動為了當初的立場向父皇屈膝請罪。
在靖王的心裡有著一面辨別黑白的明鏡,也有著不屈服權勢的骨氣。
而作為帝王,該有的便是一雙能辨別賢臣與小人的明眸,不該像梁帝一樣因多疑而看不清誰忠誰奸,最後造成濫殺忠良的悲劇。
但其實梅長蘇也說過靖王不是奪嫡的首選,他選擇靖王是沒有別人可選了。
權力鬥爭的遊戲,靖王並不適合。
但靖王若得帝位,必定是一個雷厲風行的明君,他或許沒有梅長蘇等人的術,但他有的卻是帝王之路應有的道。
靖王天性不善權謀,這又有何妨,梅長蘇將助他走向光明之路。
而靖王如此懷有赤子之心的人也會還梅長蘇一個光明的梁國。
當然其實靖王還是很聰慧的,他只是不善於爭奪,但他亦有才。
當梁帝懷疑梅長蘇就是林殊之時,他賜酒想殺之。
但靖王卻站了起來,他說:「父皇立我為太子,命我監理朝政,我原以為父皇是真心相信我,願意託付江山。沒想到一個逆犯,幾句胡言亂語,就讓父皇如此猜疑。今日之事,乃是我與夏江之間的恩怨,本就與蘇先生無關。父王若是覺得心中不安,處置我便是了,兒臣素來行事如此,不比他人替我受過。」
先是用感情牌打亂梁帝,再講事件矛頭引向自己,將梁帝打的是措手不及。
也有人說,靖王不適合當帝王,最大的原因是因為他是理想主義。
但其實靖王並非是理想主義,面對梁帝下旨殲滅赤焰軍,他並不是如同飛蛾一般撲火,以死明志,他更多的是堅忍、尋求時機。
他接受梅長蘇爭取權謀的手段,只是他有著自己的底線,不忘自己的本心。
為君者,治國之能可學之,但本心學不來。
梅長蘇想要一個清明的梁國,靖王便是最佳人選。
而第二部的《琅琊榜之風起長林》中描述的那段靖王在位期間的盛況,也足以證明最適合當皇帝的是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