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圈鄙視鏈無處不在:只有不帶偏見的旅行,才值得我們嚮往

2020-10-19 極物來了

聊起國慶假期旅遊,朋友向我吐槽,她的土耳其旅行泡湯了,原因是她和發小的女朋友鬧掰了。

本來計劃四人一起的土耳其旅行,她帶上男友,發小帶著女友一起。

朋友計劃報個八日七晚的小團,想著土耳其太大,跟團遊省心方便。電子籤剛下來,大家就在群裡商量著交錢,發小的女朋友一直不說話,冷不丁在群裡冒出一句:「跟團遊好low啊,大媽才跟團吧。」

一句「跟團遊好low」,讓朋友突然炸毛,在群裡吵了幾句,土耳其遊也就一拍兩散。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旅行也有階級之分;跟團遊就是不夠高級,去景點拍照打卡就不夠local;如果是窮遊,可能一不小心就站在了旅行鄙視鏈的底端,一群人指手畫腳,沒錢還出來玩啥?

讓人不禁想問一句,當代年輕人還有沒有「旅行自由」了?

1

無處不在的旅行圈鄙視鏈

幾年前,窮遊成為了一種熱門的旅行方式。「騎行」「搭車」「打工換宿」,還沒「熱」多久,大家一提到「窮遊」,口氣中儘是鄙夷。

無意中在知乎上看過一個問答:準備了一千多塊錢從成都窮遊雲南7天,搭便車會不會遭人嫌棄?

有人說「真窮就別遊了」,有人說「窮遊就是沒錢的人硬裝逼」,

還有人說「聽我的,買個kindle,在家看七天書,絕對比在外面浪蕩七天強」。

關於窮遊,我曾經看過一個網友的回答:

我覺得人生在世,對於我來講,不管有沒有錢,我都想去見識這個世界更多的地方,只不過沒錢的時候需要更努力、更辛苦一些罷了。

而這點辛苦,好像也還能接受。

除了不懷好意地抨擊「窮遊」,旅行的鄙視鏈枝繁葉茂。

喜歡打卡拍照,就被吐槽:「跟風打卡有什麼好玩的,本地人根本不去。」

如果你什麼都不做,又會有人說「兵馬俑你去了嗎?」「回民街你都沒去」「羊肉泡饃你在西安都沒吃,那你去幹嘛?」

旅行本來就是一件私人的事,有人選擇窮遊,有人喜歡拍照打卡,有人就喜歡去別人活膩的地方躺著,什麼也不幹,這其中又有什麼高低優劣之分呢?

2

從方式到目的地,

優越感在旅行上淋漓盡致

旅行方式被鄙視,旅行時去的國家與城市也逃不出鄙視鏈。就像兩地本身相距的公裡數,有著不可逾越的海峽,歐美發達國家瞧不起新馬泰,國內坐飛機旅行的人瞧不起坐火車大巴就能到的地方。

無論你去哪裡,總有人在背後小聲議論「這種地方,我才不去」。

今年五一,公司新來的實習生和閨蜜一起去了越南。

看著她在朋友圈曬圖,鋪滿牛肉的火車頭河粉配椰子水,春卷裡的蝦仁若隱若現,饞得我默默記下了定位裡的店名,和同事討論起越南旅行。

「啊,越南我才不去,那個地方很亂的,一個東南亞國家有什麼好去的。」同事打斷了我的提議。

我剛想解釋,她又補了一句:「你是看那誰去了越南吧,一天發五條朋友圈,還帶定位,整個公司都知道她出國了,要我去越南,都不意思發定位呢。」

整個氛圍瀰漫著她無處安放的優越感,我把話吞回了肚子裡,無奈地繼續工作。

《奧修著作》裡有句話:「優越感只不過是自卑感以倒立的姿態走路。」

那些看不起去東南亞的人,或許只把旅行當成了名利虛榮的展示臺,不在乎去了哪裡,重要的是高不高級。

3

旅行本沒有標準答案

無論你以哪一種方式,去了哪個地方,會judge你的人永遠不會閒著,我們能做的是就是翻個白眼,在旅行的路上,繼續以自己的方式走著。

生活中的不同被刻意區分成等級,旅行的意義就是去感受和包容這些奇妙的不同。

很早以前看過一部臺灣電影《練習曲》。

即將大學畢業的阿明,背著一把吉他,騎上了自己的單車,以高雄為起點,開始環島旅行。

在路上,他遇見了塗鴉少年,兩人在橋底聊天,他告訴阿明:「有時候玩塗鴉希望被人理解,但被理解有點遜,人都是這樣矛盾的,但無論如何還是要繼續做喜歡的事。」

在花蓮,他遇見了一位立陶宛模特,阿明第一次知道,立陶宛原來沒有山。

旅行路上形形色色,他看見一群下崗女工坐車去抗議,雖然不一定有結果,司機卻告訴他有希望總比沒有希望好。

歌德曾在《致卡羅琳·馮·赫爾德》裡說:人之所以愛旅行,不是為了抵達目的地,而是為了享受旅途中的種種樂趣。

我們在旅途中成長、碰撞,感受差異不同,才會真正明白,沒有一種人生是錯誤的,每種生活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看過不同,才能包容不同,其實越是沒有見識的人,越喜歡評論別人的旅行方式。

有的人旅行是為了探索,有的人旅行只是為了打發孤獨。旅行帶給人的改變,是悄無聲息的。

我們看到美,看到醜,有笑淚交織的畫面,有憤怒無力的悲情。我們的三觀被衝蝕,不論去哪裡,遇見了什麼人,以什麼樣的方式旅行,我們所見的早已住進身體裡面,不知不覺地被影響著。

詩人北島說:旅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個旅行者,他的生活總是處於出發與抵達之間。從哪兒來到哪兒去都無所謂,重要的是持未知態度,在漂泊中把握自己,對,一無所有地漂泊。

生活尚且沒有標準答案,何況旅行?只有不帶偏見的旅行,才值得我們嚮往。

今 / 日 / 互 / 撩

你最想去的地方是哪裡呢?

圖片大部分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字由極物原創,轉載請說明。

相關焦點

  • 旅遊圈也有鄙視鏈!你猜你在哪一端?
    01 旅行目的地鄙視鏈小眾境外遊>歐美遊>東南亞遊>國內遊>周邊遊每個人都有一顆環遊世界的夢,無奈還得看錢包給不給力。這似乎意味著:你不再是井底之蛙,而是擁有了全球化視野;不過想要再往上爬,東南亞已經不夠格了,你得去歐洲,歐洲十國遊走起,你在朋友圈發照片才不丟份兒。如果能再去看個極光啥的,你在朋友圈裡的地位就直接從青銅晉升王者了。
  • 中國奶茶鄙視鏈
    那以此推斷,周杰倫是人,所以,奶茶必然也有鄙視鏈。那所謂奶茶圈鄙視鏈究竟是什麼樣的呢?這條鄙視鏈中存在著「排隊時間」這麼一個關鍵點,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時間成本。對經濟學有所了解的朋友應該知道,時間成本是一種機會成本,它等同於花費時間所能創造的價值。試著把這條原理擱在奶茶鄙視鏈上,你別說還真是這麼回事。
  • 國人旅遊「鄙視鏈」:自由行、歐美遊「鄙視」跟團遊、東南亞遊?
    隨著時代的發展,旅行方式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從早期傳統的跟團遊,到多元化豐富的旅遊方式,比如:自由行、戶外旅遊等等,旅遊目的地也由國內旅遊發展到境外遊。因此不少喜愛旅遊的遊客朋友們,久而久之也會在內心深處產生出「鄙視鏈」,大多數人中了第三條,你認可嗎?讓我們一起接著往下看。
  • 出來混,一不小心就掉進了鄙視鏈
    原創 歲生 印客美學太陽之下無新事,人多的地方就有了比較,就有了高低之分,鄙視鏈也就應運而生。小時候我們總是被拉來和別人家的小孩比較,長大了我們混的各種圈子也是逃離不了鄙視鏈的束縛,就連你呼吸的空氣都是有鄙視鏈的。
  • 帝都學區鄙視鏈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存在"鄙視"。帝都各區域關於學區房各有各話,每個區都有自己的榮譽感。究竟誰才是帝都學區房的"宇宙中心"?今天,我就帶大家聊一聊,帝都學區房鄙視鏈。總之,在朝陽和順義家長的眼中:我們是高端家長聚集區,我們是國際爬藤學校區。至於其他區域,都是土包子,胡同串子,loser……鄙視鏈中層:誰知四九城牆內,別有優遊快活人(東城)在鄙視鏈的中層,是神奇的東城,雖有著比肩頂層,位列全市Top3的教育資源,擁有著史家小學、府前小學、景山學校、和平裡四小等頂級名校,自認是北京教育的高地。
  • 摩託車圈裡不成文的「鄙視鏈」!被鄙視過的大有人在!
    「鄙視鏈」大致的意思是自我感覺良好,卻瞧不起別人的一種現象!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同樣,有人的地方就存在鄙視鏈!當然了,摩託車圈裡也不例外,這一期,小編和大家一起看看,在摩託車圈裡,「鄙視鏈」究竟存在於哪些方面?
  • 穿上過萬的羽絨服,也不等於站在鄙視鏈頂端
    如今的羽絨服,保暖只是其次,用它像鞋子,包包那樣「彰顯身份」才是第一要義,由此還在街頭衍生出一條神奇的羽絨服鄙視鏈。 張華穿著一萬塊的大鵝,李萍穿著有錢也難買到的北面聯名款,而我穿著 399 包郵的雪中飛,我們都有美好的未來。
  • 網際網路鄙視食物鏈大全
    說不準,什麼時候,被鄙視的哪個環節就堂而皇之地向原本「上級」翻白眼;也說不準,什麼時候,鄙視鏈就頭尾相連,成為一個沒有答 案的無限巡迴了。 所以,不管是體現個性,找尋歸屬感,抑或是消除不安,鄙視,即便是再兇猛的鄙視,都不能贏得個性與安全感。因為,前一秒種,你可能才辛辛苦苦、漫漫長路地爬到鄙視的頂端,還沒看得清可以鄙視誰,笑話誰,就又被秒殺,跌落在另外一個人的白眼裡。
  • 國慶旅遊鄙視鏈分五級,你在哪一級?
    在形形色色的國慶出遊人群中,有一條鄙視鏈在暗流湧動。非5A景區不去,非40人以上的大巴不坐,什麼內蒙羊肉山東棗,江蘇的螃蟹滿地跑,都不過是年輕人玩的小情調。我們跟團遊者天天都是座上賓,頓頓都是流水席。保溫杯和小紅帽是跟團遊者的兩大法寶,前者是養生神器,後者是團隊番號。
  • 盤一盤夜店蹦迪鄙視鏈……
    在昏暗的燈光下,擁擠的人群中混雜著香水汗味荷爾蒙的空氣裡肆意蹦迪是當代青年釋放壓力的不二之選上回講了電音圈中的DJ、曲風、電音節三大鄙視鏈相同的舞姿搭配《Party Till We Die》和《老司機帶帶我》肯定給人的感受完全不一樣這可能就是傳說中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吧其實怎麼蹦都是自己的事情
  • 中國酒友鄙視鏈:喝茅臺的鄙視五糧液,喝五糧液的鄙視汾酒
    中國酒友鄙視鏈:喝茅臺的鄙視五糧液,喝五糧液的鄙視汾酒生活中的嘈雜 ,讓很多事情發生後,失去了最原始的模樣。更多的開始追逐物質層面,從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能讓我們感受到,小到首飾包包,大到名車別墅。當然這背後的鄙視鏈也隱形的如影隨行著。就連我們的聚餐上選用的酒,都隱約潛藏著讓人虛榮的優越感。這條鄙視鏈,持續無限的循環著。喝高端白酒的酒友,看不起選擇喝洋酒的酒友,而喝洋酒的酒友看不去選擇喝葡萄酒的酒友,喝葡萄酒的酒友看不起選擇喝啤酒的酒友。這個鄙視鏈到如今,並沒有太多改變,還在無限循環的反覆著。
  • 幼兒園接娃時間也有「鄙視鏈」?排在「末位」的,卻是高收入家長
    現在的家長普遍都很焦慮,所以說,才有了各種各樣的「鄙視鏈」。現在的家長都很重視自己的孩子,就連孩子上學放學,家長們也都會選擇親自接送。也正是因為如此,每到放學的時候,我們就能看見校門口的家長,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 《2020國慶假期出遊鄙視鏈》
    往年裡,跨境出國遊一直霸佔著旅遊鄙視鏈的頂端,畢竟除了年假沒有人帶你去浪漫的土耳其,也不會一起去東京和巴黎,不然我們只能一起被隔離。回鄉人的假期朋友圈往往充滿著濃厚的田園生活氣息,即使再精心的農家樂氛圍包裝也改變不了在假期鄙視鏈下端苦苦掙扎的現實。表面上是遠離城市喧囂獲得一片寧靜安逸,但其實就是揭掉了寫字樓裡「Andy」或「Jessica」的偽裝,變回了村裡七姑八姨熟悉眼中沒對象的「丫頭」,往往還趕上國慶期間哪個親戚家的誰誰誰又結婚了(特殊情況三四場婚禮也是有可能的),然後再度被所有人「集火」——有對象嗎?
  • 2020國慶假期出遊鄙視鏈
    沒有人帶你去浪漫的土耳其,也不會一起去東京和巴黎,不然我們只能一起被隔離。回鄉人的假期朋友圈往往充滿著濃厚的田園生活氣息,即使再精心的農家樂氛圍包裝也改變不了在假期鄙視鏈下端苦苦掙扎的現實。家裡蹲選手一方面鄙視所有出去玩的,一方面也被所有出遊的鄙視。你笑我家裡蹲,我笑你曬得暈。出門是不可能出門的,連床都起不來。熬到自然睡,睡到自然醒,這才是長假的正確打開方式。只要心中有沙灘,哪裡都是馬爾地夫;只要床邊有手機,外賣也是米其林。
  • 大連樓市鄙視鏈
    「喝藍山的看不起喝星巴克的,喝星巴克看不起喝喜茶的,喝喜茶看不起喝COCO的......」鄙視鏈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樓市亦是如此。 板塊鄙視鏈 「人們的認知總要比城市和歷史變遷慢半拍,而這種落差往往造就了無數的口水仗。」
  • 去你的「喝茶鄙視鏈」,茶葉的真相只有一個
    大約是為了刷優越感吧,網上傳出一條 「喝茶鄙視鏈」——黑茶(普洱茶)>青茶>綠茶>白茶>黃茶>紅茶,花茶墊底。如果茶業界真的這麼排序,那麼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情何以堪,她老人家最愛的紅茶處於「喝茶鄙視鏈」的尾端。1972年,大紅袍作為國禮送給美國總統尼克森居然排在第二位,太諷刺了。
  • 原來名校也有「鄙視鏈」,太可怕
    這所大學在我國可是有著很高的地位,能夠考到這所大學的學生都是非常優秀的,一般人進不去!清華大學裡有很多學生都是通過高考正常招收的,不過也有一些學生在後期逆襲翻盤,通過研究生考試順利進入清華!不過在清華裡這些考研上岸的學生卻遭遇了冷眼,一些同學看不起這些通過考研進入清華的學生,名校裡竟然也有「鄙視鏈」!
  • 學歷鄙視鏈存在嗎?海外留學鄙視鏈也有?
    學歷鄙視鏈真存在嗎?學歷鄙視鏈是真實存在,留學學歷鄙視鏈,留學國家鄙視鏈也存在,鄙視鏈:1.美國2.英國3.加拿大4.澳大利亞5.德國6.法國,最慘的是法國明明留學性價比高,連韓國等國家都比不過,法國擁有65個諾貝爾獎得主(世界第四)和14名菲爾茲獎得主(世界第二),但是偏偏法國留學含金量不怎樣,連國家的留學獎勵法國的名額是所有留學國家最少的。
  • 美潮鄙視日潮,小眾鄙視大牌,鄙視鏈底端是……
    如日中天的美潮鄙視我,也不是沒理由的。按照以前的玩法,在時尚圈穿高定的鄙視穿高級成衣的,穿高級成衣的鄙視穿輕奢的,穿輕奢的鄙視穿快消的,穿快消的鄙視穿淘寶爆款的。什麼人鄙視什麼人?無論怎麼變,時尚鄙視鏈底端的肯定是穿淘寶爆款的。為什麼?
  • 旅行鄙視鏈9大等級,你在哪一級?
    --------正在秋葉原某拉麵館吃麵的Chloe「法式大餐確實是很精緻,至於味道嘛....只能說不太適合中國胃,下次休假還是去非洲看看野生動物吧!」--------身處巴黎四季酒店的Dick旅行也是有等級的,等級低的羨慕等級高的,等級高的鄙視等級低的。旅行鄙視鏈,你在第幾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