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師北美求職錄,Google Trends 裡隱藏了這些矽谷職場的秘密...

2020-12-24 網易財經

(原標題:中國工程師北美求職錄,Google Trends 裡隱藏了這些矽谷職場的秘密......)

摘要:

北美職場一些知名大公司的「熱度」怎樣?Google 還是 Amazon,中國工程師更偏好誰?這裡是鈦媒體記者通過Google Trends 找到的答案。

2015年,Google幹了件大事,開放了Google Trends的實時數據,這意味著全世界人民從此共同擁有了一個巨大的、實時的資料庫。

只要你有網絡,又足夠好奇,完全可以自行設定不同的時間、地區作為過濾條件,添加多達5個關鍵詞或關鍵句,來比較他們的搜索熱度。

Washington Post、Huffington Post等媒體都利用這個巨大資料庫做過不少調查,題目包括「美國人民對哪個州最好奇?」「俄勒岡槍擊案後,美國民眾對於槍枝的興趣減退了」等等。

又一年的畢業季,鈦媒體記者用Google Trends試驗了一把,由Google提供的數據出發,觀察了一下這幾年北美職場一些知名大公司的「熱度」。

大家都想去Google,Amazon有點「經濟適用」

中國的軟體工程師很愛用「FLAG」來代指幾個美國著名科技公司,包括Facebook、LinkedIn、Amazon和Google;其中LinkedIn經常被人吐槽「都是因為大家太愛拼出一個詞」才被強行加入。如今,這家曾經的獨角獸公司也由於商業模式並不清晰而失去了當年一往無前的勢頭。

不過因為矽谷出名的高科技公司著實很多,記者在挑選例子的時候還是沿用了這四個公司的組合,另外添加了蘋果這個偏硬體的公司作為一個比對項。

「FLAG」加上Apple

很顯然,「美國人民最渴望進入的公司」這個名號,Google當之無愧。不管是將LinkedIn換成Microsoft、Salesforce這種以福利待遇聞名的老牌公司,還是Facebook、Uber、Airbnb、Snapchat這樣的矽谷新貴(按相應成立和大規模發展的時間修改了搜索條件),沒有任何一家公司的搜索熱度能超過Google。

不過進Google這件事的確越來越難了。

曾在Google工作多年、現在在矽谷創立了在線教育和職業培訓機構Laioffer的Rick Sun向記者介紹道,大概六七年前,只要求職者的簡歷進了Google的內推(註:內部員工通過公司系統對HR進行內部推薦)系統,基本上都能有面試的機會。但現在,「就算很認真地寫了推薦理由,簡歷都不一定能通過篩選」。早在今年2月的時候,Google就宣布2016-2017的校招額度已經全部用完了。

"FLAG"

對Google抱有美好憧憬並不影響大家腳踏實地、持續關注那些更有可能給出Offer的公司——假如把搜索的關鍵詞改成「公司名稱+Offer」,其他公司和Google誇張的差距一下子就縮小了。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大概就是Amazon這個公司了,在搜索「怎麼才能進XX」的時候,它在過去五年內的搜索熱度平均值僅僅是Google的1/6,但在搜索「公司名稱+Offer」的時候,這個差距就變成不到1/2。把這個數據翻譯成人話,大概是這樣:

很多人都對怎麼進Google有過興趣,但是在真正的求職過程中,大家對於拿到Amazon offer更為自信——或者說,更多的人更加靠近拿offer那一步。

在2015年底的大規模招聘季節,搜索「Amazon Offer」的熱度甚至大大超過了Google。

H1B和寫代碼這兩件事,印度人比美國人還關心

來看看我們檢索到的兩張熱度對比圖:

H1B是一個美國政府為引進國外人才而設置的籤證類別,可它在印度的搜索熱度竟然比美國本土還高。

Software engineer career(以軟體工程師為生)這個詞組也是一樣,過去五年裡,美國與印度的搜索熱度差別是27和100——100代表著全球這個詞最高的搜索熱度,而它出現在印度。單搜「Software engineer」,印度的搜索熱度也比美國高很多,但是最高的地區是斯裡蘭卡。

這和有關ICC的種種「傳說」不謀而合——印度的大型軟體公司Infosys、TCS、Wipro等等,在美國提供不同階層的資訊時代的廉價勞力,以此貢獻了每年印度接近10%的GDP。

最低等的工種是Programmer,幾乎不需要懂怎麼編寫代碼,只需要輸入代碼和跑代碼即可,可以算是資訊時代的藍領工人。

而對於「可造之材」,他們往往會給求職者提供1-3個月的集訓,一般是較為初級的前端(比如HTML、CSS等用來搭建網頁的代碼),然後靠修改簡歷、捏造工作經歷來幫助求職者獲得面試機會,有些甚至還會在在線測試的時候幫助求職者作弊。最終拿到工作邀請後,求職者只能獲得由外包公司提供的薪水,這一般只是公司下發的真正薪水的1/2,剩下的都按照提前籤好的合同進入了印度外包公司的腰包。2016年,印度的外包公司佔據了美國IT外包市場大約67%左右的份額,這個市場總額大約是1300億美元。

為了抵抗印度籍軟體工程師大軍,幾乎所有的中國求職者都開始尋找各種助力。

比如通過校友網絡尋找內推機會,「在求職的各種方式裡,內推是最有效率的。」 LinkedIn全球校園招聘負責人Emily Campana在一場北美職場講座的討論中說道,她還強調了建立自己LinkedIn檔案和完善簡歷的重要性。

這場講座上,她和Amazon、LinkedIn的前資深招聘官Ed Campana及Laioffer創始人Rick Sun討論了北美職場上中國求職者面臨的種種問題,認為一個有效交流的平臺對於求職非常重要,「在了解大的科技公司在尋找什麼樣的人才、擁有一個互相支持的『社區』以後,找工作的部分也許沒有那麼難。」Ed這樣說。

除了這樣的線下活動,Rick Sun創立的在線教育和職業培訓機構Laioffer,也屬於這類幫助北美中國求職者的平臺之一,它和這些印度的外包公司還有些「針鋒相對」的意思。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他曾直接表達過這樣的觀點,「中國人能做得比印度人更好。」

他的平臺主要提升學生的硬實力——算法基礎、數據結構、輔導他們做實際項目等等,輔以一個涵蓋了北美大部分高科技公司的內推網絡,提高學生拿到面試邀請和offer的機會。截止發稿,這個平臺上拿到北美一二線科技公司offer的用戶大概在1300名左右,Rick Sun表示平臺上的學生最終獲得工作機會的成功率達到80%。

Trump上臺,中國工程師需要擔心嗎?

在關鍵詞搜索的時候,相關查詢裡的內容也會提供不少額外的信息。比如在H1B的相關查詢裡,前10位中除了翻來覆去的H1B相關內容,只有Trump的名字異軍突起。看來這位不走尋常路的美國總統的上任,的確讓人們對於移民政策及相關工籤政策有不少的擔憂。

不過LinkedIn的招聘官表示,這個擔心並不必要。「政策不會影響招聘,除非有法律禁止我們招聘中國學生,不然LinkedIn不會因為其他政策上的改變而限制自己的招聘計劃。」Emily對鈦媒體記者說。

而且Trump上臺後對於H1B籤證的種種攻擊,主要也是在於對於這個籤證的「濫用」與「造假」。此前USCIS(美國移民局)發出memo表示要加強審查的 「Computer Programmer(編程者)」這個職位,技術含量較低,和職位一般是「Software Developer(軟體開發者)」的中國工程師們的關係也不大。

就算與政策無關,其實近幾年,軟體工程師們在北美找工作和職場發展也有了新的擔憂。

「行業需求在增加,但是更多的轉專業的人也在湧入求職市場。」Ed說道。「除此之外,這幾年科技發展的太迅速了,公司的要求也隨之提高——你必須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才能在職場上長期保有競爭力。」

「在任何職場上,視野和能力都缺一不可,」Rick Sun說道,「比如在iPhone出現後,看起來只是一個手機,但它最終成為了一個採集各種數據的終端、改變了人類社交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早期如果能看到這個平臺的機會,就一定會事半功倍。」

在Rick Sun眼中,未來的十年到二十年裡這樣的重要平臺,是人工智慧——AI,他向鈦媒體介紹,他在USC念CS博士時主要的方向是高效AI和搜索算法,8年前他就已經開始做無人駕駛的研究了。

據此前新浪科技對Rick Sun的專訪報導,這位轉行職業培訓的AI工程師仍舊沒有放棄研究,去年還發表了一篇AI論文。對於AI的重視與科研經驗被他拓展到了平臺的課程設置上,「我們希望幫助更多的中國工程師在AI時代做好準備,除了加強算法和數據結構等基礎課程以外,現在的課程已經在從大數據、深度學習等角度覆蓋AI行業裡的先進科技領域,未來也會提供更多細分的課程。」(本文發自矽谷,作者/鈦媒體駐矽谷記者丁詩貝)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本文來源:鈦媒體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華人工程師失落矽谷
    在矽谷,40% 的工程師是外籍員工,在這其中有三成是華人。一位矽谷資深工程師表示,在谷歌、Facebook、英特爾等大多數公司中,來自中國的工程技術人員約佔到了亞洲籍員工的一半。外媒 ITZone 將此次裁員潮形容為矽谷十多年來從未經歷過的一場風暴,成千上萬的華人工程師受到波及,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失去高薪工作。
  • 怎樣登陸google trends?
    怎樣登陸google trends? 怎樣登陸google trends?
  • 矽谷精英回國一年記——是希望,還是希望破滅?
    留在矽谷,哪怕再多奮鬥幾年,也未必有這樣的機會和看事情的眼界。他補充道。楊曉峰的職場成長速度在歸國工程師圈子裡並不是什麼罕見的「職場神話故事」。「像我這樣矽谷回來的,隔壁團隊就有3個。而大多和我一個時候回來的人,現在都帶上了幾十人的團隊,甚至其中不乏很多90後。」
  • Google,惠普總部裡到底有什麼秘密?!
    但安德森在搜索該名字是否被註冊時誤打成了"google"。中國惠普有限公司成立於1985年,是中國第一家中美合資的高科技企業。(惠普總部外貌)這裡被大家稱為"矽谷的發源地",可以說惠普在矽谷歷史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
  • 美國矽谷失業潮下的華人工程師
    從4月開始,華人工程師尹晟就惴惴不安,在疫情和裁員危機面前,他擔心自己會被矽谷的這家公司拿來「開刀」。5月5日,公司在中午12點的全體會議上宣布了正式的裁員計劃。會議結束後,尹晟一直守在電腦前,工作群裡滿屏是有關裁員的討論。如果下午五點前還沒有收到裁員通知,就意味著「安全」。
  • 身在美國矽谷的女程式設計師 淺談矽谷華人女子圖鑑
    「在男人烏託邦的科技公司裡,女人們要很努力才能不被落下。」一位在矽谷工作多年的女性程式設計師這樣對PingWest品玩說。在她看來,對於一出生就被各種中國長輩說教「女生不適合學理工科」的中國女生來說,能頂著重重壓力入行已經不易,在身邊充滿男性的大學裡撐過四年本科、兩年研究生而不轉行更是難上加難。
  • Google Trends谷歌趨勢使用教程(圖文)
    我們就可以通過通過這些搜索數據了解到我們的市場、受眾信息以及未來的營銷方向等相關信息。 谷歌趨勢怎麼用 說完了什麼是谷歌趨勢,接下來就要說說如何使用谷歌趨勢了。使用谷歌趨勢非常簡單。打開谷歌趨勢網址:https://trends.google.com
  • 疫情下在美留學生的艱難求職路:簡歷投出無音信 矽谷「碼農」求職難
    原標題:疫情下在美留學生的艱難求職路:300封簡歷投出無音信,矽谷「碼農」一職難求投出300封簡歷,一個網測機會都沒有;矽谷幾大巨頭,凍結應屆畢業生招聘;剛入職兩個月,遭遇整組被裁員,留美求職期限僅剩90天;留美工作籤證政策變化不定……2020年新冠疫情席捲美國,多行業受到嚴重影響,連最受歡迎的「碼農」—
  • 矽谷房價高,年薪三四十萬美元工程師買房也難,蘋果谷歌捐錢蓋房
    一位來自谷歌的工程師曾在YouTube上發布視頻,講解矽谷頂尖軟體工程師的收入組成,資深工程師包括17萬美元的基礎工資、20%的額外獎勵、50萬美元的股票分四年發放,這樣年均收入在30萬-40萬美元。一個工程師從走出校門開始,工作5到8年,成長為資深工程師,年收入40萬美元,但想在矽谷核心區買房也非常不容易。
  • 理性分析:在美國矽谷中國人為什麼混得不如中國人?
    等到真正到達這個科技聖地之後,才陡然驚醒,中國的科技人才千千萬,來美國矽谷發展的更是數不清,但真正紮根留下的卻很少,而同樣來自人口大國的印度人卻大多都混的風生水起。 那麼,如此多來美國矽谷的中國優秀畢業生他們都去了哪裡?是他們不再優秀泯然眾人了嗎?為什麼同是矽谷外來戶,中國畢業生卻沒有印度人過的好?
  • 當你們逃離北上廣,矽谷年輕人正在「逃離舊金山」
    與許多中國的拼搏一代喊著「逃離北上廣」一樣,越來越多的矽谷人正考慮撤離舊金山。矽谷一直是科技公司駐紮的熱門地,導致當地工程師整體薪資水平偏高,一個剛進Facebook或谷歌的工程師的年薪要價也是其他城市程式設計師的3到4倍,他們對福利要求也高,成本壓力之下,不少投資人都把眼光轉向了其他地方。
  • 什麼是矽谷的成功密碼?中國的矽谷在哪裡?所有的答案盡在「走進C16」
    ,而斯加魯菲的工程師經歷就是從矽谷開始,並且現在身為自由職業者的他,主要工作內容之一就是為矽谷的公司提供諮詢服務。作為親歷者,拉奧在書中向世人分享了他們所知道的矽谷的歷史與現實,他們希望做的,是通過這些科技事件的串聯,在呈現人類改變世界進程中的光輝道路之外,為世人梳理出一條矽谷之所以成為矽谷的邏輯脈絡。
  • 矽谷裁員潮中的華人工程師:畢業即失業,工作籤證面臨取消
    來源:潛望 作者:紀振宇 5月19日發自矽谷 「當時還覺得離自己很遙遠,沒想到這麼快就到自己頭上了。」Uber旗下共享單車業務Jump工程師Josh在接受騰訊新聞《潛望》採訪時,這樣感嘆道。 2個月前,Josh第一次在手機上刷到「美國申請失業救濟人數將突破百萬」這條新聞,當時的他按照公司居家工作的要求,已經在家辦工一周。
  • 印度人為什麼在矽谷混的比中國人好?背後原因竟是這樣
    平時大家都說印度人聰明,在矽谷和美國的那些科技企業裡面,印度工程師非常多,現在這兩位CEO的出現等於是告訴大家,印度人不僅技術做得好,而且在大公司裡面的上升通道沒有上線,相反的,在歐美的華人表現就遠沒有印度人這麼搶眼了。
  • 矽谷海外人才重新思考美國夢 中國拋出橄欖枝
    她來到美國工作,憑藉的是美國政府依據《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為加拿大人和墨西哥人籤發的特別籤證,而川普威脅要「撕毀」該協定。她說:「移居美國是我的夢想。我總是把美國視為(加拿大的)大哥,是一個充滿機會的地方,特別是在科技領域。我要回到多倫多重新開始嗎?還是留下來冒著被驅逐的風險?
  • 矽谷精英的盛筵 BitTiger開闢終身學習新市場
    我發現,這些經歷比我上學來的更有用。」  同時,他們也看到了前沿科技的不斷迭代對行業的衝擊:工程師如果只顧眼前的一畝三分地,肯定就會被淘汰。  於是,他們決定一起在矽谷創立一家高科技終身學習平臺BitTiger,目標很明確:教最實用的技能、並且終身提供。
  • 職場求職:你們找工作都用什麼APP?
    昨天在一個微信群裡,看到一個朋友問:「你們找工作都用什麼APP?」 大家的回答都比較單一,可見對於求職招聘類的平臺知道的比較少。 相信很多人在找工作時也會有這一問題,下面整理了一些求職招聘平臺,供大家找工作時參考。
  • 數萬名華人工程師離開人才聚集地矽谷,回國創業或留在美國
    眾所周知,美國的矽谷是人才的聚集地,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工作之地,能夠在矽谷工作的人在大眾眼裡就是成功人士,但是夢終究還會醒,一場疫情讓裁員潮籠罩著整個矽谷,數萬成功人士竟然也落得被掃地出門的後果,矽谷的光環,碎了。
  • 日語從零開始工程師,從百年日企跳槽法國車企:我的求職轉職心得
    但直到抵達日本講出第一句日語的那一刻,我才明白:自己在教科書上學到的日語跟實際使用,還差了十萬八千裡。其他通過海外徵才方式來到這裡的同事,不少已經擁有流利的日語,不禁讓我對未來的日本職場生活感到不安... ...
  • 為什麼矽谷大佬大部分都是印度人,華人卻越來越少?
    相反,中國人身居高位的卻很少,像唐駿、李開復、陸奇這些中國人曾經熟悉的華人高管,也都離開這些科技公司回國了。有人統計過,美國的500強企業中外籍CEO有75位,其中有10位都是印度人,印度人創建的科技公司比英國人、日本人和華人創建的總和還要多。因此不少人感嘆,矽谷的高科技公司被印度人「霸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