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仙臺,擔心受到核輻射的影響,很多當地民眾扒車撤離。
中國外交部15日晚發布通告稱,日本東北地區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核電站事故以來,外交部和中國駐日本使領館全力救助受災的中國在日公民。
當前,外交部和駐日本使館、駐新 總領館採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協助尚在災區的中國公民有序撤離。對其中選擇回國的公民,將盡全力分別送到成田機場和新 機場,協助安排航班回國。
我國公眾不必恐慌
近日,網上出現了各種關於日本核輻射的言論。針對人們產生的種種猜想和言論,記者昨天專訪了清華大學教授、核能工程問題專家賈寶山。他指出,目前來看,我國公眾完全沒必要恐慌。
日本核電站事故危險升級
專家賈寶山解釋說,之前福島核電站1號和3號機組屬於輕度爆炸,化學反應是氫和氧複合的一個過程,最終產生了水蒸氣,因此大家在電視上看到的畫面是散發的白煙,由於不是氫彈或者原子彈級別的爆炸,因而並沒有產生大量的放射性核元素,並不可怕,只是化學反應過程中夾帶了微量的放射性核元素,只存在於廠房附近,影響了非常有限的局部區域,而日本政府也採取了預防性的措施,對附近居民進行撤離。
但昨天的最新進展情況則不同,從目前透露的信息分析看,2號機組和4號機組發生的情況還是相當危險。2號機組發生的爆炸已經和此前的「氫氧化合物」不同,容器安全殼裡面的放射性元素釋放會比之前大大增加。而4號乏燃料池突然起火,按照最壞的極端情況估計,放射性核元素如果暴露在環境當中,就會造成放射性核元素的大量擴散。
離放射源半徑越遠劑量越小
據記者了解,北京離福島的距離大概是2000公裡左右,上海更遠,而吉林、遼寧等地方離事故發生地有1500公裡左右的距離。
賈寶山解釋說,從原理上看,放射性核元素是按照圓面進行擴散的,距離放射源半徑越遠的地方,劑量就越小,受到的影響就會越小。他指出,我國距離日本最近的地方也是千公裡量級,即使吹到我國,核素的量也已經很稀薄。
「此次核事故的危害和1986年發生的車諾比核電站事故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危害要小得多。」賈寶山指出,車諾比核電站事故發生時是反應堆堆芯完全暴露在環境中,造成大量放射性核素的釋放,而此次事故中,堆芯是包在壓力器當中的,目前還沒有信息說壓力器發生毀壞。
賈寶山說,目前,我國的核安全部門正在密切關注,有專業的科研人員堅守崗位,相信會準確報告我國受影響的情況。從目前通報的情況看,並沒有出現異常,數據是可信的。
水中的魚不會受汙染
在日本發生核洩漏事故後,有人在網上呼籲「讓大家少吃魚,可能會受到核汙染」。對此,賈寶山指出,福島位於日本的東南角,即使放射物汙染了海域,從洋流的方向看,也是影響到日本的東海岸,而我國的海域是位於日本的西海岸,大陸居民完全不用擔心水受到汙染。
在日回國公民不必隔離
我國駐日使館正組織在日中國公民有序撤離日本,這些回國公民是否需要接受隔離檢查?對此,賈寶山指出,媒體報導中受到隔離的居民一定是在事故附近的居民,日本政府從負責任的角度,對其進行放射性元素的檢測。而其他地區並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比如從東京撤回中國的公民,既然已經是允許自由活動的,就不會存在這樣的問題。事實上,這樣的檢測並不複雜,用儀器簡單掃描就能實現,比如鞋底粘帶了放射物質,一掃便知。
賈寶山認為,目前公眾完全沒有必要出現恐慌情緒。
晨報記者 韓娜
我從汙染區歸來
記者專訪歸國華僑張先生
叮囑
惦念親人,要求每天打電話
張先生在日本打拼了二十多年,一家三代常住日本東京附近的 玉。 玉,這個記者過去並不熟悉的地名,昨天反覆出現在媒體報導中福島第一核電站洩漏的核物質已經飄至東京,與東京都相鄰的 玉縣政府發表報告說, 玉縣的核輻射量也比平時增加了20倍。
完全出乎意料,當記者跟回京的張先生提到核洩漏問題時,他的語氣異常淡定,儘管他的女兒與小外孫女都還在 玉。「沒事兒,我今天剛跟家裡人通過電話,那裡大家心態都挺冷靜的。只要是人造出來的東西,人就有辦法整治它。但當從電視上看到,汽車、房子像紙盒子一樣被海嘯當垃圾衝來衝去,你就會覺得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是如此渺小……」電話裡傳來那股子北京人特有的樂觀健談,但隨後的談話還是顯出了他對日本態勢的關心。家人還在 玉,小小的外孫女還在 玉,「我告訴她們,必須每天早上給我打電話報平安,必須!」
講述
無路可逃,平生第一次害怕
當「害怕」兩個字從張先生口中說出,分量顯得格外沉重,怕的不是核洩,是5天前的那場地震。「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害怕,那種沒地兒躲沒地兒藏的無措!」
大地震發生時,張先生在家上網,椅子、吊燈等都開始搖擺,「還不僅僅是左右搖晃,根本就是跳著晃,人根本站不住,家裡東西噼裡啪啦往下掉。」張先生一把抱起還在酣睡中的小外孫女,光著腳就向外跑,衝出去面臨的是更可怕的恐懼。「出去就傻眼了,電線桿子劇烈晃動,隨時可能砸下來,電線譁譁作響,恨不得劈頭蓋臉向你撲過來。大地震還在持續,家裡不能回去,外面也危險,那時候,我真是害怕了,突然覺得無處可逃,無措,無助!」
還好令人惶恐的震動只持續了兩三分鐘。震感稍輕後,張先生抱著孩子回到家中,「能掉的東西全在地上,東西方向的家具離開牆壁兩尺遠,你說說這地震得有多大勁兒!」電話不通,網線還在,張先生立即上網向國內報平安,就在這短暫的時間內,6級餘震來了。那一下午,張先生就在出來又進去中度過。當晚,全家人聚在一起,合衣而睡。
等待
緊盯電視,「惶惶不可終日」
地震當晚,張先生把所有應急物品打包,手電、水、被子、食品……整理成大包,就等著廣播一響,拎包攜全家避難。回想起12日、13日兩天,他用了個詞叫:「惶惶不可終日」。
「從海嘯開始,電視臺所有娛樂節目停播,廣播、電視,所有的傳媒說的都是地震災難報導。」說到這兒,張先生告訴記者,日本災難報告還是很及時的,平日裡每有地震,第一時間電視節目下方都會打出滾動字幕。再小的社區都會有「公民館」,也就是用最堅固的方式修建的避難所,一旦需要市民離家避難,街道上的廣播就會向大家發布消息,所以那兩天,張先生一家就是在看電視、豎著耳朵聽廣播、隨時拎包避難中度過。
重災區有朋友,電話基本就是擺設了,手機簡訊還能用,但要在路上「走」四個小時,張先生向朋友發出的信息石沉大海,全無回音。等待的日子緊張,但並不慌亂。「必須承認,日本國民在大地震中表現出平靜、有序的狀態。災難發生後,救援力量短時間到位,城市裡的大商場貨架全空了,那是因為生活必需品物資全部調度給重災區,大街上的自動販賣機、公用電話一律免費使用,要知道,這些全是私營公司投資的。」
回國
巴航「前所未有」地準點兒了
早在一個月前,張先生就定了14日凌晨巴基斯坦航空公司飛北京的機票。但地震發生後,家裡人想找機票卻已無票可買。「那會兒我不想走,我要跟家裡人在一起,女兒勸我還是回來。她安慰我說大災難已經過去了。」從家裡去成田機場要四個小時,女婿開車去加油卻發現,附近所有的加油站全部停止供應。原本預想路上要大堵車,張先生特別多留出兩個小時富裕時間,沒想到坐上大巴,公路上暢通無阻,「沒汽油賣,人躲在家裡不出來,路上哪來的人。」到機場,等著他的是空蕩蕩的候機大廳,一片座位只有他們兩三個人,「我回國經常乘坐巴基斯坦航空公司航班,沒有一次準點兒起飛過,但那晚卻準時了,因為機場真沒其他飛機了。」說完,張先生和記者都笑不出來。
晨報記者 朱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