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裏海灘上,感受到「城中的海」的盛名。有「美麗金灘」之譽的「京族三島」,其特色是沙灘、樹林、鶴群。長長的海島公路上,我們見識了叢叢葳蕤的樹木,也許季節之故,翩翩飛舞的鶴群只留在想像中。
遠遠的,有海灘美景偌大的廣告和指路牌,昭示著這裡的繁華。不巧,天氣陰沉,海水略顯暗淡,然而,那塊被叫做金灘的地方,依舊有著柔軟的沙子,溫順的水波,腳下有小蟹、小螺各類小生命竄來竄去。
近處,不少顯然有所準備的女遊客,臂膀上的彩色紗巾,在遼闊的天地間飄舞。幾名女遊商來回叫賣水果,一簍細茸茸的紅毛丹和青圓的椰子,鮮紅兼綠青,在這有些昏暗的天色中,顯得尤為生動、鮮亮。而那一身民族服飾,那頂葵葉鬥笠——京族婦女出行的標配,在海灘雜色中更顯亮麗。
不無遺憾,如果天氣晴好,可遙望對面水天一色的越南海景,還可以看到京族婦女們在沙灘上敏捷地與那些小生靈們周旋。她們在潮汐時分,在這裡捉拿沙底下隱藏著的沙蟲——一種鮮美海味。
據說,當地人更鍾情一種名為風蟹、俗稱「沙馬」的小海鮮,其營養價值極高,民間有「一隻沙馬一隻雞」之說。金灘上往往可見此景,挖「沙馬」時,一些快手們敏捷地與「沙馬」鬥智鬥勇,往往從沙洞中的高低新舊發現其蹤跡,不過稍不留神,也可能被它的狡猾打敗,無功而返。
京族博物館,其實是包含了京族生態博物館與京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三館合一」,3000多平方米的場地,展示了京族的發展歷史和文化傳承。
京族的歷史源遠流長,一直生活在海邊,以漁業為生,被稱作「海洋民族」。一般認為,京族的主體源於古代百越的一支駱越,隋唐時稱為「僚」,約在明代正德年間開始,「因追逐魚群」,一部分人自原居地來到廣西東興。從住宅看,京族經歷了早期的「棚簝屋」「高腳棚屋」,到後來的「欄棚屋」「石條瓦房」,再到如今的現代化樓房。滄海桑田,換了人間。資料表明,京族人口為2萬多,是我國人口較少民族。
以漁業為生,長年飄蕩在海洋風浪中,「大海是故鄉」,京族人性情奔放、愛好歌唱。於是,京族就有了傳統節日「哈節」。
「哈」,有多義,表示動作,可釋義為唱;表示名詞,可解釋為歌。哈節演唱的,有祭祀,也慶豐收,或迎年節,再就是情歌風俗歌,活動多在特有的哈亭裡盛大開展。神話故事、先祖歷史、情愛友誼、美好願景等等,是「哈」的主要內容。
根據不同地方和不同習俗,京族哈節一般為期三天,也有進行一周的。哈節伊始,「京族三島」上的人們盛裝參與,讓這一節日成為民間藝術嘉年華。2006年,京族哈節與京族獨弦琴藝術一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遠古遺存到鮮活的現實,文化是一棵大樹,虯枝紛披,瓜瓞綿綿,恰如眼前的這株老紅豆。這裡是氵萬尾村的一個京族村落,不寬的場地,濃枝綠蔭中,一株130年樹齡的紅豆樹,如高壽長者,守望日月,守護京族兒女。紅豆是「詩國之樹」,百年老樹更像文化泰鬥,吟唱生命之歌。以此樹為軸,民居雜陳,又置有歌圩、戲臺、哈亭,顯示了海島文化村落對悠悠中華文脈的傳承。
聞聲尋看,身著京族傳統服飾的村民,在紅豆樹下開始演唱,展現的是非遺藝術。先是京族男女表演了哈歌。大鼓急促,圓鑼高亢,一位男性哈歌開場,一隊女性身著大紅繡袍伴舞,婉轉柔美,地方腔唱的內容雖不甚明了,卻可領略京族哈歌的原汁韻味。我們帶隊的白庚勝團長陶醉於音樂中,徑直在紅豆樹下席地而坐。
而高潮是傳統非遺的瑰寶之一京族獨弦琴演奏。演奏者在一個木製底座上架起琴,用特製的竹片或貝殼,彈撥琴弦,發出強弱不同的音調節奏。
獨弦琴屬彈撥弦鳴樂器,結構簡單,音調豐富。琴身多用大半個竹筒或長方形木匣製作,長約一米,一端插上一根圓木柱子與琴身垂直,另一端以把手系上一條弦線,與小圓柱子相連。獨弦琴因獨有一根弦而得名,京族民間也叫匏琴。《新唐書》中有記載:「獨弦匏琴,以斑竹為之,不加飾,刻木為虺首,張弦無軫,以弦系頂。」
這種獨弦藝術如今有了創新,材質更為多樣,以紅木、紫木代替竹子做琴身,以牛角製作搖杆,科技含量也有了提高。重要的是,有獨弦琴的專業藝人收集整理了專門樂譜。京族非遺的藝術瑰寶融入中華文明的「大合唱」之中,放出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