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看臺灣報導(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 實習生 侯曉辰 文/網絡圖) 上個月初,綠營媒體引用日媒報導稱,最新衛星照片顯示,位於甘肅的解放軍空軍「鼎新基地」模擬靶場,以1:1比例還原臺灣空軍的清泉崗基地,機場跑道設施、尺寸、構形都是清泉崗基地的「完美復刻」。報導還煞有介事地表示,「這是解放軍模擬空襲清泉崗基地,做精準打擊練習,地上更留有打擊目標的坑洞。」
清泉崗基地到底是個什麼神秘之地?若報導屬實,為何這個基地會成為解放軍模擬攻擊目標呢?
臺軍最大空軍基地
位於臺中市的清泉崗基地,始建於1936年,前身為日治時期「臺中飛行場」,周邊古稱公館,因此又稱「公館飛行場」,1950年改名為清泉崗。
其實,國民黨部隊撤退臺灣後,初期空軍並不駐守清泉崗。直到臺美「共同防禦條約」籤定,美軍決定在臺興建大型空軍基地,並相中清泉崗,才進行大規模擴建,1959年機場完工。1966年,臺當局為紀念在淮海戰役中被解放軍擊斃的陸軍二級上將邱清泉,將此基地定名為清泉崗基地。
1963年,美軍事顧問團進駐清泉崗基地,曾派駐架B-52轟炸機,F-104、F-4戰機、EA-6電戰機、HH-3直升機駐防。越戰期間,B-52轟炸機不斷從清泉崗起飛對北越進行轟炸。直到中美建交,臺美「共同防禦條約」廢除後,美軍才從臺灣撤離。
當時,清泉崗為美軍在遠東地區第一大空軍基地,後被美衝繩嘉手納空軍基地超越。
清泉崗機場,橫跨臺中沙鹿、清水、神岡、大雅等區,佔地達18.2平方公裡,是桃園國際機場的1.5倍,目前是軍、民兩用機場,為臺灣中部唯一的聯外機場。民用部分稱為臺中航空站,即臺中國際機場;軍用部分就是臺灣空軍的清泉崗基地。
清泉崗基地有正南北向的主跑道,可讓多架戰鬥機編隊同時起飛,61米的寬度,至今仍是全臺最大的空軍基地。
「經國號」戰機駐防 要求8分鐘飛抵「海峽中線」
清泉崗基地自1959年擴建完後,臺灣空軍第三聯隊從屏東調往清泉崗駐防。
1990年代以來,第三聯隊主要配備的戰機為臺灣三大主力戰機之一的自製IDF(俗稱「經國」號,用以紀念蔣經國)戰機。
資料顯示,「經國號」戰機是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協助下由臺灣漢翔公司研製,針對的解放軍當時裝備的殲-7、殲-8戰鬥機。由定名IDF(Indigenous Defence Fighter 自製防禦戰機)可知,其原定設計目標是一種近程制空戰鬥機,缺乏遠程攻擊能力的純防禦性戰鬥機。
「經國號」由A/B型升級為C/D型後,據說某些性能還超越F-16戰機,甚至一度被馬英九稱之為「小F-16」。
臺灣空軍目前還有126架「經國號」,除第三聯隊在清泉崗配備的56架外,其餘70架駐防臺南基地。
根據規劃,第三聯隊承擔的是中臺灣空防任務。臺媒報導,今年以來,解放軍戰機頻繁飛越「海峽中線」,臺軍出動戰機因應多是由清泉崗起飛的「經國號」,「要求5分鐘內起飛,8分鐘飛抵『海峽中線』警戒。」
由於新竹基地維修跑道,原本負責北臺灣空防的「幻影2000」戰機今年也多數臨時移防清泉崗基地,為期兩年。此外,臺灣陸軍航空特戰指揮部基地以及「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第二大隊基地也設在設清泉崗。
幻想攻擊福建廣東機場 新建「萬箭彈」大型彈庫
提到臺經國號」,就不得不提清泉崗基地最近新增的設施——「萬劍彈」大型彈庫。
所謂「萬箭彈」,是目前臺軍針對「經國號」戰機配掛的射程最遠的集束炸彈,據稱有巡航飛彈功能,射程在200公裡-250公裡,目標是讓臺軍戰機在「海峽中線」上空對大陸沿海尤其是福建、廣東的軍用機場及海上登陸艦艇進行攻擊。
臺軍稱, 「萬劍彈」是一種主要攻擊機場跑道的防區外武器,使用的是子母彈形式,戰鬥部內裝有多枚反跑道子彈藥或其他用途的子彈藥,可根據不同需求設定引爆方式,有的一落地就引爆,可在最短時間內破壞機場跑道;有的有時間間隔,逐次引爆,短則十秒,長則數十分鐘,讓對方人員無法在最快時間內修復跑道。
催生「萬箭彈」的「萬劍計劃」始於李登輝執政後期,2017年開始量產。
至於「萬劍彈」名字由來,是臺軍希望達到「萬劍齊發、無堅不摧」作戰效果。但專家對此質疑不斷。首先,「萬劍彈」雖借鑑美國巡航飛彈設計,但隱身功能很差,容易被發現,降低了其突防能力;其次,近年來由於幹擾GPS的技術增多,採用GPS制導的「萬劍彈」容易被幹擾,其精度大打折扣;再者,由於發動機及彈體所限,攜帶的子彈藥重量偏小,對跑道破壞也有限;最後也是最為關鍵的,是一旦臺海爆發,制空權完全被解放軍掌控,臺軍飛機根本無法從機場起飛,因此「萬劍彈」根本打不出來。
每年都模擬被解放軍攻擊 擬建36個「防炸機庫」
正因為清泉崗基地屬島內重要戰略目標之一,外媒曾報導,清泉崗基地被解放軍多軍種列入打擊目標清單,光是模仿清泉崗基地的靶場或訓練場,在大陸就有好幾個。除了臺媒最近炒作的鼎新基地設置了模擬清泉崗的炸射靶場外,據說解放軍空軍空降兵、火箭軍都建有清泉崗模擬機場跑道。
為了保護這一軍事重鎮,臺軍從2005年開始,每年「漢光演習」都會在清泉崗安排「反空降」演習,模擬基地被攻擊。2017年還模擬大陸戰機分別從北部、南部及東部方向進攻清泉崗基地,其中就包括「遼寧號」航母跑到臺灣以東海面,放飛艦載機,飛越中央山脈,轟炸清泉崗基地。由此可見臺軍的心虛以及對清泉崗基地防禦的重視。
當然,為了儘可能避免清泉崗基地的戰機在「第一擊」中被解放軍全殲,臺軍除了佳山和志航「戰機躲藏」基地外,從今年6月開始啟動空軍「建安六號」工程,斥資1.4億美元建造36個「防炸機庫」,預計2026年完工。不過,有海外輿論評論說,以如今解放軍的實力,一旦因為「臺獨」爆發臺海戰爭,臺軍這些防禦動作其實都是徒勞,難以起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