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徐悲鴻,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是他畫的馬,其次便是他與蔣碧薇、孫多慈以及廖靜文三位女士痴纏糾葛的愛情故事,對於他的人生經歷和藝術成就卻知之甚少。
徐悲鴻
這對於一位開創一代新風,奠定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基礎的藝術大師來說,顯然太過可惜。
漫漫求學路
上海,是徐悲鴻的藝術夢開始的地方。
徐悲鴻生於清光緒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七日,即公元1895年7月19日,父親徐達章是一名畫家,兼通詩文書法,以賣畫鬻字為生。
徐悲鴻出生後,身體孱弱的父親希望兒子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為他取名為徐壽康。
徐悲鴻19歲舊照
因為家境不好,徐壽康早早地就得參加農事、替人放牛,但父親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在他6歲那年,便開始教他讀書習字,後來還每天在習字之餘教他臨摹一張吳友如的畫,帶他寫生。
10歲時,徐壽康便能為人畫肖像、寫春聯,學問日進。13歲時,因宜興水災,他隨父親逃亡外鄉,靠賣書畫維持生計。
徐悲鴻自畫像
此時的徐壽康,卻不想再繼續走父親的老路。他決定去上海尋夢。
徐壽康的第一次上海之旅,只維持了幾個月,在上海身無分文、四處碰壁的他,只能回宜興縣彭城中學擔任圖畫教員。
徐悲鴻《自畫像》 紙本、炭精筆、白粉筆
33cm×25.5cm 1931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17歲那年,懷才不遇的徐壽康,正式改名為「徐悲鴻」。兩年後,父親去世,為了安葬父親,撫養弟妹,徐悲鴻同時在當地三所學校擔任圖畫教員。
因為出身寒微,也沒有上過大學,徐悲鴻受盡輕視與嘲笑,這也促成了他的後兩次上海之行。
徐悲鴻《簫聲》 布面油畫 80cm×39cm 1926 年
1915年夏末,經朋友介紹,徐悲鴻第二次來到上海,投奔上海復旦大學校長兼中華書局外文部主任李登輝,不料到上海後希望再次落空。
在朋友的幫助下,徐悲鴻又結識了商務印書館《小說月刊》的主編惲鐵樵,惲鐵樵讓他為教科書畫了幾張插圖,當作面試。畫完之後,徐悲鴻回到了宜興等消息。等他攢夠積蓄第三次來到上海,結果工作又落空了。
徐悲鴻《天女散花圖》 絹本設色
95cm×53cm 1918年 梅蘭芳紀念館藏
他在上海待了幾天,錢花光了,鋪蓋當掉了,隨身攜帶的箱子也被旅館老闆扣下充當房費,只能在旅館門前的臺階下過夜,還經常受巡捕的驅逐。
徐悲鴻找到幾次幫助他的老朋友,做了最後的告別:「我已無顏見江東父老,在上海又舉目無親,只有你一個朋友,永別了。」說完,他便跑出了門。朋友感覺不妙,忙追出去,在新關碼頭附近救回了想要尋死的徐悲鴻。
徐悲鴻《三馬圖》 紙本設色 90cm×174cm 1919 年
那可能是徐悲鴻人生中最窘迫的一段時間。他寄居在朋友的房中,兩人擠一張單人床,蓋一條薄被,吃飯都得靠朋友救濟。
後來,徐悲鴻相繼結識了大富商黃震之以及上海審美書館的高劍父、高奇峰,在他們的幫助下,徐悲鴻才得以在上海生存下去,並考入震旦大學法文系。
徐悲鴻《男人體》 紙本素描 49cm×32cm 1924 年
大學期間,在哈同花園勤工儉學的徐悲鴻,又結識了康有為,拜康有為為師。此後,徐悲鴻和夫人蔣碧薇先赴日本留學,後又在康有為、蔡元培幫助下,奔赴法國公費留學。
徐悲鴻在《悲鴻自傳》中說:「吾居法,初習畫於朱麗安畫院,繼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以弗拉孟為師。」弗拉孟是巴黎國立美術學校的校長、教授,對徐悲鴻的畫深為讚賞。
1919年徐悲鴻留學法國時舊照
從1921年夏天開始,徐悲鴻夫婦在德國柏林生活了三年。1923年春天,徐悲鴻又回到巴黎繼續學業。
當時,徐悲鴻的導師弗拉孟已去世,改由倍難爾教授徐悲鴻,徐悲鴻還在別人的介紹下,見到了巴黎著名畫家達仰,並拜達仰為師。在他們的指導下,徐悲鴻進步很快,每次繪畫競賽,總是名列前茅。
徐悲鴻《倍難爾像》 紙本、木炭
26.2cm×20.3cm 1933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不過,徐悲鴻夫婦的生活十分艱苦,常常以麵包加涼水充飢,後來徐悲鴻竟得了胃病。他往往胃越痛越要畫,畫下去就能忘記痛苦。這時,北京給留學生的官費也時常停發。為了生計,徐悲鴻還為法國書店出版的小說畫過插圖。
徐悲鴻《琴課》 布面油畫 1924年
1927年秋天,在歐洲待了8年的徐悲鴻攜夫人回國,一到國內便成為藝術界的風雲人物。
艱難改革人
徐悲鴻剛回到上海,便受田漢邀請,與其共同籌辦南國藝術學院。1928年1月,南國藝術學院籌辦就緒,徐悲鴻出任首任美術系主任。3月,徐悲鴻兼任中央大學教育學院藝術專修科教授。
1928年,徐悲鴻與田漢、歐陽予倩等人
在上海創辦南國藝術學院時的合影
1928年11月15日,徐悲鴻應北平大學校長李石曾聘請,至北平正式接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一職。也是這時,33歲的徐悲鴻與64歲的齊白石相識,並三顧茅廬邀請白石老人擔任藝術學院教授,結下了兩人長達二十幾年的忘年友誼。
徐悲鴻與齊白石
在北平大學,徐悲鴻採取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貫徹寫實主義主張,從嚴考察教員,遭到了強烈反對。
1929年1月,北平大學學生為校長人選和要求恢復北京大學原校名等事,發生學潮,加之黨務糾紛,北大混亂不堪,徐悲鴻被迫辭職,回南京擔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
徐悲鴻《田橫五百士》 布面油畫
349cm×197cm 1928-1930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在中央大學,徐悲鴻繼續反對荒誕畫風,提倡寫實畫風,並以中央大學藝術係為陣地,從事教育、創作,並向世界宣傳中國的藝術。
1930年1月1日,他創作的油畫《田橫五百士》和《徯我後》參加中央美術會繪畫展,並被評為「中國美術復興的第一聲」。
徐悲鴻《九方皋》 紙本設色
139cm×315cm 1931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徐悲鴻《徯我後》 布面油畫
230cm×318cm 1930-1933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1933年1月,徐悲鴻攜中國名家繪畫赴歐洲巡迴展出,在歐洲引發轟動。「吾此次出國舉行中國畫展,曾在法、比、意、德、蘇展出七次,成立四處中國畫展覽室於各大博物院,總計因諸展而讚揚中國文化之文章達兩萬餘份。」
20世紀30年代的徐悲鴻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央大學遷往重慶,徐悲鴻繼續在中央大學任教。
1938年到1940年,徐悲鴻攜帶自己的作品前往東南亞,先後在新加坡、吉隆坡、檳榔嶼、怡保等地舉行畫展,皆產生巨大影響。1941年,徐悲鴻由印度回國,將幾年來賣畫所得近10萬元美金全部捐出用於抗戰。
徐悲鴻《愚公移山圖》 紙本設色
143cm×424cm 1940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徐悲鴻《群馬》 紙本設色
110cm×122cm 1940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1942年10月,徐悲鴻利用中英庚子賠款在重慶磐溪籌辦中國美術學院,並出任院長。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在此前後,徐悲鴻多次為文化事業而操心,曾和郭沫若共同討論起草《文化界對時局宣言》,並在宣言上簽名。
徐悲鴻《會師東京》 紙本設色
113cm×217cm 1943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1946年8月初,徐悲鴻就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他聘請吳作人、李樺、葉淺予、馮法祀等一大批功力深、有影響力的畫家到藝校任教,同時強調寫實主義,重申素描乃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還參加了北平高等院校的師生們舉行的反飢餓、反內戰活動。
1946年,徐悲鴻(前排右四)
與齊白石(前排右三)、李可染(二排右四)等合影
1949年1月中旬,困守北平的傅作義召開學術界人士會議,徵求戰和意見,徐悲鴻在會上第一個發言:「北平是馳名中外的文化古都,這裡有許多宏偉的古代建築,如故宮、天壇、頤和園等,在世界建築藝術寶庫中也是罕見的。為了保護我國優秀的古代文化,也為了北平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我希望傅將軍顧全大局,順從民意,使北平免於炮火的摧毀,不戰才可以保存這座名城。」傅作義最終接受了徐悲鴻等人的建議。
徐悲鴻《保衛世界和平大會》 紙本設色
352cm×71cm 1949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北平和平解放後,徐悲鴻仍任北平藝專校長。1949年12月,北平藝專和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美術系合併為國立美術學院,徐悲鴻任院長兼研究部主任。1950年2月,國立美術學院改名為中央美術學院,徐悲鴻任院長。
20世紀50年代初,徐悲鴻在創作油畫《毛主席在人民心中》
長久的奔波勞累,早已使得徐悲鴻的身體每況愈下,但他仍帶病為勞動模範畫像,或下鄉體驗生活,並主持中央美院工作,堅持為學生講課。
徐悲鴻《戰鬥英雄李長林》 紙本、炭精筆、白粉筆
37.5cm×27.5cm 1950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徐悲鴻《勞動模範呂芳彬》 紙本、炭精筆
27cm×22.5cm 1951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1953年9月23日,全國第二屆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徐悲鴻任執行主席。當晚,他腦溢血突然復發,被送往醫院,終因搶救無效,於9月26日去世,享年58歲。
徐悲鴻去世後,他的遺孀廖靜文女士將徐悲鴻所作的1200餘幅作品,收藏的1000餘幅唐、宋、元、明、清和近代著名書畫等全部捐獻給國家文化部。1954年9月26日,「徐悲鴻紀念館」成立,周恩來總理親筆書寫「悲鴻故居」匾額,以紀念這位為中國新文化作出卓越貢獻的藝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