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站在深秋之隅 擺渡故園一秋之水
網在心頭的那一丘田 還躺在
普馳卡那貧脊的土地上 今夜
我想打開火期洛尼山上的那滴雨
讓故鄉凝固的炊煙居住在其間
二
時間捂住了記憶的傷口 那年
像鷹一樣的父親提前去了遠方
留下與母親一樣孤獨的我
常在夢中趟河而過的音容
至今成為我一生仰望的星空
只是追根溯源的懷念與心痛
不知何時鐫刻成祭奠你的詩篇
三
讓遠道而來的眾神向祖界指路
讓熙熙攘攘的神語向天而歌
讓密密麻麻的祭辭遊戈在瑪薇之巔
讓天地間的一切祈福駐紮在大地
讓靈魂附體的赤鹿放出如炬的目光
在眾神的守望中 你看
太陽已出在雪山頂 你看
宗族已盤踞在巖上頭
(圖/韓儀麟)
四
亞麻色的陽光 從洛尼山頂伸出來
雲彩的故鄉 花露在雲間 雲隱在花裡
順著日子的邊緣 那些經世風霜的面孔
在村落的深處守著滿坡盛開的苦蕎花
五
七月的火把自然而然 又一次划過彝家山寨
交給夜空的節日之手 把久困內心的陰霾一一擊碎
把積攢在心底的快樂一一點燃
六
一生要走的路
都在西南彝志中裝載
終日想像的起點
總是繞不過一片樹葉的搖擺
始終幻想有那麼一天
也可以像秋風 用不變的裝束
在窗前把自己的一生放平
(圖/韓儀麟)
七
等待一場紅雪再次降臨
我從遠方的時間裡抬起了頭
重新把歌謠寫在雲片之上
三場紅雪的歌詞 卻從
一滴水的遷徙中開始
八
阿而酋長已去
鳳氏煙雲已散
而易籠河 依舊鼓鼓囊囊地流
九
在普馳卡的對岸
火期洛尼山的腳下
掌鳩河兩岸的村寨
在日升月落中 依然
散落著進進又出出
十
望一彎羅婺的月
喝一口鳳家城的小鍋酒
月亮醉了 酒不醉
部落醉了 酒還醒著
(圖/韓儀麟)
十一
把身體放回原處
把歷史復歸原位
自己的淚水
總洗不清自己的傷口
十二
和金沙江一起居住 兩隻沉默的手
把家譜刻在骨頭上 把血緣寫進經書中
那群黝黑得古老的族群 像放大的太陽
開在每一座山頭 略顯孤獨的母語
背負著沉甸甸的輔音 走北闖南
十三
一朵叛逆的雪花
順著陽光山脈而下
背著天空的流雲 驅趕著
一顆來自火塘邊的淚水
在背井離鄉的北方
煮熟了馬背上的歌謠
十四
從一把泥土
找到故鄉的方向
從一聲脆弱的呼喚
聽出胸口被撕裂的聲音
十五
從一首梅葛經久的傳唱
看到祖先遷徙的步伐
從畢摩祭祀的舌尖上
見證一個用詩歌舞蹈的民族
(圖/韓儀麟)
十六
盤坐在金沙江兩岸 有無數的鷹翅結集待發
還有誰的承諾 在南高原指路向天
還有誰的歌唱 在這條金江之上
水拍雲崖 懷揣多少次的虔誠
才能讓石頭飛翔 讓部落遷徙
讓古木復甦 讓杉樹長青 讓祖靈安祥
十七
我是那匹走過時光隧道的駿馬
有關的寓言居若處子 有關羅婺的傳奇
像風中的雲朵 早騎行高遠
十八
我依然記得 父親在那個叫普施卡的村寨
把一首首刻骨的詩歌塞到我手裡 偏執的我
依然附著在您遠在天涯的骨頭之上
那怕只落半片樹葉 在九月
我依然會用淚水思念您
十九
端在夢中的酒杯 不知要敬誰
把家譜放在手上 把火焰放在經書裡
讓風把經書翻開 讓神靈把酒喝盡
二十
背過身去
掌鳩河依舊汩汩地流
在鳳家城離散的夥伴
已走到山的盡頭
像淚水一樣潮溼的山路
被頭上的雲朵劃開了一半
(圖/韓儀麟)
二十一
瓦板房的氣息
總是從羅婺大地遠遠地飄來
我們就像掌鳩河面跳動的波紋
在水下重逢 兒時光
用母語唱過的歌謠
已從岸上輕輕地走過
二十二
只是隔岸而坐 不經意的秋韻
還是撲了過來 果子結滿了黑虎山
黃昏網住了獵人谷 逐漸加厚的天幕
現出黃的原典 抖落了流水與高山
把黑色穿在身上 把自由留給雄鷹
讓紅色暖似火塘 讓駿馬越過南高原
二十三
在鋒利的刀刃之上
高過烏蒙山的雪
也化不開 在羊皮紙上舞蹈的祭詞
撕不碎 我們相守的焰火
在南高原星星點點中燎原
二十四
我要沿著祖先遷徙步伐長歌而行
手捧指路經 一行一行的文字
一個一個的地名 生命行移的羅盤
讓我一次又一次慢慢靠近天白地黑的祖界
(圖/韓儀麟)
二十五
三滴殷紅的鷹血光潤的土地
招魂的請辭 翻過一座座山頭
我的念念有詞的嘴唇只為認祖歸宗歌唱
我的含情默默的眼神只為魂之歸來動容
二十六
在孜孜濮烏在祖界 讓我們回歸吧
離天三千丈之上 距地三千尺之下
天之白地之黑始終在我們四周
天之父地之母在我們左右不棄不離
讓我們一同從一個傳說中開啟飛翔之門
讓我們一同從一首古老的歌謠中放送輪迴之靈
二十七
像一脈聖泉 我們的先祖
提著清澈的嗓音 從青藏高原的陡坡
順流而下 站在被風霜覆蓋的巨石之上
哎和哺撒下的光芒 拔亮了茶馬古道
從古至今彝人影影綽綽棲息的燈火
二十八
行移在南方絲綢之路的古道上
穿過黑夜的一片片披氈薄過霜露
青藏高原的雪峰蛻變為我們遷徙的肌理
從一道道雪線上走出來 哎和哺一路引領
祖先的遺骨早已風化成我們血液的流向
(圖/韓儀麟)
二十九
聖靈之門 總會在尼姆措畢分支的路上
半閉半開 在高過草場的山頭回望
我們遷徙的古道 從西南以西
抵達南方以南 在南來北往的側面
抬頭可以看到我們的始祖來時的蒼茫
低頭可以夢見我們的阿普篤慕歸去的王冠
三十
在祭祖的酒杯麵前 黑夜要比白天提前抵達
祭祀的手 請你點燃那盞神座前的燈
讓熙熙攘攘的祖靈靠向燃燒的火塘
祭祀的嘴 請你獻上陳年的轉轉酒
讓庇護族裔的眾神在河流中沐浴著溫暖
讓畢摩站立在人與神的界碑之前
讓舌頭在想像的邊緣 再次找回神啟的門
三十一
在黑虎山上 深居巖崖的祖靈筒
避開山外的風雨 慣俗穴居的祖靈
把納蘇的譜諜種在巖層 他們靜身而臥
火光裡歸祖的幻影 罩著生前的山和逝後的水
高懸祖界的花環 飄蕩在空空的酒壺中
唯有族人獻祭的牛羊與布匹
鋪著畢神高貴的詩篇
重新回到火焰的心裡和大黑山水的內心
三十二
在歲月之上 長風鋪展已過浪尖
你該清楚地知道 南高原土地的厚薄
一副口弦就可以訴說 金沙江流的深淺
一隻馬布就可以吐露 在雲朵之上居住的村落
一件擦爾瓦的重量就可以感知冷暖
我們先祖那搗不碎的血性 依舊可以
從一隻落滿風塵的牛角號聲中獵獵如幟地崛起
三十三
在你的身後 南高原的峰芒植在高天
深谷下的路被鎖在懸崖之下 千百年來的大風
依舊從磅礴的烏蒙山脈遠遠地吹來
握在我們手心的故鄉 再次在金沙江兩岸
如一群沉默千年的石頭 準備要飛翔
三十四
風吹過屋簷 月橫在夜空
在金沙江的右岸 即使
我隱去了翻騰在指間的波瀾
一脈曲似龍骨的江流 依舊可以穿過左岸
浪騰的身段直指長江的頭顱 虎嘯的洶湧
如高枕著南高原的胸膛 在夢中
只有金沙江的流響 才能
一次次地劃痛駐紮在我心頭的詩句
(圖/韓儀麟)
三十五
你避過大理國的風 回不去的路
刀鋒可以穿過指間的縫隙
疼痛可以回到刀身 烏撒的戰馬
水西的慕俄格 南詔的戰袍
盛滿唐王朝滿腹憂鬱的南天
哀牢舊城的煙雲 四起南風
看不透的烽火 天長過水流
三十六
面對南高原凌亂的宗山
我們只能避開朝東的坡地
大涼山的鷹 仰望高過蜀地的青銅
風吹與不吹你走與不走 疼痛過的舊事
刀劍讓給了火把 滄桑留給了記憶
而始終看不到頭的邊關 只能
一半留給烽火 另一半留在深邃的骨頭
三十七
當晨曦撕開擱在窗前的一聲嘆息
線裝的淚水已濃過一碗隔夜的清茶
當佔卜的雞頭敲開瀰瀰中的誓言
清冷的晨光已錯過被遺忘的前世
當鷹翔的手勢被低垂的河流替代
泛黃的彝文已堆積成坎坷的紙上春秋
三十八
夜風網住的南高原 進進出出間
布默戰史的雲煙在黑暗中悄然遠去
從羅婺到烏蒙 從烏撒到水西
那些忘記來路的人 該翻閱多少遍西南彝志
才能揣摩芒部的火烏蒙的山水西的城堡比紙還薄
(圖/韓儀麟)
三十九
紅燭之下 三千裡江山
藏在簫竹裡外 板底起身的烏撒
石門坎轉身的朱提 在鳳家城堡煙散的羅婺
遙遠的馬蹄 穿越歷史的迴響
總是比那過山的風還輕 過眼的雲還重
四十
在千年的火塘萬年的火光面前
阿嫚慣常的坐姿始終低低地走
從右而左的幅度高過遠山低過屋簷
手中旋轉的酒碗 在毫無修飾的母語面前
鍋莊石上塗滿的詩行已在火塘邊隱約中活顯
四十一
此去 離牽念的故土距離過遠
夜黑風高的旅途 隨流星墜下的淚水
碰不到嘴唇 卻能觸痛了腳背
田埂上的記憶 容得下天光卻容不下淚痕
撕裂的哭嫁聲聲喚娘親句句含故鄉
隱在門板後的臉 交給了他鄉卻回不到娘身
四十二
阿而酋長的一本彝文經書 坐在羅婺舊寨
在更低的高處 仰望易籠壩子更高的低處
順勢而下的水漫過千山之下的萬壑
醒著的只有易籠壩子那片沉睡的土地
以及同羅婺舊寨的遺骸和遠走他鄉的移民
(圖/韓儀麟)
四十三
記憶中 易籠壩子的稻香
都順著爺爺的影子瘋長
彝人威武的過山號如風過林嘯
時立低處萬物景遷 去時的路
是一定彎曲到洛尼山頂的 如今
來時的路已汪洋成藍藍的水
明朗朗的湖光 緊貼著羅婺寂寞的骨頭
往日狂野的掌鳩河 早已化為喘不過氣的水
四十四
如果可以 一定要讓虔誠的仰望
撥亮兒時記憶的燭光 讓回歸祖界之路
在歲月的追逐中高出塵世的念想
如果可以 一定要讓家國遼遠譜系清靜
如果可以 也一定要讓我再次呼喚遠去的故園
我要用這小小的聲音來敲醒
羅婺這片在夢中永遠不老的土地
四十五
已經久風霜 那些我停留過的地名
透明的憂傷與蕎花一起躺在坡頭
鳳氏土司的風雲像寂寥在半空的星辰
半沒在掌鳩河的岸上 嵌入彝文的鐫子巖
在半淹的石壁上站著 那張被風雨殘損的臉
就像穿過厚厚的春雨還生生枯臥的老樹
無論天黑還是地北 復甦的葉片
只待羅婺的畢神最後一次向石頭招魂
四十六
在掌鳩河畔 一座倒塌的城池握著歷史的傷口
躺在廢墟之上 胸口匍匐的狼煙像一朵飄零的花
在鳳家城燒焦的石頭之上 依舊淚水無痕地開
慘損中倒下的城牆已經毫無預謀的表情
曾經可以起伏成山脈的胸脯
早在歲月的深處斷了流 至今站在石頭上的花
手掌零亂 不知在下一個路口還會為誰開
(圖/韓儀麟)
四十七
牂牁蒼茫在南天的細雨還在遼遠的耳畔
被雨點放大的夜郎淋溼過多少入主中原的帝王
坐井觀天的半張臉 在可樂供奉的祖靈面前
南高原延綿不絕的部族譜系 像一簾幽夢
不知會有幾千重抵達過帝王自大如天的頭顱
四十八
始祖篤慕在可渡輾轉的烏撒戰馬 像過山的雲朵
騎行在去往祭祖聖地尼畢招魂通靈的河流之上
散落在馬牧河的食邑 順著望帝篤慕的手勢而放
部落傾斜的美酒在金沙江兩岸半酌半飲
遺留在馬牧河的酒壺是朱提的青銅澆鑄的
棄置在金沙河的酒樽是非洲象的牙齒精雕的
只是部落交還給文明的真相 不知在烏蒙走出了多遠
四十九
懷抱羔羊 沿著先祖遷徙之路
長歌而行 乘著先祖開疆拓土的竹筏
如大風吹散的羊群重新回歸牧場
抬頭是索瑪低頭是火塘 握住的經書
如聖潔的雪芒划過南天 彝人啊
站在你深邃的文字面前 先祖高貴的長袍
覆滿了我腳下突圍之路 在想像的邊峰
舞動雙手再次擦拭純潔的血緣 自然而然
我像那些散居的羊群 依舊可以回歸豐茂的草場
五十
有那麼一些時日 流不出血的傷口
總會躺在夢中 枯坐著戴著蒼涼的面具
被表情鎖住的深邃在無數的夜 淌成倔強的河
那些等盼穿越的密碼 羽化了路簡約了心
(圖/韓儀麟)
五十一
讓遠道而來的柴火把絕世化為塵埃
讓揮之不去的巫聲搗碎神符 你與我的始終
都得把高貴還給氏族與譜諜 翅膀覆蓋的蹤跡
成為我們的影子 最終被母語線裝成經書的邊緣
任何一次的閱讀 最後一頁都將成為難越的溝壑
五十二
越過群山 雪芒擦拭過的大地
就在你的身後 遠山的光陰
厚重炫目 塵土飛揚的旅途
浮現在歲末的正午 最硬的刀鋒橫在路上
帶霜的光芒刺穿萬重千山 坐擁歲月的盡頭
又一把被人生的光陰打磨得鋥亮的劍峰
高聳在時光來去 記憶迴響叮噹的檔口
五十三
翻轉的流雲穿過河岸 在南高原
一些隱密的詞彙開始步入山谷
落在山頂的雪花如神 漸次推開厚厚的頌辭
在風寒之夜 有些山神築雲而居
一些語言飄過來 念念有詞的祭祀
已經在指路經上鋪開 彝人遷徙的背影清晰靈顯
五十四
酒中舍曲 鷹翅如風
拍打著金沙江南岸 午夜的愁腸
站成並流的瀾滄江 蕩氣的怒江
劍刃孤獨世聲清靜 酒酣夢已沉
酒杯捏碎的時光似繽紛落英
孤影劍行的長歌如飛舟浪跡
馬背上的行囊 何日在長河騎行高遠
(圖/韓儀麟)
五十五
雲朵流浪的天外 山鷹駐足在巖頭
臨風喝下夜的黑 掌鳩河依舊汩汩地流
用歌謠滋養的家譜 以舞蹈架構的血性
南方以南 就像連接德布德施綿延不絕的基因
始終在我遙望故鄉的額頭 自然而然地飛過
五十六
細柳拂風 嫻淡只需一朵花開的時間
陽光過往 雅韻只待一盞茶香的光影
矗立在回歸祖界的路口 請允許
我亮出一路虔誠與膜拜 三場紅雪的輾轉中
被雪芒嚼白的南高原 在奔流的金沙江面前
早已淚溼忠貞霧鎖廊橋 從無聲的靜夜
我聽到了風的祝福 在無月的遷徙中
我讀懂了一個族群千年指路的祭辭
(圖/韓儀麟)
[題註:羅婺是羅婺部的簡稱。羅婺部是一個擁有千餘年歷史文化的煌煌彝族部落,是雲南武定、祿勸這方樂土古老的世居土著民族,今雲南省武定縣、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和周圍部分地區都是彝族先民羅婺部的故地。羅婺部在唐南詔、宋大理國時期三十七部中是實力最強大的一個古老部落。宋孝宗淳熙年間(公元1174—1189年),大理國王段興智舉阿而為羅婺部長,從此,武定周圍大片彝土一直為羅婺部管轄。從唐南詔羅婺部「雄冠三十七部」起,羅婺部及其後裔在雲貴高原金沙江南岸稱雄長達786年。其後代那氏土司又統治今武定萬德一帶直到全國解放。至今,武定、祿勸彝族仍保留著浩繁的彝文獻、古老的服飾、歌舞和奇特的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