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深處探洛源——
洛河簡介
洛河,又稱南洛河,古稱雒水。源出兩處,一處為陝西藍田縣東北與渭南、華縣交界的秦嶺海拔2028.4米的龍鳳山東南側箭峪嶺側木岔溝(岔溝腦),另一處為洛南縣洛源鎮的草鏈嶺。兩源在洛源鎮匯合,向東南流入洛南縣,橫穿中南部,經洛源、眉底、尖角、柏峪寺、靈口及廟灣等鄉鎮,在沙河口附近流入河南省盧氏縣境,經洛寧縣、宜陽縣、洛陽市區、偃師等縣(市),由鞏義市東北注入黃河。
河道全長447公裡,河南境內河長366公裡。洛寧長水為中下遊分界點。下遊河道平緩,流水波瀾不驚。
洛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黃河、洛河交匯處的廣大地區,被稱為河洛地區,而孕育、發展、繁榮、傳承於河洛地區的地域文化被稱為河洛文化。這一地區是「中國」名稱的來源地。
洛河的主要源頭有兩個,一為源自藍田縣木岔溝的西源,一為源自洛南縣草鏈嶺的北源。兩條河在洛源鎮交匯,這裡原來的地名就叫兩岔河。
兩岔河地處渭南、華陰、藍田、洛南四地交界處,山大溝深,險峻偏僻,戰爭年代是個屯兵遊擊的好去處。1928年,劉志丹組織西北工農革命軍參加「渭華起義」,失敗受挫後撤退到這裡,司令部就駐紮在兩岔河街的「致和昌」商號。
如今,秦嶺深處的洛源鎮——兩岔河,早已「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山青青,水清清,小鎮的街道上也一片寧靜。來自灞源鎮的西源落差大,形成一條狹長的小河谷,沿河的房屋倚河而建,有的就像南方河邊常見的吊腳樓。兩條河的交匯處,清流相激,翻起一簇簇白色的浪花,淙淙譁譁的水聲就像它們互相熱情的問候。
從洛陽到洛南縣,公路基本上都是沿著河走。不僅是這裡,山間的公路大都如此。修路要規劃線路,是河流最先畫了草圖。山不轉,水轉,路也跟著轉,河溪曲曲,山路彎彎,一直相伴左右。
遠古時代,人們還沒有工具和能力在險峻的大山深處修築道路,遷徙和流動大約只能靠河流。或沿河道跋涉,或製造水上的交通工具。《易·繫辭》中記載:先民們「刳木為舟,剡木為楫」,就是把粗大的木頭中間燒焦,再挖空成槽,以乘人載物;把樹枝削成扁平的槳,以划水航行,獨木舟就是這樣誕生的。
洛南縣地處商洛地區,商洛地區有個東龍山文化遺址,位於陝西省商洛市城東南丹江北岸階地上,屬仰韶文化及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奇特的是,這裡的陶器群與洛陽的二里頭文化極為相似,考古專家們認為,這裡應是洛陽二里頭文化分布區最西端的一處中心聚落遺址,很可能是二里頭文化在大擴張中於畿外地區營建的一處據點。
支持專家們論斷的是河流。東龍山遺址位於秦嶺山脈的東部,有包括銅礦在內的多種自然資源,並且正處在中原王朝向西南方發展的交通線上。從那裡稍微北上,就能抵達黃河水系的洛河上遊,這裡的水路可通達洛陽盆地。早期國家的擴張方式,最大的可能就是沿水路呈線狀推進。
那時候的洛河,應是水流豐澹,經常會有人奮力划著獨木舟溯流而上,其中就有來自二里頭都邑的將領或是工匠。也常會有粗大的樹幹或載著銅礦石的木筏順流而下,這些都是二里頭大邑建造宮殿和冶煉青銅器的重要材料。
那時候的洛河,就像一條汩汩流動的血管,為正在成長發育中的雛形的「中國」輸送著養料和活力;也像一條紐帶,把河頭和河尾,洛源和洛陽緊緊地溝通聯接。
河流,特別是洛河,在河洛文化圈的形成和傳播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如今在洛南縣,特別在洛源鎮一帶,經常會看到兩種標誌,一種是「河洛文化」,另一種就是「水源地保護」,或碑刻,或雕塑,或文字,或圖表,沿河而立,醒目而親切。
清澈的洛源之水,帶著親情和問候,迤邐東行,流向洛陽。(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