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深處探洛源

2020-11-04 楊開讓

秦嶺深處探洛源——

洛河簡介

洛河,又稱南洛河,古稱雒水。源出兩處,一處為陝西藍田縣東北與渭南、華縣交界的秦嶺海拔2028.4米的龍鳳山東南側箭峪嶺側木岔溝(岔溝腦),另一處為洛南縣洛源鎮的草鏈嶺。兩源在洛源鎮匯合,向東南流入洛南縣,橫穿中南部,經洛源、眉底、尖角、柏峪寺、靈口及廟灣等鄉鎮,在沙河口附近流入河南省盧氏縣境,經洛寧縣、宜陽縣、洛陽市區、偃師等縣(市),由鞏義市東北注入黃河。

河道全長447公裡,河南境內河長366公裡。洛寧長水為中下遊分界點。下遊河道平緩,流水波瀾不驚。

洛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黃河、洛河交匯處的廣大地區,被稱為河洛地區,而孕育、發展、繁榮、傳承於河洛地區的地域文化被稱為河洛文化。這一地區是「中國」名稱的來源地。

洛河的主要源頭有兩個,一為源自藍田縣木岔溝的西源,一為源自洛南縣草鏈嶺的北源。兩條河在洛源鎮交匯,這裡原來的地名就叫兩岔河。

兩岔河地處渭南、華陰、藍田、洛南四地交界處,山大溝深,險峻偏僻,戰爭年代是個屯兵遊擊的好去處。1928年,劉志丹組織西北工農革命軍參加「渭華起義」,失敗受挫後撤退到這裡,司令部就駐紮在兩岔河街的「致和昌」商號。

如今,秦嶺深處的洛源鎮——兩岔河,早已「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山青青,水清清,小鎮的街道上也一片寧靜。來自灞源鎮的西源落差大,形成一條狹長的小河谷,沿河的房屋倚河而建,有的就像南方河邊常見的吊腳樓。兩條河的交匯處,清流相激,翻起一簇簇白色的浪花,淙淙譁譁的水聲就像它們互相熱情的問候。

從洛陽到洛南縣,公路基本上都是沿著河走。不僅是這裡,山間的公路大都如此。修路要規劃線路,是河流最先畫了草圖。山不轉,水轉,路也跟著轉,河溪曲曲,山路彎彎,一直相伴左右。

遠古時代,人們還沒有工具和能力在險峻的大山深處修築道路,遷徙和流動大約只能靠河流。或沿河道跋涉,或製造水上的交通工具。《易·繫辭》中記載:先民們「刳木為舟,剡木為楫」,就是把粗大的木頭中間燒焦,再挖空成槽,以乘人載物;把樹枝削成扁平的槳,以划水航行,獨木舟就是這樣誕生的。

洛南縣地處商洛地區,商洛地區有個東龍山文化遺址,位於陝西省商洛市城東南丹江北岸階地上,屬仰韶文化及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奇特的是,這裡的陶器群與洛陽的二里頭文化極為相似,考古專家們認為,這裡應是洛陽二里頭文化分布區最西端的一處中心聚落遺址,很可能是二里頭文化在大擴張中於畿外地區營建的一處據點。

支持專家們論斷的是河流。東龍山遺址位於秦嶺山脈的東部,有包括銅礦在內的多種自然資源,並且正處在中原王朝向西南方發展的交通線上。從那裡稍微北上,就能抵達黃河水系的洛河上遊,這裡的水路可通達洛陽盆地。早期國家的擴張方式,最大的可能就是沿水路呈線狀推進。

那時候的洛河,應是水流豐澹,經常會有人奮力划著獨木舟溯流而上,其中就有來自二里頭都邑的將領或是工匠。也常會有粗大的樹幹或載著銅礦石的木筏順流而下,這些都是二里頭大邑建造宮殿和冶煉青銅器的重要材料。

那時候的洛河,就像一條汩汩流動的血管,為正在成長發育中的雛形的「中國」輸送著養料和活力;也像一條紐帶,把河頭和河尾,洛源和洛陽緊緊地溝通聯接。

河流,特別是洛河,在河洛文化圈的形成和傳播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如今在洛南縣,特別在洛源鎮一帶,經常會看到兩種標誌,一種是「河洛文化」,另一種就是「水源地保護」,或碑刻,或雕塑,或文字,或圖表,沿河而立,醒目而親切。

清澈的洛源之水,帶著親情和問候,迤邐東行,流向洛陽。(網絡)

相關焦點

  • 西安情侶洛源遊玩被大雨困在石海 民警秦嶺之巔營救20小時
    西安情侶去洛源遊玩 深夜被大雨困在石海民警秦嶺之巔營救20小時接線員迅即將指令下達到洛源派出所,出警救援受困洛源景區的兩名遊客。派出所值班民警謝文龍第一時間與求助人取得聯繫。詢問受困情況及地理位置後,民警及時將警情向所領導做了匯報。晚上8時30分,洛源派出所副所長孫軍鋒帶領民警上山展開搜救,同時與洛源鎮龍潭村幹部取得聯繫,尋找有經驗的村民擔當嚮導。晚12時,救援組與受困者還能保持聯繫,但到次日凌晨1時30分,受困遊客因手機沒電致使通訊中斷。
  • 西安情侶洛源遊玩被大雨困在石海 民警秦嶺之巔營救20小時
    西安情侶去洛源遊玩 深夜被大雨困在石海民警秦嶺之巔營救20小時華商報商洛訊(記者 程娟 通訊員 李重立)7月18日,西安市新城區的張先生邀女友趕早出發,來到秦嶺腹地的洛南縣洛源鎮,打算在風景迷人的洛河源頭度過一個快樂的周末,不料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山雨衝刷得找不著北。
  • 藏在秦嶺深處的這些度夏聖地,人少景美原生態,值得一探
    巍巍秦嶺,孕育了中華大地上獨具一格的自然景色,也催生了無數古老而神秘的村鎮,民俗和數不清的物產、美食。這些都因為其本身的魅力和少有人知的特點,而成為秦嶺之中的秘境之地,只有走進其中,才能真正領略秦嶺之美!
  • 秦嶺深處美如畫
    秦嶺,中國氣候南北分界線,具有迷人的景色和萬古流長的故事,時刻吸引著人們去擁抱、去探索。2019年6月23日,我自駕去秦嶺深處的寧陝縣和佛坪縣遊玩,收穫頗豐。從秦嶺灃峪進入,沿210國道逶迤向前,一步一景,一彎一色,令人陶醉。
  • 秦嶺深處的軍事基地,1987年秦嶺神秘事件,令人不可思議
    土生土長的保定人涼城特別稀罕去各地旅遊,擁有著十年旅遊經驗的旅行家,本期涼城原創分享是:秦嶺深處的軍事基地,1987年秦嶺神秘事件,令人不可思議。 熟悉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秦嶺這個地方從古代開始都是一個特別獨特的存在,這裡被譽為是華夏文明的龍脈地點
  • 秦嶺深處古佛緣——人跡罕至古佛塔
    偶然聽說秦嶺深處有一處古佛塔,便心有不甘,去了幾次都沒找到,上次一個人豋皇峪寺,看了那座荒山古佛陀造像,又一人要了數公裡山路到青華山頂看了那尊精美的臥佛,就忽然想到還有一尊荒山古佛塔會不會也有緣一見,這麼想著,就沒了返回的想法,一個人一個多小時在荒山密林中翻過幾個小山包,眼看時間不早心裡那個失望,準備找來時的小路返回,心裡這麼想著,怎麼會沒有緣分你?
  • 文化不苦旅—秦嶺深處藏六寶,一次讀懂三國
    一次最好的歷史學習之旅 秦嶺為中國歷史帶來了什麼? 秦嶺裡的動物們 秦嶺茂密的叢林中,給了動物們最好的生活環境,除了珍稀的秦嶺四寶,超過500種野生動物在這裡生存
  • 誤入秦嶺深處
    穿過130個隧道,終於從西安進入秦嶺又出了秦嶺,從北方來到了地理意義的南方。沿西漢高速行駛,見洋縣紅瓦白牆清水綠秧朱䴉飛舞,以為這是典型陝南風光,沒想誤入秦嶺深處。百度附近,說有華陽古鎮,距縣城75公裡。誰知從洋縣出口下高速,一路又向北,全是限速30公裡的九曲十八彎山路。路上車不多,倒是遇見了幾起事故:不是撞到了山崖,就是衝下了山溝。
  • 古道,西風,秋色——秦嶺深處的鄉村公路
    圖文/人生叄境界陝西之美,美在秦嶺。早有沿古道穿越秦嶺的打算,但由於種種事由,計劃總被擱置。直至去年的金秋十月,我才有機會穿越這一南北分水嶺—秦嶺,此行取道眉太線轉太洋線,直抵黃柏塬風景區。秦嶺之景秦嶺的秋色來得早,一夜寒露,秋風拂面,層林浸染。公路兩邊紅黃綠錯雜斑駁,色彩斑斕,秋的味道在這古道風雨中姍然而來。
  • 秦嶺無人山溝,像極了陶淵明筆下桃花源!密林深處竟藏著如此秘境
    如果沒有嚮導領路,我們怎麼也想不到,一條看似沒有路的秦嶺山溝溝,竟然在穿越一公裡的森林之後,突然豁然開朗,仿佛進入了另一重秘境。在陝南秦嶺探秘的過程中,白廟灣溝是最讓我們意外的一條秦嶺山溝。這條位於留壩縣火燒店鎮墩墩石村的秦嶺山溝,甚至沒有一個正兒八經的入口。如果沒有嚮導帶路,相信一般人很難找到這個地方。嚮導帶路,我們一路「披荊斬棘」,進入了一個松樹林。密林只有一條狹窄逼仄的砂石路,旁邊是一條小溪流。林木茂密、遮天蔽日,只覺得光線昏暗。
  • 漫川關,秦嶺深處運載千年的物流
    登高俯瞰古鎮,遠處山巒與雲煙掩映,四周青翠將小鎮鑲嵌,空氣清新舒適,天然富氧,是歷史灑落在秦嶺深處的一顆明珠。如今的漫川關鎮,緊鄰穿越秦嶺的高速公路,可直接通達,交通已十分方便。橫亙中國的秦嶺大山,是中國南北方的地理和氣候分水嶺,秦嶺讓舊時中國南北的交通成為巨大的天塹。然而,秦嶺深處的先民們,生在深山卻胸懷南北,他們靠簡陋的畜力運輸條件,和大山給予的天然水路,走出深山,開闢了中國跨越秦嶺、通達南北的經濟與文化交流。
  • 古道,西風,秋色——秦嶺深處的鄉村公路
    圖文/人生叄境界陝西之美,美在秦嶺。早有沿古道穿越秦嶺的打算,但由於種種事由,計劃總被擱置。直至去年的金秋十月,我才有機會穿越這一南北分水嶺—秦嶺,此行取道眉太線轉太洋線,直抵黃柏塬風景區。秦嶺之景秦嶺的秋色來得早,一夜寒露,秋風拂面,層林浸染。公路兩邊紅黃綠錯雜斑駁,色彩斑斕,秋的味道在這古道風雨中姍然而來。
  • 秦嶺無人山溝,像極了陶淵明筆下桃花源!密林深處竟藏著如此秘境
    走到白廟灣溝的最深處,是一處四面環山的山坳。原來,秦嶺的養蜂場是這樣的純天然啊!嚮導告訴我們,因為秦嶺棒棒蜜每年只有中秋節前後才會取蜜,所以其他時間養蜂人隔一段時間才會來看看,主要是怕秦嶺裡的野獸偷吃蜂蜜。我們問嚮導:不怕有人來偷蜂蜜嗎?問完大家便笑了,想想秦嶺山裡人家本就淳樸,且很多人家自己也養了棒棒蜜;外地人怕是也不敢輕易和蜜蜂「作對」,再加上這些幽深靜謐的秦嶺溝谷,一般人還真找不到地方。除了野獸,怕真是無人「光顧」了。
  • 秦嶺深處發現難得一見的雨蛙
    最近,秦嶺深處的佛坪縣下起連綿小雨熊貓谷景區的工作人員蒲志勇說,還有不少秦嶺雨蛙匍匐在山水間、磐石上,不停地鼓著腮幫子大聲「吆喝」著,向其他同類宣示著自己的存在。它們翠綠小巧的身姿,搭配上各種保護色,使它們完美地隱跡於自然環境中而難以被發現。據了解,秦嶺雨蛙成體長僅4釐米左右,是秦嶺地區特有的物種,對生存環境要求極高。白天,它們潛伏在樹根附近的石縫或洞穴中,夜晚才會紛紛現身,以蟻類、金龜子等為食。
  • 丈量大秦嶺|秦嶺作證
    現選取該書《秦嶺作證》一文,供大家先睹為快,也獻給長期艱苦奮鬥在一線的地質礦產工作者。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居住在聳立在陝南與關中的秦嶺山區的人們經常可以看到,一批又一批腳蹬翻毛皮鞋、身背帆布挎包、操著南腔北調口音的人時不時會出現在只有採藥人和獵人可以到達的高山深處、茫茫林海之中。
  • 時空穿越,軍工人的情懷永恆——從農家院子到《秦嶺深處》
    今天,和平鴿早已放飛多年,以話劇《秦嶺深處》主人公周大軍為代表的一批軍工人卻依然常年埋首在秦嶺深處,為了「秦嶺飛狐」研製成功的夢想。通過中國工人出版社最新推出的《秦嶺深處》話劇文字本,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和平年代軍工人這份非凡的情懷。
  • 兩岸中學生秦嶺深處與大熊貓"親密接觸"(圖)
    [核心提示]8月1日,「2011兩岸中學生自然探索夏令營」的35名營員來到位於秦嶺深處的陝西省佛坪縣,近距離與大熊貓「親密接觸」。該活動由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聯手北京自然博物館舉辦,始於2005年。  8月1日,「2011兩岸中學生自然探索夏令營」的35名營員來到位於秦嶺深處的陝西省佛坪縣,近距離與大熊貓「親密接觸」。圖為營員們參觀有記載以來世界上第一隻棕白相間的大熊貓「丹丹」的標本。
  • 綠色回歸線」裡的人們-來自秦嶺深處的最新報告
    綠色回歸線」裡的人們-來自秦嶺深處的最新報告 秦嶺深處溪水潺潺秦嶺,又被譽為中華民族的「龍脈」,以第四紀冰川遺蹟和植物聞名世界。  在今天,關注秦嶺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現代人以全新的眼光關注這片廣袤的山脈,關注人與自然的永恆主題。  4月2日起,全國30多家媒體記者兵分6路,頂風冒雨,一路艱辛,向秦嶺深處進發,整整7天體驗與大自然的真誠相逢。如今,一篇篇來自大山深處的報導,是向4月22日的「世界環境日」獻上的一份虔誠禮物。
  • 秦嶺深處,天然氧吧之中的青岔火車站
    青岔是長安區南五臺街道辦秦嶺深處的一個村子,從西安城到青岔約50多公裡,自駕也得1個多小時,乘坐公交可能更長點。按百度導航推薦路線,9點多乘坐2號地鐵到韋曲南終點站下車,然後倒乘729路公交,經過24站到太乙宮鎮西安翻譯學院,再找個汽車進山。
  • 秦嶺深處的隱世田園,藏著人們嚮往的悠閒生活,距離西安僅2小時
    在「小d的探遊世界」裡,讓我們一起足不出戶看遍世界。過慣了城市生活的你,是否嚮往悠閒的田園生活?古人的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否喚起了你的對自由的嚮往?在秦嶺深處,就藏了這麼一處隱世田園,從西安出發,開車僅需要2小時,是很多西安人周末度假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