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世界的七個大洲上,除了南極洲鮮有人煙之外,其餘六個洲都曾創造過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儘管各個文明的表現形式不一樣,但終歸是在人類進步的歷程上書寫了獨具一格的篇章。亞洲和歐洲幾乎囊括了古代世界所有的帝國爭霸史,北美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儘管生產水平和社會組織與亞歐大陸相比較為遜色,但也出現了盛極一時的阿茲特克帝國、印加帝國和毛利土著文明。然而遍觀七大洲的歷史,你會發現唯有非洲始終沒有出現過強大而統一的強勢文明,這難道是非洲黑人與生俱來的天性無法建立帝國嗎?
非洲全稱阿非利加洲,位於歐洲以南,隔地中海與歐洲大陸遙遙相望。論面積,非洲僅次於亞洲,佔地球陸地面積的五分之一;論人口,同樣在七大洲當中位居第二。如此可觀的數據指標為什麼支撐不起一個古代帝國呢?也許有些人要說了,古代的埃及人建立過強大的埃及王國,迦太基人建立的迦太基帝國曾經讓整個羅馬聞之色變,還有摩爾人、柏柏爾人以及阿拉伯人,他們在強盛之時不是跨過直布羅陀海峽侵入了庇里牛斯半島嗎?這些人難道不是非洲人嗎?但這個樣國家只是非洲一角,並沒有形成巨大的影響範圍,並沒有保持住文明影響。
按照社會進步的一般規律,一個氏族公社在生產力水平提高,物質保障多有盈餘的時候便會不自覺地出現階級分化,貴族與平民、手工業者與商人、地主與農民等等層次分明的社會分工。如果生產力進一步得到提高,就會衍生出常備軍、警察與監獄等等暴力機構,直至一個嶄新的國家橫空出世。但我們看到的結果卻是幾千年來非洲人似乎一直在過著一種採集果實、捕魚打獵的原始生活,為什麼社會前進的步伐到了非洲大陸就停止了呢?難道是自然界對非洲太苛刻了,以至於在這塊大陸上始終積累不起多餘的物質嗎?然而事實恰好相反,非洲發展不起來確實要歸咎於大自然,但卻不是因為大自然太苛刻,而是大自然對非洲太偏愛了。
從世界地圖上看,赤道橫穿非洲中部,因此從中非往南北依次寒冷起來,非洲大陸的最南端反而是整個非洲最冷的地方。這片地區以舉世聞名的撒哈拉大沙漠而著稱,但除去撒哈拉沙漠之外卻是沃野千裡的森林草原,無數的動植物在這片陸地上繁衍生息,直到今天非洲仍然以其生物的多樣性深得世界各國科學家的青睞。可想而知,在古代自然環境還沒有受到多大破壞的時候,這裡不就是土著人生存的天堂嗎?相比之下,無論亞洲還是歐洲的土地都遠沒有非洲肥沃,降水量也遠不及非洲充沛,這反而驗證了那句「沒有傘的孩子只能拼命奔跑」的話,因此我們那些生活在亞歐大陸上的先民只能不停地依靠生產和勞動來維持自己的生命需求,於是不經意間我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古代文明。
曾經有人感慨,非洲放著那麼肥沃的土地卻從來不去耕種,反而要到野外去打獵充飢。我們不能理解他們的生產方式只是因為我們不能對他們所處的環境感同身受,如果你身處一個動植物繁多,隨便設個陷阱就能填飽肚子的環境,你還會費時費力地開墾土地,撒種施肥嗎?你當然不會,於是非洲人也不會那樣做,那麼他們就只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複著古老而原始的生存之道,直到歐洲人衝進來,把他們捕捉和販賣到另一個大陸。
因為優越的自然環境使得生存的成本大大降低,這讓非洲人生活愜意的同時也造就了一大批懶漢,不思進取似乎成了這片大陸上人的共性。在亞洲、歐洲與美洲,我們的祖先早在幾千年前就馴化了馬、牛、羊、狗、雞、鴨等家畜家禽,但非洲的動物那樣繁多,卻從未見過在非洲有什麼本地動物被馴化。如果可以想像的話,犀牛、野象、鴕鳥、斑馬在過去的幾千年裡有一種得到不間斷的馴化,可能非洲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如果可能的話,騎著斑馬和鴕鳥肯定比赤腳走路要快,用犀牛和野象拉車肯定比肩扛人拉有效的多。但這些也只能想像而已,幾千年來的非洲註定形成不了具有世界意義的強國。
總結下來,非洲歷史為何沒有統一強大的帝國?原因還是自然條件優越,產生的一個「懶」字。
嚴格意義上而言:非洲目前沒有強國,但不代表非洲自古以來就沒誕生過強國——非洲歷史上古埃及王國、努比亞王國、加納帝國、馬裡帝國、桑海帝國、加涅姆帝國以及那個直到近現代還暴揍義大利的衣索比亞王國都曾是盛極一時的強大國家。那為什麼當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後為什麼這些國家無一例外走向衰敗,尤其是非洲從自然資源而言並不匱乏——這裡生產黃金和金剛鑽,早期的歐洲殖民者可是對這些東西垂涎三尺。其實非洲的落後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正是其優越的自然條件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