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水」源自博山,潤之齊魯

2020-12-12 騰訊網

 

需要博山的故事替你吆喝買賣的請點擊:

助力博山商戶、門店復工

轉自心語拉呱

博山位於魯中山區北部,屬於泰魯山脈由殘山丘陵向北部平原的過度地帶,總體地勢為南高北低,南、東、西三面中低山環繞,中間低山、丘陵、山澗、河谷排列。境內的原山是淄博市博山區、濟南市萊蕪區、章丘市三地的界山,主峰禹王山位於博山城西約十公裡路的濟南市萊蕪區茶業口鎮,海拔797.8米;魯山是山東省四大高山(泰山、魯山、蒙山、嶗山)之一,是博山區和沂源縣的界山,博山區的池上鎮是魯山的北坡,沂源縣的南魯山鎮是南坡。主峰在博山區池上鎮小峰村南十餘裡處,海拔1108米。

俗話說:「山有多高,水有多長」,水總是伴隨著山。博山地區屬於喀斯特地貌,既有崛起的高峰,也有塌陷的谷地和神奇的地下溶洞,

納泰山餘脈和魯山山麓諸多水流匯聚起來,自然成為泰魯沂山地分水嶺中樞,為省內水系輻散的中心。省內較大的河流淄河、大汶河、沂河、孝婦河的正源均在這裡。彌河的正源在魯山東麓的臨朐縣九山鎮抬頭村域。

一、淄河在博山境內有四大支流

淄河是淄博境內最大的河流。發源於博山,向北流經博山、淄川、臨淄、青州(界河)、廣饒匯入小清河,河長155.1公裡,博山區內流域面積385.8平方公裡。

淄河因所處的魯山山系和原山山系較大,造成的支流較多,因而源頭眾多。在博山區域內較大的支流有四條:一是源於花林的池上支流,二是源於結老峪的下莊支流,三是源於三府山的瓦泉支流,四是源於萊蕪和莊的石馬支流。

淄河最上端河源是發源於魯山東麓池上鎮東南的花峪河。在花林村東的東道溝、西道溝、大花林三條主要山谷中流出山泉、溪流匯成花峪河,河流環繞花林村西面由南向北流去,在池上與平安峪分支流、郝峪溝分支流匯合,至小峰口又接受由南而北的小峰分支流轉九十度彎北流,過麻莊在泉河頭東北四百米處與西淄河匯合,然後流向東北。

二、沂河的北源頭在三府山脈

博山、萊蕪、沂源三區縣交界處的三府山,歷史上三區縣曾分別居於青州府、泰安府、沂洲府,故名三府山。三府山為魯山山脈,山頂有峰三座,形如鼎足之勢。主峰海拔690.8米。山脈分西、東北、南向三支。東北向是三府山支脈,距主峰兩公裡許有花石頂。自花石頂向北一公裡餘是五老峪頂,山頂的望魯臺孕育出了三水源。山脈轉向西北,依次出現瓦泉寨、馬地峪頂、松子崖、福山頂等。分支脈水流匯集向西北為大汶河,結老峪北向為淄河的下莊支流。

沂河發源於沂源縣,有南、北兩源。南源為大張莊河,為沂河主源,發源於沂源縣西南縣界田莊水庫上源東支牛角山北麓;北源的螳螂河就是源於三府山東北麓的南向支脈,其山脊為萊蕪、沂源分界線,是大汶河與沂河的分水嶺。

沂河的南、北兩源匯集後經沂源縣城折向南,幹流經沂水、沂南、臨沂市區、蘭陵、郯城,至江蘇省邳州吳樓村入新沂河,抵燕尾港入黃海。全長574公裡,流域面積17325平方公裡。

三府山分西、東北、南向三支脈,呈「丫」字形,西支脈為其主脈,綿延四公裡左右後轉而向北,山脊為博山、萊蕪分界線,也是淄河與大汶河的分水嶺。淄河的瓦泉支流發源於山下的上瓦泉、高塘、常莊一帶。上瓦泉分支流最長,流向東南至西北,從下瓦泉村流入萊蕪境域,向周家莊又折回正東,至北邢再入博山境內,換西南至東北向流至王家莊與南來的下莊支流匯合流向謝家店。

三、石馬支流是淄河的正源

按「源遠流長」的概念來界定,石馬支流被公認為是淄河的正源。石馬支流上源在萊蕪常莊的碌碡頂山東麓、鳳凰山北麓、望魯山南麓範圍內的大英章、小英章、北黃灣等小支流。其中以大英章一條為最長,源於631無名高地。

石馬支流自西而東,至謝家店鐵路大橋與瓦泉支流、下莊支流會合。從萊蕪和莊至謝家店一段為季節性河流;從謝家店至邀兔崖一段一般有長年基流,但到邀兔崖東又潛入河床以下,至泉河頭復出。在此與東淄河匯合後向東北流去,經源泉村東過鄭家莊出博山境。

此支流從發源地至博山出界口全長43.3公裡, 流經博山31公裡;

四、淄河初源於禹王山脈

所謂河源,是指河流幹流(或其支流)距離河口處流程最遠的且常年有地表流水的地方。根據水往低處流的特點,河源一般分布於山脈中。也就是說河流的源頭從長度上看,「河源唯遠」;從流量上看,用「流量唯大」;從方向上看,「與主流方向一致」。但同時滿足三個條件是不可能的,在科考領域,世界各國都認同中國「河源唯遠」的觀點。因此,河流長度、走向、流量、流域面積和河勢是確定河源的自然因素。河流長度和走向為河源的主要因素,流量和河勢作為次一級因素,而約定俗成等文化因素對於江河源頭確定也有重要影響。

石馬支流上遊處於原山山脈,主峰禹王山海拔最高,周邊層巒迭起、谷峪眾多,谷溝只有在雨季才形成小溪,萬千溪水匯集起來,下流入河,平時難以分辨哪條溪流源程最長、流量最大。

實地勘查,沿大英章、小英章的谷峪繼續前行就到了禹王山主峰下。峰頂東側是禹王山大斷層,樵嶺前至桃園一線的西部地形相對高差五百多米,溝谷幽深,山勢崢嶸,隨處可見。淄河、大汶河、孝婦河初源均在這裡。只不過受季節的影響,小溪不是長流水。

五、齊魯大地唯一的倒流河源自禹王山脈

大汶河,古稱汶水。發源泰萊山區,匯泰山山脈、蒙山支脈的牟汶河、嬴汶河等支流,出萊蕪後在泰安東部匯形成大汶河主河道。受地形影響,萊蕪地勢東高西低畚箕形狀,東有沂蒙山餘脈迤邐百餘裡,西有泰萊大平原,所以汶河東起西去,從地理西高東低正好相反,故大汶河有「倒流」之說。汶河經泰安大汶口與新泰柴汶河匯流入東平湖溢出到黃河,是黃河入海前接納的最後一條較大支流。全長208公裡,流域面積8536平方公裡。

大汶河有南北兩源。嬴汶河稱之為北汶水,牟汶河稱之為南汶水。《水經注》記載「北汶水出萊蕪縣原山之陽,西南經嬴縣,又西南過奉高,又西南過博城,謂之嬴汶。南汶水出沂源縣西南松崮山,經牟縣城西南,西流至泰安境,在大汶口與嬴汶相匯」。

北源的嬴汶河,又名匯河。最長的支流發源於章丘市南部山區的池涼泉,沿峽谷蜿蜒南流,穿長城嶺進入萊蕪北境,經茶業口鎮曲折南流,納嵬石河,又西流注入雪野湖,並與西來的通天河匯合,由雪野湖又南流五公裡至山口村,由山區流入泰萊平原。

牟汶河的北源是發源於三府山西麓的砟峪、裴家莊(又名汶源莊)一帶的辛莊河,河道在群山中曲折西流,經鐵車村,穿喬店水庫,因流經辛莊而得名,至百嘴紅村與北來的盤龍河匯流,下遊又經趙家泉村(古牟城)與發源於沂源縣沙崖子村的牟汶河南源合流為牟汶河。

辛莊河上源是禹王山大斷層,谷溪沿至禹王山主峰下,逢雨季溪流流入辛莊河。

這裡應該是大汶河的正源。

六、禹王山脈蘊藏著孝婦河源

孝婦河是淄博的第二條大河。該河全長117公裡。

孝婦河幹流始於博山區神頭群泉。其上有嶽陽河、白楊河兩支流。嶽陽河發源於博山區嶽莊東大崖頂西麓,東西流向,至神頭。白楊河發源於博山區城西南禹王山北麓,至神頭與嶽陽河共同匯入孝婦河幹流。

幹流流經永濟橋受支離、柳林兩泉水北流,東合範河再北匯沙溝河、倒流河、石臼河等支流,入淄川境域,合般陽河經長山、鄒平、桓臺,入小清河合流東北入海。

範陽河系孝婦河最大支流。它有兩條分支流,其西支為大,稱白尼河,發源於鄒平縣白雲山跑馬嶺南麓,在周村區王村北進入淄博市,於淄川區前太村東匯入文昌湖;南支名汩陽河,源於博山區蕉莊鎮刁虎峪西南一帶,向北流至文昌湖區的館裡村東入文昌湖。兩支匯流穿過文昌湖流向東北,至張店區膠濟線馬尚鐵橋南匯入孝婦河。

七、大博山有兩處「三水源」

博山,顧名思義就是多山。博山南接沂蒙,西連岱嶽,全境盡山,境內有魯山、原山、嶽陽山、鹿角山四個山脈,大小山頭有1300多個,北面為丘陵河谷地帶。

淄河、孝婦河流域南部地勢高起,相對高差五百到七百米,溝壑縱橫;東部地勢高峻挺拔,是典型的石灰巖丘陵地貌。有山就有溝峪,有溝峪就有溪流。眾溪流匯在一起就成河流。

博山的山多處為行政區域界山,有三府山、三界山、三界嶺、三界頂等等。同樣,水源、河流也臨界,例如「三水源」就臨沂源、萊蕪之界。

魯山西麓馬地峪頂,這裡三面砂石山聳峙包圍,地表水滲透於不太深的震旦紀地層裡的片麻巖中,再從裂隙中溢出地面,造就了無數的山泉。雨季這裡的溝溝壑壑處處是水,旱季裡溝邊挖坑不到一米就能見水,即使大旱年間也有十幾處處長流水的山泉,怪子峪泉、娘娘窪泉是五老峪村裡人的常用水源。

大量的山泉水從附近三十多條山嶺流出,在五老峪村北匯合成五仙湖,這裡就是淄水、沂水、汶水三水之源。

三水代表著山東三大文化母體:齊文化、魯文化和莒文化。

北魏水酈道元在《水經注》卷二十六《淄水》中開篇說: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淄水出縣西南山下,世謂之原泉。《地理志》曰:原山,淄水所出。《博山縣誌》記載,「汶水西注,淄水東流,皆原於此」。

原山位於博山區西部,整個山脈呈西南—東北走向,起伏於萊蕪、淄博和章丘境域,長達百公裡,面積一百五十平方公裡。主峰禹王山海拔797.8米,相對高度550米左右。

原山的西南部地層多古生帶變質巖,東北部為寒武系石灰巖和頁巖,地層切割強烈,溝谷幽深。主峰東側是禹王山大斷層,陷落而成懸崖峭壁,山勢奇偉,溝谷幽深。樵嶺前至桃園一線的西部地形相對高差五百多米。

禹王山主峰下的山谷之泉水、雨水、地表水聚集,形成淄水、汶水、孝水之源。但因淄水、汶水屬於季節性河流,很難辨認其溪源、流程,加上數千百年的地質變化和人們認知更替。所以,對三水源的確認異議不小。

但從地理、地勢、結構、走向來分析,以及古志的記載,這裡也應該是三水之源。

淄水、孝水、汶水、沂水發源於博山,滋潤了齊魯大地,養育著沿河的父老鄉親,不愧為是齊魯大地的「水系輻散的中心」。

相關焦點

  • 【顏山孝水】博山「雞油黃」
    在此,《顏山孝水》特開闢「博山非遺」子欄目,系統介紹博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饗讀者。 博山「雞油黃」,色呈正黃色,光澤晶瑩,溫潤凝重,拋光後,似被酥油浸透,灩灩欲滴。清代宮廷造辦處玻璃廠在乾隆以後,生產過這種琉璃色料,為宮廷專用貢品,稱為「御黃」,又稱「黃玉」。又因其色澤、油潤度酷似母雞腹中雞油,博山人則給它取了一個更為形象的名字,叫「雞油黃」。
  • 《行攝中國·博山記憶》系列報導之四--鐵路今昔(高清組圖)
    鐵路今昔原標題:《博山記憶》系列報導之四--鐵路今昔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王智、郭平、王曉天):1861年,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帶著在中國選取海軍錨地和商港的秘密任務第一次踏上中國的領土,雖然那一次對於中國臺灣的勘測結果並不令當權者滿意,但他卻從此對這個神秘的東方國度產生了興趣。
  • 博山風景委副主任夏豔華:打造博山八大文旅IP
    博山的文明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作為歷史上齊魯兩國的分界線,世界文化遺產齊長城在博山境內長達78公裡,是保存最完整、穿境最長的一段。可以說,博山的發展史就是齊魯文化的交融史,形成了濃厚的「尊商、重義」的文化血脈。博山地處山東地理最中心,與泉城濟南,山水相連,唇齒相依。
  • 淄博市博山區委書記劉忠遠:歡迎成為博山發展合伙人!
    劉忠遠在推介中說,博山區是「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的故鄉,是陶瓷琉璃之鄉、美食美器之都、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博山的文明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作為歷史上齊魯兩國的分界線,世界文化遺產齊長城在博山境內長達78公裡,是保存最完整、穿境最長的一段。博山的發展史就是齊魯文化的交融史,悠久的文化碰撞交融,使博山形成了濃厚的「尊商、重義」的文化基因。
  • 博山菜的飲食文化特點——以博山四四席為例
    博山菜就是我國齊魯飲食文化中經典之一。一、博山菜的起源和特點趙榮光教授在其著作《中國飲食文化史》中明確指出,淄博博山是魯菜的發源地,被稱為魯中派系,其歷史發端於西周齊國之時。博山菜作為淄博菜的代表,既有一般魯菜鹹鮮脆嫩的特點,又獨具特色,自成一格。
  • 盤點博山燒餅、火燒在張店的
    火燒的穄子加餡,用手拍成餅型,軟軟的火燒用手託著放到塗著一層薄油的平面鏊子上,雙面煎至起硬皮,再放到下層用炭烘烤,不時的翻看火燒的成色,隨著一次又一次的翻烤,豬肉裡的肥油滋潤到了蔥花裡,香味就在空氣中彌散開來,火燒剛出爐呈碗口大小,因熱氣和肉餡的充實而飽滿,圓滾滾的呈金黃色,咬一口滿口胡椒的微麻味,香氣四溢。
  • 博山石門景區
    視頻詳情請點擊右下角看全屏石門風景區位於博山區的西北部,距博山城區大約9公裡。處於博山、章丘、萊蕪、淄川等地的交界處。石門景區是博山國家點風景名勝區的要組成部分,景區道路縱橫,四通八達,兩條主幹道嶺博路、石蝴路寬闊綿長,與每條進村道路連接成網,沿兩條大道將景區村莊自然分為上下兩片,即北峪、石門、天門峪、黃石塢、龍堂、石匣、西流泉、東流泉、上惡、蝴蝶峪位於下片,十八盤以上為鎮門峪、峪口、黃連峪、嶽峪、山王莊、西廂、東廂、青龍灣、夾山、澤蒜峪。
  • 博山名饌之十二: 博山烤肉
    小編微信:msboshan投搞:msboshan@163.com 商業合作:13365330683       博山人創造了「四四席」這一宴席規制,博山人又特別喜歡「四紅四喜」的彩頭。「四喜」眾所周知;「四紅」是滿漢全席格式之一。
  • 【顏山孝水】地域文化與博山飲食
    而博山城區內外則不然,業爐業陶採炭辦窯,許多居民日有進資,月有盈款,若干家庭並不儲隔夜之糧,日出夕歸均以現錢購買餐食,從而首先刺激了城鎮小吃的興盛,博山人所謂的「水食買賣"店棚,街巷河灘隨處可見。另外,博山盛產煤炭,燃料豐富,幾乎家家煤爐日夜不熄,小炒小烹唾手可辦。世傳因襲,愛吃愛做之風大熾,從而又進一步刺激了地方風味小吃的研發與推廣。
  • 博山文旅新名片:絕妙勝景「三水源」
    水因山而活,山因水而秀。大暑時節,來到三水源,這片安靜的山林給人帶來的清爽純淨沁入心脾,靜下心來,聆聽鳥鳴,風舞葉梢,時不時還有小蟲來打擾,雨後的朦朧遠山,籠罩著層層輕紗,在縹緲的雲煙中若隱約現,帶你遠離三千塵囂,棲息時光深處,此景此境美哉美哉。
  • 32個博山之最!
    淄河,又名淄水,發源於原山(又名飴山,俗稱禹王山)北麓。初,入萊蕪縣境至石馬人民公社小田莊複流入我區,經北博山人民公社、源泉人民公社入淄川區,又逾淄川,跨益都,從廣饒注入清水泊,再入小清河。全長一百四十餘公裡,流域面積一千五百多平方公裡,是博山區最長的河流。
  • 風景名勝看博山——石門景區
    石門風景區位於博山區的西北部,距博山城區大約9公裡。處於博山、章丘、萊蕪、淄川等地的交界處。
  • 博山菜的命名與特點淺談
    博山菜的形成,前提是當地豐富的資源條件和齊魯傳統文化影響,基礎是博山城鎮經濟的興盛及市場流通的氛圍,再是幾代業廚人兼容並蓄、廣泛吸納各流派宮廷、官府、民間等飲食文化精華,不斷探索實踐的結果,並在先人講究美食、美器渾然天成的習俗理念中不斷完善發展,使食客逐漸進入別有風味或回味無窮的詩情意景。
  • 旅遊和美食地圖攻略出爐,玩轉博山
    小編費盡洪荒之力貼心為大家整理了博山旅遊和美食全景地圖國慶中秋長假一起來博山遊美景品美食吧~三水源生態旅遊度假區打造以「一谷二湖二溪四橋七泉」為代表的熱點旅遊線路和兒童水上樂園、星空部落、心蔓廣場等集休閒、研學、養生、體驗多功能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 淄博市博山旅遊和美食地圖攻略出爐
    三水源生態旅遊度假區打造以「一谷二湖二溪四橋七泉」為代表的熱點旅遊線路和兒童水上樂園、星空部落、心蔓廣場等集休閒、研學、養生、體驗多功能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臨北國石海,登齊國長城,遙想齊魯古戰場烽火的遼遠,原山國家森林公園是首批全國AAAA級景區,以豐富的植被,古老、奇異、名貴的樹種,秀麗的山光水色和悠遠美麗的歷史傳說吸引著無數前來旅遊觀光的中外遊客。
  • 博山名吃——豆腐箱(鹿奉俊美文欣賞)
    博山卻有一道地方名菜,叫「豆腐箱」。據說此菜由北京傳來,曾上過「御宴」。傳說清乾隆帝南巡時,「臨幸」博山,瞻仰過相國文定公孫廷之故居,當相府招待用膳時,就有豆腐箱這道菜,乾隆食之,讚不絕口。從此,博山豆腐箱,名揚齊魯大地,成為魯菜中的一絕。
  • 九曲黃河 水潤齊魯丨鳥瞰泰山秋色 名山人文交相輝映
    編者按: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 【博山鎮故事】 辰巳山
    蕪湖人洪鑾在清朝乾隆四十年前後曾任博山縣知縣,著有《博山志稿》,對辰巳山的記述如下:「辰巳山,縣東南四十裡,亦名博山,下有南博山莊、北博山莊,邑得名以此。」這時博山立縣才40多年,對縣名的由來作此記載當是較為真切的,說明辰巳山在歷史上有名氣。 據當地老人所說,辰巳山與博山應是一山兩峰。博山在西,俗稱「小擂固堆」,遠望象博山爐。
  • 博山景點復工開放
    以山高、谷深、林茂、灘淺、石怪、魚肥、水美著稱。開元溶洞形成於40萬年前,因洞內有唐代開元年間的摩崖石刻而得名。洞穴全長1100餘米,被國家巖溶館譽為「山東第一洞」。、齊魯文化、體驗鑑賞融為一體,既是一個紅木家具銷售展廳,又是一座弘揚中華民族紅木文化的收藏館和品鑑館,館內小橋流水、磐石通靈,氣勢恢宏,構築了現代園林式的紅木藝術殿堂。
  • ...水潤齊魯丨44秒視頻帶你看「江北都江堰」戴村壩 黃河激流勢如...
    1 編者按:黃河之水天上來29日、30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山東衛視、閃電新聞客戶端同步直播《直播黃河·九曲黃河 水潤齊魯》。九曲黃河奔騰向前,跟隨鏡頭,來了解山東,擁抱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