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網訊(記者徐其崇)提起家常小菜———醬豆,宿遷人對它都不陌生,無論是居家過日子,還是大酒店的宴席上,往往都會出現這盤具有本地特色的傳統小菜。宿遷哪裡生產的醬豆最好吃?恐怕絕大多數人都會說,駱馬湖畔的黃墩生產出來的醬豆,應該是首屈一指。
傳統小菜 歷史悠久
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醬豆的生產時期大都在嚴冬臘月,因此醬豆也有「臘豆」的別名。而在湖濱新區黃墩鎮,有一家鎮辦企業常年都生產醬豆,年生產量超過20噸。這個名叫黃墩特色食品有限公司的生產廠家,通過南京一所高校教授的參與,研製出夏天都可以生產傳統口味的醬豆,粉碎了「天熱不能做醬豆」的傳統。
醬豆這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常小菜,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它和古老的宿遷更是密不可分。相傳,秦朝末年,戰事不斷,楚軍將士有糧無菜,日漸體弱,楚霸王項羽眉頭緊鎖,其妻虞姬愛夫惜兵,令伙頭軍研究一道菜餚,以養項軍,這就是醬豆。醬豆做好後,項軍胃口大開,體力大增,所向披靡。
另據傳說,唐代鑑真和尚東渡日本傳經,帶去了中國人生產的醬豆,自此,醬豆開始從日本寺院傳遍民間,做醬豆也成為了日本的年俗。清朝乾隆帝六下江南,五次駐足宿遷,相傳特別愛吃醬豆,相關資料至今尚存於黃墩湖畔的乾隆行宮御膳房內,餘香猶存。
駱馬湖水 孕育美食
黃墩會做醬豆的人很多,經過千百年來的經驗積累,他們用駱馬湖水做出來的醬豆,別有一番風味。醬豆,是一種大豆發酵食品,不僅具有水豆豉通常具有的功能特性,還兼具辣椒、生薑諸多功能。過去,人們將黃豆煮熟以後,放入少量的食鹽當小菜吃,後來有人發現添加一些辣椒和生薑等,這樣味道就會更加鮮美了。
醬豆為什麼又叫「臘豆」,就是人們習慣性在每年的臘月做這種食品,將大豆放在鍋煮熟以後,裝進蒲包內埋在草堆裡進行發酵。當真菌長出來到一定程度就拿出來,用水攪拌再放入辣椒、生薑、花椒、鹽等配料攪成漿糊拌勻後即可食用,這樣的做法就始於黃墩。
一位老農介紹,過去農村資源匱乏,老百姓大都用醬豆下飯。因為醬豆的生產有一個特別的過程,出了臘月,就無法做出美味可口的醬豆了。「過去大家都會在過春節前蒸饅頭,饅頭蒸好後,就把黃豆放在鍋裡煮,等黃豆煮爛了,再裝進蒲包埋在草裡焐,等到黃豆被焐出了黴味兒,再放入鹽水裡漚。如果是在天氣熱的情況下,煮出來的黃豆焐不出那種效果,可能就變質了。」這位老農說,一個家庭臘月裡加工一罈子醬豆,吃不到夏天也就結束了。如果還有剩,那樣的醬豆也就很難再食用了,畢竟時間漫長,醬豆漸漸地會發黴甚至變質。
改進做法 遠銷國外
黃墩鎮工貿主任張根江曾經是鎮裡醬醋廠負責人,他介紹說,黃墩人生產醬豆歲月漫長,但是人工生產醬豆,只能局限在寒冬臘月,如果想常年吃到醬豆,只有一年四季都能加工才可以。幾年前,他們成立了黃墩特種食品廠,生產設備與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研究所共同研製開發。現有設備集傳統配方與現代工藝於一體的科學手段研製而成,成為獨特產品銷往上海、雲南、山東、新疆、西藏、南京、杭州等省市,並漂洋過海銷往日本、以色列、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經過註冊的「駱馬湖醬豆」,由於它衛生環保、味道鮮美,被人們譽為「天天魚肉不如每天吃一頓黃墩臘豆」。
據介紹,用先進現代化的生產設備生產出來的醬豆,選用當地優質大豆,經過浸泡、高溫蒸煮、無菌化處理,既保留了傳統做法生產出來的醬豆的口味,其營養成分也大大超過往日水煮黃豆的做法。生產出來的醬豆色澤紅潤、鮮辣適口、醬香濃鬱。它既可作為一種調味料,又可作為一種開胃小菜。食之綿軟可口,鮮鹹適度,已經成為居家旅行的特色調品小菜。
醬豆不僅可以直接食用,還可以加工出其他美味佳餚,下面就介紹兩種:
醬豆拌豆腐
原料:豆腐250克,醬豆50克,生抽10克,青紅椒粒10克,油酥花生碎、香菜末、精鹽、香醋、味精、紅油、香油各適量。
製法:豆腐改刀成1釐米見方的塊,放入沸水鍋中氽透,撈出瀝水,裝入湯碗中;將醬豆、生抽、精鹽、香醋、香油、紅油、青紅椒粒、香菜末和油酥花生碎一併入碗,調勻成滋汁,最後澆在豆腐上,拌勻即成。
醬豆炒雞蛋
原料:鮮雞蛋6隻,醬豆50克薑末、蔥花、精鹽、胡椒粉、香油、色拉油各適量。
製法:雞蛋磕入碗內,加入醬豆,調入精鹽和胡椒粉攪勻;淨鍋上火,放適量色拉油燒熱,先下入薑末煸出香味,然後倒入蛋液翻炒,待成熟,淋少許香油並撒入蔥花,起鍋裝盤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