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於封建社會的女子一生命運大多都是可悲的。她們沒有出入仕途、光耀門楣的機會,也沒有與男子高談闊論天下大事的權利,也許識文斷字都是奢求,儘管李清照和武則天等人的出現已經證實她們文化和政治上的頭腦並不比男人差。在男人們馳騁沙場和政壇,建功立業時,女人們只能囿於繡樓一隅,等待父母指婚,而後三從四德、相夫教子度過一生。
即便是帝王后宮裡,風光一時的后妃們也不例外。我們常常看到電視劇裡後宮女子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以為不過是誇張的演繹。
實際上,現實往往比小說和影視更為可怕。尤其是對於大漢開國皇后呂雉而言,她要「鬥」的,不僅僅是後宮情敵,還是前朝眾臣,是夫君高祖劉邦;她要「爭」的,也更不是帝王寵愛,而是自己母子性命和大漢江山。
秦末時,本是沒什麼權勢錢財的地痞劉邦,緊緊跟隨陳勝吳廣等人揭竿而起的洪流,也率兵起義。在一番角逐,楚漢爭霸之後,開創大漢帝國,史稱漢高祖。
劉邦在爭天下的過程中,與髮妻呂雉聚少離多,在躲避項羽追殺中,也數次拋棄妻兒。呂雉甚至被項羽俘獲,做了三年的階下囚。
即便後來,項羽放呂雉歸回漢營,她也不再是劉邦最心愛的妻子。彼時,劉邦的身邊已經有了才貌雙全的戚夫人,後來還有了個兒子劉如意。呂雉和她的兒子,太子劉盈的地位岌岌可危。
對於呂雉而言,雖然她被立為大漢皇后,但皇家講究的是母憑子貴。如果劉邦廢劉盈另立劉如意為太子,那麼在劉邦死後,她和劉盈將徹底失敗,甚至性命不保。
明白這一點的呂雉徹底成長起來。她從前也是個溫和的大家閨秀,是個看到田間老農口渴而送水的善良女子。但現實讓她必須心如鐵石般冰冷強硬。於是,呂雉無師自通,學會了權術那一套。
她幫助劉邦處置韓信、彭越等開國功臣,為他分擔重任,背負罵名,成為他政權上的合伙人,真正的大漢皇后,而不是後宮裡生兒育女的工具、擺件。她讓劉邦深深忌憚的同時,卻無法捨棄。
劉邦死後,劉盈為帝,呂雉成為皇太后。她再也無所顧忌,將冰冷的目光投向那依然沉浸於劉邦之死悲痛中的美貌女子,戚夫人。這些年,戚夫人覺得自己陪漢王南徵北戰多年。
自認為配得上皇后之位,覺得自己的兒子劉如意被劉邦稱作是最像他自己的兒子,理應是太子。
可是她沒有呂雉的政治手腕,也更沒有強大的外戚。當戚夫人被貶入永巷時才明白過來,若只依靠帝王的寵愛,是不可能使自己變得強大的。
但戚夫人並沒有打消做太后的念頭,本來身處永巷,日子雖苦,但能苟且偷生已然不錯。她竟然流著眼淚唱起歌,歌詞大意為,兒子劉如意還在外面當王,但自己作為他的母親竟然在這裡為奴受苦。
這傳到呂太后耳朵裡,頓時讓其大怒。她即刻召了趙王劉如意進宮,其意圖昭然若揭。漢惠帝劉盈也許不是個好皇帝,畢竟他仁慈懦弱,且到死也是在母親的掌握之下。但他絕對是個好哥哥。
他察覺到太后意圖,馬上讓劉如意跟自己同吃同住,不給呂雉下手的機會。但可惜,在十二月的一天,劉盈早起外出狩獵,心疼弟弟讓他在寢宮裡多睡一會兒。所以,當他回來時,只看到了劉如意冰冷的屍體。
緊接著,呂雉還讓劉盈去廁中看某個東西。劉盈駭然地發現,廁所中那斷手斷腳、面目全非、不人不鬼的被稱為人彘的事物。
竟是曾經那個儀態萬千,絕代風華的戚夫人。他大病一場,不久後便死了,年僅24歲。後來呂雉又擁立了前少帝劉恭,又將他殺害,然後立後少帝劉弘為帝,垂簾聽政。
一葉史結語:
呂后專權,前殺朝臣換為呂氏親信,後又殺死了劉邦的數位兒子和寵妾。也許,讓她扭曲,害怕和憎惡的,從來不只是戚夫人和劉如意險些替代自己母子的地位。
也許,她痛恨的,是多年之前數次拋棄自己、在自己被俘受盡屈辱時沉溺於戚夫人溫柔鄉的高祖……但不得不說有因有果,最終呂雉害死了自己的兒子,她死後,呂氏一支也被陳平等人剪除。凰權之下,到底還是無邊的空虛和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