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歷史上桓齮和樊於期是同一個人嗎?真實情況究竟如何

2020-12-26 吟風社

在大秦賦的第64集劇情中,秦王政不理智的派桓齮攻趙,準備一舉滅趙,桓齮也是頗有信心,自認為大抵有七成勝算,但結果遇見了李牧,遭到慘敗,於是桓齮自刎以謝秦王。這段劇情雖然不完全符合歷史,但其實也沒有太大的槽點,但是我看網上有一種說法,那就是說桓齮沒有死於此戰,甚至出逃到了燕國,還說他跟樊於期其實是一個人,印象中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講壇也是這麼講的,那麼這種說法當真符合歷史嗎?本文就來考辯一下。

桓齮

桓齮等於樊於期的出處

首先,我們說桓齮等於樊於期的這個觀點溯源自何處,是史料記載嗎?雖然有些人信誓旦旦的稱桓齮出奔到燕國是有史料支持的,然而並非如此,桓齮出奔燕國,並改名樊於期或者樊於期就是桓齮的通假字。然而事實上,這個說法最早出自楊寬教授的《戰國史》,楊寬教授說桓齮在肥之戰被李牧擊敗後,就不見蹤影,同時史記記載李牧在肥之地"大破秦軍,走秦將桓齮",楊寬教授認為之後桓齮不見於史料,此處的走是桓齮畏罪逃走到了別國,燕國那個得罪了秦王的秦將樊於期應當就是桓齮,桓齮變為樊於期當是通假字。

樊於期

桓齮等於樊於期的可信度

楊寬教授是位學問淵博的教授,我個人對戰國歷史的了解,除了看基本史料外,很大程度上就來自於他的《戰國史》,然而關於桓齮等於樊於期這個論點,我是不支持的。首先"桓齮在肥之戰被李牧擊敗後,就不見蹤影"這個說法就是不對,我們綜合秦本紀、趙世家、李牧傳來看。

十三年,桓齮攻趙平陽,殺趙將扈輒,斬首十萬。王之河南。正月,彗星見東方。十月,桓齮攻趙。十四年,攻趙軍於平陽,取宜安,破之,殺其將軍。桓齮定平陽﹑武城。

後七年,秦破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首十萬。趙乃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齮。

三年,秦攻赤麗﹑宜安,李牧率師與戰肥下,卻之。封牧為武安君。

在秦本紀中不見桓齮戰敗的記載,這可以理解,因為紀傳體史書在傳主的本紀或傳記中往往會凸顯其功績,而隱去其敗績,這是紀傳體史書的一大習慣。而關於李牧擊敗桓齮,則見諸於趙世家、李牧傳以及其他諸多零星記載,李牧在肥下擊敗桓齮當確定無誤,秦本紀則是只寫桓齮拿下宜安,隱去了桓齮被隨後趕到的李牧在宜安擊敗。但是我們說桓齮在此戰後就悄無聲息了嗎?並非如此,首先是秦本紀中,桓齮在被李牧擊敗後並非直接全面潰逃,而是接下來還拿下了平陽、武城二地。

桓齮

同時在《戰國策·趙策四·秦使王翦攻趙》這一篇中,明確記載了桓齮參與了四年後滅趙之戰。

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李牧數破走秦軍,殺秦將桓齮。

也就是說肥之戰桓齮敗走後,或許確實沒有之前那麼受重用,滅趙時就不再讓他獨自領軍,而是跟隨王翦一同攻趙,而李牧也確實厲害,縱然是王翦領軍,仍然被李牧破走數次,桓齮在某次被李牧斬殺。可以說,桓齮的戎馬一生,從擔任將軍,再到最終戰死,是比較清晰的,不存在什麼出逃燕國,而史料中如果是將領出逃一般更習慣用「亡」字,而非「走」字,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應當是參考了《戰國策》的記載所以寫的是桓齮「奔還」。電視劇《大秦賦》中安排桓齮敗於肥下後自殺,雖然時間上有問題,但認為桓齮算是死於李牧之手是沒問題的。

李牧

桓齮戰敗後有必要出逃燕國嗎?

其實秦國對待戰敗的將軍應當是還算好的,往遠了說,秦穆公對待於殽山中晉軍伏擊而慘敗的孟明視、白乙丙、西乞術三人「素服郊迎」, 「並且把三人官復原職, 愈益厚之。往近了說孟驁被魏無忌率領五國聯軍大敗,緊閉函谷關不敢出戰,也沒因此就被殺,甚至把時間線往後來看,秦王政年輕氣盛認為王翦滅楚要用六十萬大軍是人老了害怕,讓大言不慚自稱二十萬大軍可滅楚的李信率軍伐楚,被楚國大敗,秦王政因此大怒,親自到頻陽給告老回家的王翦道歉,說「李信果辱秦軍」,這麼一個既戰敗又讓秦王政丟了面子的李信,他都沒殺,反而在後來的滅燕、齊的戰役中讓李信擔任王賁的副將。

所以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哪有戰敗一次就殺大將的,桓齮為秦將軍攻城略地,功勞不小,而在被李牧擊敗的肥下之戰前後,桓齮還攻佔了不少城池,失敗一次,但也是有功有過,怎麼就值得他不顧家族和富貴榮華跑到燕國去?因此桓齮絕非樊於期,他的結局是在王翦和李牧對峙時被李牧所殺。

相關焦點

  • 被荊軻獻頭給嬴政的樊於期,歷史上為什麼叛逃秦國、投奔太子丹?
    可知,秦王誅殺了樊於期的父母宗族,還重金懸賞樊於期的頭顱。那麼,秦將樊於期究竟犯了什麼罪?什麼仇什麼怨,讓秦王這樣痛恨他?搬出堪稱「大秦名將錄」的《史記·秦始皇本紀》,上面清楚記載了每次出戰的秦將名字,唯獨沒有「樊於期」。
  • 被荊軻獻頭給嬴政的樊於期,歷史上犯了什麼罪,要叛逃秦國、投奔...
    影視劇《大秦賦》中的秦將樊於期 秦將樊於期得罪秦王,逃到了燕國,被太子丹收留。後來,太子丹找荊軻去刺殺秦王,荊軻想用樊於期的頭當獻禮,說了這麼一番話: 「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首,金千斤、邑萬家。」 可知,秦王誅殺了樊於期的父母宗族,還重金懸賞樊於期的頭顱。那麼,秦將樊於期究竟犯了什麼罪?什麼仇什麼怨,讓秦王這樣痛恨他?
  • 《大秦賦》樊於期和秦王什麼關係?樊於期結局如何
    其實秦王嬴政和樊於期原本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但樊於期兩次兵敗讓他心生恐懼,後來選擇叛逃燕國。如此說來樊於期是怕死才選擇叛秦,那他為何又甘願將自己的首級送給荊軻呢?因為樊於期明白自己活不了,自刎助荊軻還能留下一個好名聲。
  • 歷史上的樊於期,為助荊軻刺秦王不惜自殺,他和嬴政究竟有啥仇?
    在《大秦賦》中,趙姬男寵嫪毐起兵造反,樊於期奉命留守鹹陽,他拼死守衛章臺宮,救下秦始皇嬴政的長子扶蘇。但是當嫪毐之亂平定,嬴政從雍城返回鹹陽後,樊於期卻不見了蹤影。因為他擔心嬴政會因為冬兒之死怪罪於他,所以畏罪潛逃了。
  • 荊軻奉獻「樊於頭顱」刺殺秦始皇,那你知道樊於是誰嗎?
    從太子丹與老師鞠武的對話中我們得知,他是秦國的將領,因為得罪了秦王政,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逃到了燕國;從太子丹與荊軻的對話中我們得知,秦王政懸賞黃金千斤、封邑萬戶來購買他的腦袋,還會親自接見進獻者;從荊軻與樊於期的對話中我們得知,他的父母、家族都被殺盡。那這個樊於期是誰?他和秦王政有什麼樣的恩怨?《戰國史》中認為樊於期就是桓齮(yǐ)。
  • 大秦賦:樊於期為何放走燕太子?身份敏感的他在給自己找後路
    話說回來,《大秦賦》中在五國聯軍潰敗後,樊於期是在抓到燕太子後,又放了他的,這是為何?戰場之上私放敵國太子,樊於期是不是傻了?不怕被別人告發嗎?而且對於一個一心想上戰場立軍功的他來說,把太子丹抓住帶到嬴政跟前,這個功勞不大嗎?
  • 《大秦賦》樊於期和秦王的關係怎麼樣?他叛秦的原因是什麼
    《大秦賦》最新劇情裡樊於期私自放走燕太子丹,這應該是為後面荊軻刺秦的事情做鋪墊,看過這部劇才知道原來樊於期曾是秦國大將,很想知道樊於期為什麼背叛秦國,秦王非常器重他,他沒有理由叛秦投燕,這真的令人不解。
  • 《大秦賦》:劇中樊於期到底經歷什麼,讓這位秦將投燕叛國
    那就是呂不韋的家臣,後來成為了嬴政侍衛的樊於期。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荊軻刺秦的這個故事,據說荊軻要帶給秦王見面禮物之一,就是樊於期的首級,當時據說還是秦王下發的懸賞。
  • 大秦賦燕丹和嬴政塑料兄弟情決裂,樊於期獻人頭,助荊軻刺秦王
    大秦賦中秦王政已經把秦國的大權掌握在手,為了讓天下百姓過上更安穩的生活,也為了完成歷代先王之志,秦王政集結兵力準備東出嘉峪關,一舉消滅六國。 另一邊秦國已在攻打趙國,秦將樊於期遇到了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結果秦軍打敗,樊於期因懼怕秦國的秦法,不敢回秦國,逃亡燕國去了。
  • 《大秦賦》:莫名其妙!樊於期為什麼要放了燕太子丹?
    情況還是比較危險的,連嬴政的侍衛統領樊於期都帶著3000個禁衛郎官上陣了。 嬴政還把樊於期和類似於宮廷近衛的3000郎官也派了出去。 劇中有提到樊於期多次向呂不韋申請要上戰場,而且後來戰場失利後直接逃亡了,可見樊於期是一個想建功立業並且還很惜命的人。
  • 樊於期原本為秦始王所用,為何要背叛始皇,寧願自殺也要幫荊軻?
    《大秦賦》在熱播,這部電視劇給我們重現了戰國末年跌宕起伏的歷史畫卷。劇中有些人物給人印象深刻,但是有些地方的描述過於冗長,讓人咬牙切齒。比如說嫪毐的片段過長,讓人懷疑這是不是嫪毐後宮傳。更有些人物,雖然是配角,卻很犀利,例如劇中呂不韋的護衛樊於期,此人武功高強,出場時都非常拉風。然而,歷史上的樊於期,卻是一個悲劇角色。說起樊於期,可能很多人的印象都是來源於一篇課文荊軻刺秦王中,文章中是這樣描述的,因為樊於期戰敗逃往燕國,被燕太子丹收留。
  • 呂不韋的護衛樊於期,為何甘願犧牲自己,也要幫荊軻刺秦王?
    說到樊於期這個人,相信大家都不太熟悉。通過熱播劇《大秦賦》才知道他是秦朝時期呂不韋身邊的一個護衛,也是一員猛將,不僅武功高強,而且對主人忠心耿耿。然而,歷史上的樊於期,卻是一個悲劇角色。首先,我們回到刺殺行動一開始,荊軻若想刺殺秦王,必須要有近距離和秦王接觸的機會,而為了取得秦王的信任,荊軻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用樊於期的人頭討好他。因為樊於期背叛秦國之後,秦王嬴政多次下令捉拿樊於期,巴不得有人能提著他的人頭來見自己。而樊於期正投奔於燕國太子丹門下,可以說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早晚都是死,何不以死明志呢?
  • 大秦賦要不改名成大秦「婦」吧,四十集了還在宮鬥,六國何時統一
    我認為如果要拍這段歷史(歷史正劇),我感覺吸引觀眾的點應該在嫪毐叛亂,秦王嬴政用鐵血的手段鎮壓這塊,但是實在沒想到,重點竟然是在前面,難搞啊!最重要的是,這點內容相比於秦滅六國來講真的是微乎其微,三四集就能解決的事情,非要水這麼多,大秦的歷史都是水做成的嗎?樊於期,我也沒想到,就這樣和嬴政結下梁子了。
  • 為什麼樊於期寧願自己死,也要幫助荊軻殺死秦王?
    最近《大秦賦》熱播,裡邊有一個人物叫做樊於期,學過高中語文課文的人大概都知道課本上有一節課叫做《荊軻刺秦王》,樊於期就是這篇課文中的人物,在荊軻刺秦的故事中樊於期也是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的,秦王嬴政用千金懸賞樊於期的首級,樊於期自願獻出首級,當作荊軻送給秦王的禮物之一,只為了荊軻刺秦成功
  • 《大秦賦》:倘若李牧不死,便真的能拯救趙國嗎?
    《大秦賦》播放到60餘集,滅國史詩(或字幕)即將拉開序幕,秦人有宿將桓齮王翦坐鎮,蒙恬、李信和王賁等青年才俊亦躍躍欲試,反觀東方六國則乏善可陳,廉頗出走,龐煖不知所蹤,曾經名將輩出的趙國唯有李牧碩果僅存。
  • 樊於期發起的,力推成嬌為主角的興兵反戈失敗了,但嬴政依然憤怒
    樊於期發起的,力推成嬌為主角的興兵反戈失敗了,這個消息傳到鹹陽後,嬴政雖然喜悅,但他也是非常憤怒和哀痛的。雖然他極力想保住成嬌的性命,但成嬌卻還是死了,而且,在他死前,他所懷有的仍是對自己的依戀和感謝。其實,他根本不該死,該死的是樊於期和那些慫恿他與自己作對的那些人。
  • 李斯為何偏偏調樊於期?呂不韋剷除成蛟最終是何目的?
    }在成蛟深陷諸方勢力合力設計之局,帶兵欲出徵趙國之際,明眼人都在看出真相後緘默三口,生怕因自己多言而搭上性命。那李斯為何要在這時舉薦樊於期跟隨成蛟呢?他欲意何為?且呂不韋下殺手致成蛟於死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 《大秦賦》中的樊於期對嬴政有多恨,竟為荊軻刺殺秦王獻出人頭
    樊於期是秦國的將領,在歷史上的記錄並不多,可是僅有的兩個事件就讓他為後世所稱道。公元前240年,呂不韋派蒙驁同張唐督兵五萬討伐趙國,又命令嬴政弟弟成蟜同樊於期率兵五萬作為後援。結果出師不利,蒙驁派張唐督去督取成蟜的軍隊,成蟜年幼只好找樊於期商量。
  • 歷史上真實的華陽夫人,是大秦賦中那樣的人設嗎?結果不盡然
    電視劇大秦賦在熱播,劇情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議論,當然,評論也是兩邊倒,有的人誇劇情好看,角色的共情能力強,劇情精彩。也有的評論表示劇情過於拖沓,臺詞膚淺,選角失敗等。當然,不管是好的評價還是壞的評價,都說明了這部劇的熱度所在。
  • 張魯一《大秦賦》演技封神,老樊兵馬俑附體,城池宛若九天玄剎
    張魯一《大秦賦》演技封神,直追龜丞相。張大哥的秦始皇,在剛播的時候,粉絲期望值很高,畢竟又有演技,又有龐大的製作大背景,大火似乎也是已經預定好了的。老樊兵馬俑附體,樊於期將軍一身秦國人打扮,那犀利的眼眸,還有充滿魅力的鬍子,真是好像大秦兵馬俑,坐時光機,穿越過來的,這也是引得彈幕,開啟了刷屏模式,粉絲直呼:「太像了,越看越像!」話說塗上色彩的話,那估計也是直追藝術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