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工作13小時,54歲外賣「老哥」從未停下奔忙的腳步

2020-12-13 騰訊網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鄧豔紅

一位年過5旬的外賣騎手,不停穿梭於大街小巷的背後,是對更加美好生活的嚮往。

近日,長沙晚報掌上長沙抖音號發了一段「長沙5旬老大哥送外賣」的抖音,短短兩天點讚數萬。有人說看著這位白髮蒼蒼的外賣「老哥」,就想到了自己的父親,他們像一匹永不停歇的老馬,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前行。

這位外賣「老哥」名叫周萬喜,54歲的他依然風雨兼程,奔波在大街小巷。12月10日,記者走近周萬喜的外賣生活,跟隨他體驗騎行路上的酸甜苦辣,聆聽他努力奔跑奮鬥的故事。

外賣的「王者」

「老闆早啊,我來取餐!」「老周早啊,今天的第一單?」上午,周萬喜騎著「小電驢」來到一家餐飲店取外賣,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天氣越來越冷了,不像那些年輕的外賣騎手們套上工作服就風風火火地出發,周萬喜必須穿上棉襖、戴上護膝,來抵抗這嚴寒的天氣。在冷風中,周萬喜一邊送外賣,一邊聊起了他的經歷。

今年54歲的周萬喜是湖南郴州人,出生於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他說,自己同時也是一個長沙人,在長沙打工已經有20多年。這20多年來,他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從未停下奔忙的腳步。

這20年來,周萬喜在街上賣過菜,做過早點生意,後來又跑起了摩的。2018年,隨著網約車的興起,摩的生意也越來越不好做,當年3月,周萬喜又改行成為了一名外賣騎手。「當年註冊成為外賣騎手的門檻是60歲以內都可以,現在好像超過50歲就不能註冊了。」周萬喜慶幸地說。

外賣騎手分為專送和眾包兩鍾,專送屬於外賣平臺的專職員工,由系統派單;眾包則類似於兼職,並不固定隸屬於某個外賣平臺,需要自己搶單。周萬喜是一名眾包騎手,這樣更靈活自由,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時間,而且,他可以同時在美團和餓了麼兩大外賣平臺搶單。

外賣騎手是有等級的,等級越高,就越可以優先搶單,提升等級的途徑就是靠接單。為了接更多的單,周萬喜非常努力。平臺規定一個月接650單就達標了,周萬喜基本上每個月都完成了900單左右。「平均每天30單,最多的一天我接了80單,那一天賺了500多元。」周萬喜打開手機對記者自豪地說,「你看,我現在在美團的等級是『王者』,這是最高的一級。」

周萬喜的送單範圍主要在馬王堆片區,在記者和周萬喜聊天時,他的手機不停地傳來新的訂單。下午3時許,系統顯示他當天已累計接了13單。

搶單的「老哥」

凌晨一兩時的時候,城市由熱鬧轉為安靜的時候,藍色的摩託車穿行在無人的街道……這是一條周萬喜再熟悉不過的路線。每天都有一些夜班工作者點夜宵,對這些熬夜工作的人,周萬喜就像老朋友,經常把熱飯菜送到他們手上。

「老哥」周萬喜本可以自由選擇上下班的時間,但周萬喜對自己的約束比平臺的規則還要苛刻。他給自己定的上班時間是每天上午11時到第二天凌晨2時。

「為什麼要那麼晚才下班呢?」周萬喜說:「晚上每一單可以多賺1塊錢,而且深夜外賣員少,搶單更容易。」因為年齡的緣故,周萬喜不像年輕外賣騎手那麼有體力,搶單也不像年輕外賣騎手那麼快,他只好拉長工作時間,來積累單的數量。為了多賺一塊錢,周萬喜幾乎每天都要工作13個小時,不管寒暑,每天披星戴月。「能多賺一塊是一塊嘛!」周萬喜笑著說。

對於一些比較距離比較遠的單,業內一些年輕外賣騎手出於成本考慮,不願意接,或者接了也要湊夠數單一起送,而周萬喜則是來者不拒,來一單送一單。12月10日下午,記者跟在周萬喜後面,發現他一下午接了6單左右,其中有一單從馬王堆到月湖,因為距離遠,大家不願接單,他卻毅然接了下來。 周萬喜告訴記者,即使這麼遠,這一單他也只能賺6元錢。

事實上,周萬喜每天不僅在想方設法多賺1元,他還想著法子每天儘量少花1元。做了2年多的外賣騎手,周萬喜總能及時地將一份份熱飯菜送到顧客手裡,但他自己卻經常餓著肚子。

快到晚飯的時候,本報攝影記者叫周萬喜一起去吃飯,被他婉拒了。「現在用餐高峰,我要送餐。」周萬喜說,「飯點的時候我們最忙了,沒時間回家吃飯,外面的飯又太貴,捨不得吃。」周萬喜告訴記者,他最長的時候連續8個小時沒吃一口東西。「很多時候只有在電動車沒電的時候,回家充電時才順便下一碗麵吃。」

顧客的溫暖

「啊,沒想到你年紀這麼大了啊?」當周萬喜將外賣送到顧客手中,取下頭盔了的那一刻,不少顧客都訝異給自己送外賣的竟然是一個白髮蒼蒼的快賣「老哥」。

對於外賣騎手來說,年紀大確實是一個劣勢,周萬喜介紹,有些老舊小區,沒有電梯,他爬上六七樓,常氣喘籲籲。除此之外,周萬喜的視力不好,戴上300度的近視眼鏡視力也只有1.0,戴上眼鏡可以看清楚遠處的東西,卻看不清手機中的訂單。記者留意到,他看手機的時候就取下眼鏡,送外賣時就戴上眼鏡。

由於視力不好,有時周萬喜會找錯地方,尤其是在一些沒有樓棟編號、或者編號不明顯的小區。「有顧客不理解,會對我說『找不到地方就別送了』,這會讓我感到很委屈。」周萬喜說,「找不到人」是他在送外賣時感覺最困難的地方,「很多時候其實是因為顧客填錯地址造成的。」

除了偶爾的委屈,周萬喜更多時候收穫的是暖意。

「早知道你年紀這麼大,我就在樓下等你,不讓你送上來了,謝謝你啊。」「你怎麼不打電話給我,你打電話給我我去接你啊」……很多時候,當周萬喜將外賣送到顧客手中時,顧客會很體諒。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外賣騎手一度只能在小區門口等顧客取餐,配送時間被拉長。「很多顧客打電話說,『我提前在大門口等你』,『沒關係,不要著急,注意安全』……」每每想到這些,周萬喜都感覺心頭一熱。另外,還有一些顧客再付了外賣費後還會額外地給周萬喜一點小費。

周萬喜告訴記者,他在送餐途中收到的一句提醒、一份關心,對自己來說都是最溫暖的時刻。一送一收之間,溫暖悄然流動,也讓周萬喜從這份工作中感受到了向上的力量。

家庭的責任

一頭蒼白的頭髮、稀疏發白的鬍鬚、一幅300度的近視眼鏡、穿得整潔乾淨的衣服,當周萬喜取下頭盔時,看上去更像一個慈祥的老人。

54歲了為什麼還要穿梭於大街小巷,出來做這麼累的外賣工作呢?在抖音上,很多網友留言說出了心中的疑惑。

一路跟隨,記者了解到,周萬喜風雨兼程的背後,是緣於一個男人的責任和一個家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周萬喜如今還有一位年過8旬的父親要照顧,妻子在長沙一家餐館洗碗,收入也不高,他的兒子因為學習和找工作受挫而產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礙,變得不願意和人交流,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全壓在了周萬喜的肩上。

雖然生活給了周萬喜很多磨難,但他面對飯店老闆、顧客,還是接受記者採訪時,哪怕說起那些不太愉快的經歷,臉上總是帶著微笑,樂觀而又自信。

乘坐周萬喜的摩的送了幾單,記者感覺被冷風吹得不行,但周萬喜卻笑著說,每年三伏天和三九天這一熱一冷的時候,就是外賣騎手的旺季。「聽說下周要下雪了,那時候點外賣的人肯定更多了。」周萬喜一臉憧憬,轉身融入到了夜色的車流中。

相關焦點

  • 男子畢業後失業在家,54歲父親送外賣養全家,每天工作13個小時
    長沙有一位花白頭的54歲外賣小哥,如今要靠外賣維持整個家庭生活,而且送外賣已經兩年多了。老人每天都勤懇工作13小時,自己的妻子在飯店洗碗。老人的父母都已經80多歲了,家裡只能依靠老兩口的收入支持。而自己的兒子自從職校畢業後,至今都沒有工作,讓人不甚唏噓,憑什麼要讓老人養小孩,這種行為簡直就是啃老。面對老人的現狀,有網友發聲有的網友:真的是養不教父之過,對於兒子的懶惰,父親應該承擔一部分的過失。
  • 父親54歲每天12小時送外賣,兒子24歲待業3年不出屋
    父親54歲每天12小時送外賣,兒子24歲待業3年不出屋要說現在人們生活條件都好了,人們也健康長壽了,50多歲還真不算多大多老。但是,如果50多歲還在城市送外賣,就顯得年紀大了。戴著一副近視眼鏡,白髮蒼蒼,鬍鬚也灰白,3 年來,長沙街頭一直奔波著一這位54歲的外賣騎手。
  • 外賣小哥爭分奪秒送餐 卻為了路邊一名孩童停下了腳步
    一名外賣送餐小哥路過見狀,毅然停下了送餐的腳步,騎車將小女孩送至轄區派出所,請民警幫她尋找親人,終使小女孩平安歸家。外賣小哥做好事不留名,以實際行動弘揚好心茂名精神,得到了民警和女孩家屬高度稱讚。當天傍晚6時許,茂南公安分局站前派出所走進來一位戴著黃色頭盔的男子,抱著一名大約3歲的小女孩。
  • 每天送餐10小時,今年春節這位外賣小哥打算自駕回四川
    他們每天大約工作10個小時,臨近春節就更忙了,但一說起春節回家,他們會停下匆忙的腳步,打開話匣子關也關不住……四川小夥吳洋:為了不讓顧客多等,自己從沒準點吃過飯打算坐老鄉的汽車開吳洋來自四川宜賓,今年24歲,在海寧工作有幾年了,是一名「餓了麼」平臺的專職外賣騎手。外賣騎手的工作,就是在訂單確認後,前往指定的餐廳取餐,然後送達相應的顧客手中。一輛電動車、一部智慧型手機,自從去年3月進入外賣行業以來,吳洋的足跡已經遍布整個海寧市。對於外賣騎手來說,時間就是金錢。「我工作時間是兩班倒。
  • 湖南長沙54歲外賣員,每天送餐12小時,其兒子畢業3年待業在家
    剩下的時間裡他每天都在街上送外賣,為了能讓家人生活的很好,他最長的時間是工作了12個小時,每天工作的時間都很長,有時候會工作到凌晨。很多外賣的商家都已經認識他了,也會經常跟他說說話,讓他多注意身體,下樓的時候不要著急,看他年齡這麼大了,本該是在家裡養老享福的時候,卻出來送外賣,肯定是家裡遇到了什麼困難,大家都不敢問。
  • 長沙54歲外賣員每天送餐12個小時,他很無奈,兒子畢業3年待業
    長沙一名54歲外賣員每天送餐12個小時,他很無奈兒子畢業3年待業在家。三年以來,外賣員一直奔波,但是他已經白髮蒼蒼,他休息的時間非常少,除非自己的老父親生病或者說是過年,為了生活,他要掙夠足夠的錢。在我們眼裡很多外賣員都是年輕的小夥,他們精力旺盛,體力充沛,不是,即使是年輕人,他們也是每天急急忙忙送外賣,非常辛苦,但是這位外賣員已經54歲,他經常能夠聽到顧客給他搭話,喊他老人家慢點走,很多顧客出於關心都會給他聊兩句,其實他也很無奈,自己的妻子沒有穩定的工作,然而兒子一直未找到合適的工作,他只想著找一個專業對口的工作。
  • 54歲外賣員每天送餐12個小時,父親80歲,兒子畢業3年待業在家
    三年來,長沙的街頭一直有一位白髮蒼蒼的外賣騎手在不停的奔波,只有在過年或是父親生病才會回家休息。為了可以賺更多的錢,他經常一天跑12小時,有時候到凌晨三四點甚至是天亮。而他之所以這樣努力的工作,也有自己的無奈。
  • 外賣小哥每天工作13小時,一月能賺多少?看完漲知識了
    每天工作13小時,外賣員一月能賺多少?答案正式確認,望周知說起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人,外賣員絕對算一個。他們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中,風雨無阻。可以說外賣員是城市一道特殊的風景線。他們幹著最累的活,每一份錢上都是汗水。
  • 54歲外賣員每天送餐12小時 無奈兒子畢業3年呆在家
    3年來,長沙街頭一直奔波著一位白髮蒼蒼的外賣騎手,他只有過年或者老父親生病才會回老家休息,其餘每天都在工作。為了賺到足夠的錢,他盡力延長工作時間,經常一天跑12個小時,有時候到凌晨三四點甚至天亮。經常有商家顧客見到他後,忍不住搭話:「老人家,慢點下樓,不要摔了。」
  • 54歲外賣員每天送餐12個小時,他很無奈,兒子畢業3年待業在家
    長沙一位54歲的外賣員一天送12小時的飯菜,他非常無奈兒子畢業3年就在家待業。外賣員忙了三年,卻白了頭,休息的時間也很少,除非他老爸病了,或者是過年,他才能掙到足夠的錢來過日子。很多外賣員在我們眼中都是年輕的小老闆,他們精力旺盛,體力充沛,不是,就連年輕人,他們每天都很忙,很辛苦,但這位外賣員已經54歲了,他經常能聽到顧客對他說幾句話,叫他老人家慢點走,許多顧客出於關心都會跟他聊上兩句,其實他也很無奈,妻子沒有穩定的工作,但兒子卻一直沒能找到合適的工作,他只想找個專業的工作。
  • 54歲外賣員每天送餐12個小時,無奈兒子畢業3年待業在家
    3年來,長沙街頭一直奔波著一位白髮蒼蒼的外賣騎手,他只有過年或者老父親生病才會回老家休息,其餘每天都在工作。為了賺到足夠的錢,他盡力延長工作時間,經常一天跑12個小時,有時候到凌晨三四點甚至天亮。經常有商家顧客見到他後,忍不住搭話:「老人家,慢點下樓,不要摔了。」「老人家這麼大年紀了,還送什麼外賣,應該是在家享福了。」
  • 54歲外賣員每天送餐12小時,兒子畢業3年待業在家,希望有人勸他
    隨著外賣平臺發展越來越快,如今大街小巷都會看到外賣小哥的身影,在大家印象中,可能覺得外賣小哥大多數是二三十歲的年輕小夥,可能很多人覺得送外賣也並不是很辛苦,但其實大多數外賣小哥一天的工作時間在10個小時以上,而且很多地方是需要步行一段路程送餐,還有的居民樓沒有電梯,爬樓梯也是挺辛苦的
  • 停下腳步,欣賞沿途的風景
    有多久沒有給自己放假了,有多久沒有放鬆過自己了,有多久沒有出去旅遊了,一直都在忙忙碌碌的工作,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滿滿當當的,不給自己多餘的空閒時間,把自己的精力幾乎全部用在工作上,有時候停下腳步來,放鬆放鬆自己重新上路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 54歲外賣員每天送餐12個小時,他的無奈:兒子畢業3年待業在家,誰能...
    3年來,長沙街頭一直奔波著一位白髮蒼蒼的外賣騎手,他只有過年或者老父親生病才會回老家休息,其餘每天都在工作。為了賺到足夠的錢,他盡力延長工作時間,經常一天跑12個小時,有時候到凌晨三四點甚至天亮。經常有商家顧客見到他後,忍不住搭話:「老人家,慢點下樓,不要摔了。」「老人家這麼大年紀了,還送什麼外賣,應該是在家享福了。」
  • 疫情之下的外賣騎手:為了生活奔忙 渴望理解與尊重
    青島新聞網2月7日訊 (記者 李倍)「你好,你訂的外賣到了,我在小區門口進不去,你能下來拿一下嗎?」美團外賣的劉師傅邊打電話邊從送餐盒裡取出一個袋子,袋子裡裝的是一份看似炸雞一樣的食物。他拎著袋子走到小區門口踮起腳尖向裡面張望,儘管疫情嚴峻,但劉師傅依然每天奔忙在外賣一線。
  • 長沙54歲外賣員每天送餐12個小時:兒子待業在家,誰能幫我勸勸他?
    為了賺到足夠的錢,他盡力延長工作時間,經常一天跑 12 個小時,有時候到凌晨三四點甚至天亮。 經常有商家顧客見到他後,忍不住搭話:"老人家,慢點下樓,不要摔了。""老人家這麼大年紀了,還送什麼外賣,應該是在家享福了。"
  • 「火種」照亮山區女孩人生路 63歲的她從未停下前進腳步……
    >讓這些山裡的女孩們讀書,讓她們走出大山……」為了建起這所學校,她曾四處籌款;為了讓貧困家庭的女孩走進學校,她一次次翻山越嶺挨家挨戶做工作>張桂梅,並非超人,20多年前,在人生最灰暗最艱難的時刻,她也曾萬念俱灰……1957年,張桂梅出生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17歲那年
  • 農民被中介騙往俄羅斯打工 每天工作13小時(圖)
    到了之後發現工作條件很艱苦,每天被逼迫工作13到15個小時,稍微偷懶還會挨打,幾經波折才在今年11月30日回國。與傅先生在同一家工地打工的還有駐馬店的3名農民。歷盡艱辛終於回國的4人,找到當初介紹他們出國的勞務公司討要中介費,都被拒絕。出國「打洋工」該注意些啥?怎樣才能避免受騙?記者進行了調查。
  • 山西黑磚窯案:31名民工成窯奴,每天工作20小時,最小的僅有13歲
    2007年3月8日,16歲的陳成功來到了鄭州火車站,這是他第一次出遠門,再怎麼說,心裡還是有些緊張的。 車上除了陳成功外,還有9個打工者,其中包括一個50多歲的大爺,還有一個智障。
  • 古稀朱老哥,車速不讓青年人
    阿爾山避暑之旅之:古稀朱老哥,車速不讓青年人 邂逅緣分自始至終陪伴著我們,行至額爾古納的根河市,已是夜色朦朧,三家阿爾山聚合的濟南的宋老弟、山西的翟老弟,相約著將車停在路邊偌大的停車場後,步行到市區打打牙祭,卯足勁非要請客的宋老弟夫婦,這次看樣是得償所願了;一行三家七口人,漫步於內蒙古自治區最北端的縣市——根河城區,街面上寥若晨星般的人三三兩兩,不遠處沿街門市前一輛自行C型房車,鶴立雞群似的停放在那裡,車窗車門都敞開著,江蘇牌照引得了我的關注,離房車不足五十米時,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正在車門外專心致志幹著什麼;出於好奇我走上前去,「江蘇來的」我主動搭訕著,「阿拉什無錫的」老先生停下了手上的活計衝我莞爾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