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鄧豔紅
一位年過5旬的外賣騎手,不停穿梭於大街小巷的背後,是對更加美好生活的嚮往。
近日,長沙晚報掌上長沙抖音號發了一段「長沙5旬老大哥送外賣」的抖音,短短兩天點讚數萬。有人說看著這位白髮蒼蒼的外賣「老哥」,就想到了自己的父親,他們像一匹永不停歇的老馬,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前行。
這位外賣「老哥」名叫周萬喜,54歲的他依然風雨兼程,奔波在大街小巷。12月10日,記者走近周萬喜的外賣生活,跟隨他體驗騎行路上的酸甜苦辣,聆聽他努力奔跑奮鬥的故事。
外賣的「王者」
「老闆早啊,我來取餐!」「老周早啊,今天的第一單?」上午,周萬喜騎著「小電驢」來到一家餐飲店取外賣,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天氣越來越冷了,不像那些年輕的外賣騎手們套上工作服就風風火火地出發,周萬喜必須穿上棉襖、戴上護膝,來抵抗這嚴寒的天氣。在冷風中,周萬喜一邊送外賣,一邊聊起了他的經歷。
今年54歲的周萬喜是湖南郴州人,出生於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他說,自己同時也是一個長沙人,在長沙打工已經有20多年。這20多年來,他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從未停下奔忙的腳步。
這20年來,周萬喜在街上賣過菜,做過早點生意,後來又跑起了摩的。2018年,隨著網約車的興起,摩的生意也越來越不好做,當年3月,周萬喜又改行成為了一名外賣騎手。「當年註冊成為外賣騎手的門檻是60歲以內都可以,現在好像超過50歲就不能註冊了。」周萬喜慶幸地說。
外賣騎手分為專送和眾包兩鍾,專送屬於外賣平臺的專職員工,由系統派單;眾包則類似於兼職,並不固定隸屬於某個外賣平臺,需要自己搶單。周萬喜是一名眾包騎手,這樣更靈活自由,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時間,而且,他可以同時在美團和餓了麼兩大外賣平臺搶單。
外賣騎手是有等級的,等級越高,就越可以優先搶單,提升等級的途徑就是靠接單。為了接更多的單,周萬喜非常努力。平臺規定一個月接650單就達標了,周萬喜基本上每個月都完成了900單左右。「平均每天30單,最多的一天我接了80單,那一天賺了500多元。」周萬喜打開手機對記者自豪地說,「你看,我現在在美團的等級是『王者』,這是最高的一級。」
周萬喜的送單範圍主要在馬王堆片區,在記者和周萬喜聊天時,他的手機不停地傳來新的訂單。下午3時許,系統顯示他當天已累計接了13單。
搶單的「老哥」
凌晨一兩時的時候,城市由熱鬧轉為安靜的時候,藍色的摩託車穿行在無人的街道……這是一條周萬喜再熟悉不過的路線。每天都有一些夜班工作者點夜宵,對這些熬夜工作的人,周萬喜就像老朋友,經常把熱飯菜送到他們手上。
「老哥」周萬喜本可以自由選擇上下班的時間,但周萬喜對自己的約束比平臺的規則還要苛刻。他給自己定的上班時間是每天上午11時到第二天凌晨2時。
「為什麼要那麼晚才下班呢?」周萬喜說:「晚上每一單可以多賺1塊錢,而且深夜外賣員少,搶單更容易。」因為年齡的緣故,周萬喜不像年輕外賣騎手那麼有體力,搶單也不像年輕外賣騎手那麼快,他只好拉長工作時間,來積累單的數量。為了多賺一塊錢,周萬喜幾乎每天都要工作13個小時,不管寒暑,每天披星戴月。「能多賺一塊是一塊嘛!」周萬喜笑著說。
對於一些比較距離比較遠的單,業內一些年輕外賣騎手出於成本考慮,不願意接,或者接了也要湊夠數單一起送,而周萬喜則是來者不拒,來一單送一單。12月10日下午,記者跟在周萬喜後面,發現他一下午接了6單左右,其中有一單從馬王堆到月湖,因為距離遠,大家不願接單,他卻毅然接了下來。 周萬喜告訴記者,即使這麼遠,這一單他也只能賺6元錢。
事實上,周萬喜每天不僅在想方設法多賺1元,他還想著法子每天儘量少花1元。做了2年多的外賣騎手,周萬喜總能及時地將一份份熱飯菜送到顧客手裡,但他自己卻經常餓著肚子。
快到晚飯的時候,本報攝影記者叫周萬喜一起去吃飯,被他婉拒了。「現在用餐高峰,我要送餐。」周萬喜說,「飯點的時候我們最忙了,沒時間回家吃飯,外面的飯又太貴,捨不得吃。」周萬喜告訴記者,他最長的時候連續8個小時沒吃一口東西。「很多時候只有在電動車沒電的時候,回家充電時才順便下一碗麵吃。」
顧客的溫暖
「啊,沒想到你年紀這麼大了啊?」當周萬喜將外賣送到顧客手中,取下頭盔了的那一刻,不少顧客都訝異給自己送外賣的竟然是一個白髮蒼蒼的快賣「老哥」。
對於外賣騎手來說,年紀大確實是一個劣勢,周萬喜介紹,有些老舊小區,沒有電梯,他爬上六七樓,常氣喘籲籲。除此之外,周萬喜的視力不好,戴上300度的近視眼鏡視力也只有1.0,戴上眼鏡可以看清楚遠處的東西,卻看不清手機中的訂單。記者留意到,他看手機的時候就取下眼鏡,送外賣時就戴上眼鏡。
由於視力不好,有時周萬喜會找錯地方,尤其是在一些沒有樓棟編號、或者編號不明顯的小區。「有顧客不理解,會對我說『找不到地方就別送了』,這會讓我感到很委屈。」周萬喜說,「找不到人」是他在送外賣時感覺最困難的地方,「很多時候其實是因為顧客填錯地址造成的。」
除了偶爾的委屈,周萬喜更多時候收穫的是暖意。
「早知道你年紀這麼大,我就在樓下等你,不讓你送上來了,謝謝你啊。」「你怎麼不打電話給我,你打電話給我我去接你啊」……很多時候,當周萬喜將外賣送到顧客手中時,顧客會很體諒。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外賣騎手一度只能在小區門口等顧客取餐,配送時間被拉長。「很多顧客打電話說,『我提前在大門口等你』,『沒關係,不要著急,注意安全』……」每每想到這些,周萬喜都感覺心頭一熱。另外,還有一些顧客再付了外賣費後還會額外地給周萬喜一點小費。
周萬喜告訴記者,他在送餐途中收到的一句提醒、一份關心,對自己來說都是最溫暖的時刻。一送一收之間,溫暖悄然流動,也讓周萬喜從這份工作中感受到了向上的力量。
家庭的責任
一頭蒼白的頭髮、稀疏發白的鬍鬚、一幅300度的近視眼鏡、穿得整潔乾淨的衣服,當周萬喜取下頭盔時,看上去更像一個慈祥的老人。
54歲了為什麼還要穿梭於大街小巷,出來做這麼累的外賣工作呢?在抖音上,很多網友留言說出了心中的疑惑。
一路跟隨,記者了解到,周萬喜風雨兼程的背後,是緣於一個男人的責任和一個家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周萬喜如今還有一位年過8旬的父親要照顧,妻子在長沙一家餐館洗碗,收入也不高,他的兒子因為學習和找工作受挫而產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礙,變得不願意和人交流,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全壓在了周萬喜的肩上。
雖然生活給了周萬喜很多磨難,但他面對飯店老闆、顧客,還是接受記者採訪時,哪怕說起那些不太愉快的經歷,臉上總是帶著微笑,樂觀而又自信。
乘坐周萬喜的摩的送了幾單,記者感覺被冷風吹得不行,但周萬喜卻笑著說,每年三伏天和三九天這一熱一冷的時候,就是外賣騎手的旺季。「聽說下周要下雪了,那時候點外賣的人肯定更多了。」周萬喜一臉憧憬,轉身融入到了夜色的車流中。